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自诞生起,一直处在不断地演变之中,自秦汉以来,总体趋势是由繁及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些形体比较简单的汉字开始在民间使用,比如东、为、时、乐、学、问、长、来等简体字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些省笔字被时人称为简体字或俗体字。唐宋元之后,随着印刷业的繁荣,简体字在民间更加流行,宝、尽、礼、双、万等简体字都在这一时期被大量使用。不过,由于简体字大多在民间应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取得合法地位。历史上首次给予简体字合法地位的是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的印玺、公告、书籍中,使用了大量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也新造了很多简体字。 宣统元年(1909年),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文章《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吹响了近代汉字简化的号角。 五四运动之后,改革汉字的呼声日高。1920年,北大教授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并于1922年与黎锦熙等人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减省笔画方案,提出了八种文字减省方法。 1928年,胡怀深出版了《简易字说》一书,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最早的资料专书。 蒋介石注意到社会各界推动汉字简化的研究,指示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研究和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对简化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经与专家学者讨论后,王世杰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应该做些简化。”蒋介石非常认可王世杰的意见,指示由他推行汉字简化工作,王世杰又委托北京大学教授黎锦熙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为完成这项工作,黎锦熙专门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经五年调研、考证、研究、征询,最终拿出了一个总数为1000多个字的简化方案。王世杰看后认为简化字搞得太多,不易落实和推广,建议黎锦熙重新挑选三四百个迫切需要简化的汉字上报教育部。1935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包括324个简体字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并要求各大中小学及报社、印书馆等单位使用简体汉字。 然而,简化字方案遭到没有参与讨论文字简化工作的大佬戴季陶的强烈反对,认为简化汉字严重破坏了中国文化传统。为反对对汉字进行简化,戴季陶公然宣称,他将不再参加党中央和政府召开的任何会议。鉴于戴季陶的资历,蒋介石虽对其颇有微词,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向戴季陶妥协,下令暂不实施简化汉字。 1952年10月,退居台湾的蒋介石再次提出汉字改革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该做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此后,蒋介石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制造简化汉字的舆论,后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方案。 然而,这次汉字简化工作遭到了著名学者胡秋原的激烈反对,他说,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书写起来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简化的必要。胡秋原的主张得到相当一部分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人士的响应和支持,一时间,反对汉字简化的声音盖过了支持汉字简化的声音。面对高涨的反对声音,蒋介石认为此事若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影响台湾政局稳定,再加上对岸正在全国大张旗鼓地推行简化汉字,本着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的原则,蒋介石再次暂停了汉字简化工作。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自诞生起,一直处在不断地演变之中,自秦汉以来,
冰旋聊历史
2024-11-25 20:26:59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