清明时节,梅雨天气,这时候最容易想起那首传为小杜名诗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许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一首讲述借酒浇愁的诗,因为诗中写了“路上行人欲断魂”,但此处的“断魂”,并非指“伤心”,而是“销魂”、“陶醉”之意。整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小雨纷飞,游人为景色所陶醉,诗人兴致上来,想找个地方喝点小酒。
此诗也未必是杜牧作品,很可能是托名的宋诗。对宋人来说,清明正是适合出游的欢乐时节,恰如陆游一首《春游》诗所描绘:“镜湖春游甲吴越,莺花如海城南陌。十里笙歌声不绝,不待清明寒食节。”你看,莺花如海,十里笙歌。宋人过清明,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忧伤?因为唐宋时期,清明本就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说回《清明》诗,这首绝句可以改编成小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以前也有人将唐王之涣的《凉州词》删除一“间”字,改编成小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清明》诗还可以改编成一幕短剧:
时间:清明时节
场景:雨纷纷。路上
对话: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也是汉语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