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老师发了一张南宋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供养弥陀》局部图,图中小沙弥

香彤评过去 2024-02-04 12:30:57

今天看到老师发了一张南宋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供养弥陀》局部图,图中小沙弥手里拿着一个火柴样东西。难道南宋已有火柴了?

其实至迟在北宋时期,宋人的生活中便出现了一种形制跟今日火柴差不多的引火工具,叫做“发烛”,又叫“引光奴”、“火寸”、“焠儿”、“取灯儿”。晚清时西洋火柴传入中国,老北京人还将火柴称为“洋取灯”。

宋人笔记《懒真子》载有司马光年轻时秉烛夜读的故事:“温公尝宿于阁下,东畔小阁侍吏唯一老仆。一更二点即令老仆先睡,看书至夜分,乃自罨火灭烛而睡。至五更初,公即自起,发烛点灯著述,夜夜如此。”这里的“发烛”便是宋朝人使用的“火柴”。

那么“发烛”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据北宋陶谷《清异录》的记述,“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种小杉条长约寸许,一头涂有硫磺,从形态看,跟今日的火柴很接近。不过火柴可以自发火,“火寸”则不能,只能作引火之用。使用时,大概需要先用火刀、火石生火,再用“发烛”引火。

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记录了南宋人使用“发烛”的情况:“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有人考据说,“焠儿”就是“燧儿”,含有“燧木取火”之意,认为这时候的“发烛”可以通过摩擦起火。如果真是这样,那南宋人使用的“发烛”就跟后来的洋火柴没什么区别了。不过我们还找不到足够的史料证据来支持这一猜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迟在北宋时,“发烛”已经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日用小商品了,从《清异录》的记载“今遂有货者”便可以看出来。《武林旧事》“小经纪”条收录的南宋杭州小商品中,也有“发烛”:“……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鸡食、鱼食、虫蚁食、诸般虫蚁、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虫蚁笼、促织盆、麻花子、荷叶、灯草、发烛……”

0 阅读:0
香彤评过去

香彤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