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美食:“脍”与“鲊”
“脍”与“鲊”是宋朝最流行的两种美食类型。
“脍”即生肉片、生鱼片,蘸调料生吃,这一美食传入东瀛,便成了日本“刺身”。宋人笔记提到的“脍”有近三十种,如红丝水晶脍、滴酥水晶脍、肚胘脍、鹌子水晶脍、细抹羊生脍、蹄脍、鲜虾蹄子脍、鱼鳔二色脍、海鲜脍、鲈鱼脍、鲤鱼脍、鲫鱼脍、沙鱼脍、蜉鱼脍、虾枨脍、水母脍、蛤蜊生、蟹生、肉生、蚶子脍、淡菜(海蜌)脍、香螺脍、群鲜脍、生脍十色事件、五珍脍、三珍脍、七宝脍,等等。
“鲊”则是通过腌渍与微生物发酵使食材产生特别风味的宋朝美食,羊肉、鲜鱼、虾蟹、鸡鸭、雀鸟、鹅掌,都可腌制成鲊。将食材洗净,拭干,注意不可留有水渍,用盐、糖、酱油、椒、姜葱丝等制成调料,然后将食材装入坛内,装一层食材,铺一层调料。装实,盖好。候坛中腌出卤水,倒掉卤水,加入米酒,密封贮藏。这时候便可以耐心等待微生物与时间的合作,在黑暗中静静地酝酿出鲊的美味了。我们今天常见的酱牛肉、酱海鲜,如果用宋人的话来说,其实就是“鲊”。
宋朝市井中销售的“鲊”,品种繁多,有玉板鲊、银鱼鲊、海肠鲊、海蜇鲊、大鱼鲊、筋子鲊、鲜鹅鲊、寸金鲊,等等。此外,还有一种“旋鲊”,是用食盐、酒糟等调料短暂腌渍后马上食用的食物,跟今天广东菜中的生腌血蛤、生腌虾差不多。“旋鲊”名列宋人最心仪的美食名单之首:“侑食,首以旋鮓,次暴脯,次羊肉。”其中最令宋人食指大动的“旋鲊”是羊肉旋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