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恒星核聚变的本质,其中隐藏着两大宇宙奥秘!

宇宙时空探索 2024-03-23 17:35:33

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太阳光的沐浴,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太阳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发光发热,就是因为太阳核心一直进行着猛烈的核聚变。

但你知道恒星内部为什么会发生核聚变吗?

你可能会说,恒星质量巨大,其核心的温度压强都非常高,足以引发核聚变。

这种观点也不能说错,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拿我们的太阳来讲,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强达到2650亿个大气压。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环境已经相当恐怖了。但实际上,即便是1500万度的高度,也远达不到核聚变的程度,温度需要达到一亿度以上才可能发生核聚变。

但现实中,太阳确实一直在进行核聚变,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需要一起走进原子核内部的秘密。

首先我们从身边最熟悉的能源开始说起。煤石油天然气是最常见的能量来源,这些能量通常都储存在分子内部,还有原子之间的化学键里。在一定温度和氧气的辅助下,原子非常乐意重新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转变为更稳定的分子结构,而在整个过程中,通常会释放能量。

不过,这种释放能量的效率是很低的,平均下来,每个原子的贡献不过几个电子伏特。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化学反应,其实效率是很低的。这也是火箭的推动力很难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因为火箭也是使用的化学燃料,效率低下,需要庞大的质量才能获得足够的推动力,但质量又不能过大,否则过大的质量就需要更强大的推力才行,这就需要一个平衡点。

让我们在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深入到原子内部,那里有更多奥秘。

原子内部是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理论上分析,把一个电子塞进原子让其原子核结合,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几个电子伏特的能量就行了。

但是,如果想把一个质子或者中子塞进已经存在的原子核,就困难多了,需要多达几百万伏特的能量。而这种改变整个原子核结构的力量就是强核力,一种巨大的能量,原子弹和氢弹释放的巨大能量就是强核力。

强核力如此巨大,释放出来的能量效率远超化学燃料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世界很多国家会加大研发可控核聚变的主要原因。

回到刚才所讲的问题,太阳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度,这样的温度并不足以引发核聚变,但现实中太阳确实一直在发生核聚变,这是为什么呢?

在恒星内部,如果密度和温度超过某个阈值,氢原子就会融合成氘,然后是氦3,紧接着是氦4,这个过程会释放出高达2800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理论上计算,1500万度的温度根本不会引发核聚变,而太阳之所以能发生核聚变,还要感谢量子世界的一种神奇现象:量子隧穿效应。

量子隧穿,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就类似我们现实世界里的“瞬移”那样,即便能量不足,也可以突破能量不足的限制。

就好比你要翻越一座山,只能从山脚爬到山顶,然后再回到另一个山脚下,你当然不可能从一个山脚直接穿越到另一个山脚。但在量子世界里,你确实可以这么做,并不违反大自然法则,那只是一个概率事件,所需的能量越大,概率越低。

而在太阳内部,理论上分析,能通过量子隧穿效应突破能量限制完成核聚变的几率是很低的,只有10的28次方分之一。

但是考虑到太阳内部拥有多达10的57次方个粒子,每秒钟每个质子会与其他粒子发生多达十亿次的碰撞,因此,每秒钟发生核聚变的质子数量仍旧是十分庞大的,能达到10的38次方的数量!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氢元素消耗完毕之后,更重的元素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小伙伴会说,氦元素会在高温高压下继续聚变成更重的元素。这样说当然也没有错,只是太笼统太模糊了,并没有具体讲述到底是如何聚变成重元素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除了量子隧穿效应之外的另一个宇宙奥秘:霍伊尔态。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简单讲述一下。

以恒星核聚变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强来看,要想让氦4继续聚变,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氦4并不能直接接纳一个质子,这样的原子核并不稳定。同时,两个氦4也不能直接结合,因为8个核子的铍8也同样不稳定,即使能够形成,也会很快衰变回两个氦4.

刚才讲了,恒星核聚变可以通过量子隧穿效应来完成,释放出巨大能量,而这个过程离不开一个前提:核聚变后的总质量小于核聚变之前的总质量。比如说,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聚变成氦4,氦4的质量就小于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质量总和。

而两个氦4结合成铍8前后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差只有不到10万电子伏特,因此铍8的生命力很微弱,几乎瞬间会衰变成两个氦4。

物理学家霍伊尔联想到,如果让三个氦4结合,形成的碳12就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原子核了。

但理论上的计算结果表明,是三个氦4结合,并不会得到碳12,因为两者之间的质量差太大了,碳12的质量远小于三个氦4的质量和。

霍伊尔大胆提出了一种处于激发态碳12的存在,处于激发态的碳12具有较高的能量,按照质能方程计算,自然拥有更高的质量,与三个氦4的质量总和相对比较接近。

激发态的碳12这种假定状态就是霍伊尔态,后来科学家们证实了该状态的存在,也解释了恒星内部各种重元素的由来。

完!

1 阅读:104
评论列表

宇宙时空探索

简介: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