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又破防了,调休这事,咋就这么让人下头?

一坨杠精 2024-04-18 10:16:28

调休又又又上了热搜了,打工人又双叒叕的破防了。

清明节调休没几天,大家又开始关注接下来的五一了,自然,又要调休了。

为了凑成一个五天的小长假,利维坦向前后一周的周末各借一天,有网友吐槽“调休快把四月弄成无休了”。

那干就,就跟多放几天假,就能要了命一样!

不由得让人十分怀念00年代的黄金时代!

那个时候,虽然大家也很辛苦,但是记忆中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阳光,虽然疲劳,但是还有希望,五一十一休假,也是满满的七天!

到了今年,咱们在往后看,到了6月10日的端午节,终于不用调休了,但在“端午节放三天不调休”的热搜下,依然是打工人的哀怨,“端午本来就是放一天,为什么说是三天”“有没有可能端午连着周末,没什么调休的余地”了……

打工人苦调休久矣,这玩意东拼西凑、凑个小长假出来的安排,是否已经到了集体吐槽的时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当然没什么大必要,因为这种方式就数大郎病得不轻,该喝药了!

咱们先说,这玩意不是让你休息的,是认为凑出来,希望你出去消费的。

就是又怕你休多了,干活少了冉人家吃亏,又扣扣索索的弄几天出来,然后引导你出去消费让人家噶韭菜。

调休被吐槽上热搜,在近年来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最初源于2014年春节除夕不放心。

假不够多,那就找周末借。在假期安排的宏大叙事中:调休凑出一个长假,让大家出门旅游、探亲创造条件,但目的是为假日经济繁荣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说白了就是希望你花钱。

当然,事实情况是小长假期间,景区、车站、高速等人山人海的热闹,似乎也坐实了调休的“正确”。尤其是文旅爆火的今年,一些网红城市平时投入大量资源搞营销和宣传,就等着小长假爆发,等着破天的富贵。

在不少地方的报道中,诸如清明劳动假期的旅游数据、人次、总收入等,都会作为重要KPI公开展示。似乎也在强化着调休的必要和合力性。

事实上,假日经济的宏大叙事,跟打工人本身的切身感受,变得差距越来越大了。

对很多没有出门打算的打工人来说,假日经济更像和自己无关。加上这个调休又没办法拒绝,面对节奏被打乱,大家只剩下两个字:心累。

就像现在即将到来的五一长假,看上去肯定是有五天,实际只有一天假期。为了凑足这五天,五一前后一周,周末都被借走了一天,进入了单休模式。

有些本来就是单休的,不但五一前后的两个周末没假期了,五一本身也就只休了三天,更难受。

调来调去,不过是早上三个桃,晚上四个桃,或者早上四个桃,晚上三个桃的数字游戏。

联系上一周的班已经难熬,两周的“六连暴击”甚至“无休打击”,把一个所谓的小长假夹在中间,打工人只能在单休(无休)、长假、单休(无休)之间很挑,一会要工作,一会要松弛嗨起来,属实有点精分了!

所以你看宏大叙事弄的这个调休,是不是厕所里洗澡,马桶里冲浪,别人恶心死,自己熏够呛?

打工人对调休的吐槽,这几年是越来越强烈了。但其实吧,通过调休凑长假,已经存在二十多年了。

1999年,宏大叙事修改假期,增加了三天law定假日,五一从一天假延长到三天,十一从两天延长到三天。在实施过程中,也在使用前后借周末的方式,在春节之外,人为凑出了两个长假,这才有了所谓黄金周的概念。

调休形成黄金周,本意是让大家有一个更长的休息期间,并通过形成假期,鼓励出游和消费,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就数据来看,这个调休,在当初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1999年的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就达到了2800万,旅游收入141个小目标。

这样的安排一直延续到08年,五一的三天被拆了,清明和端午,成了新的law定假日,还增加了中秋一天。

打散了后,调休开始频繁了。清明、端午等,只要没挨着周末,几乎都会调,人为的给凑个三天。于是,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加上清明,端午,五一之类的几个三天小假,就成了常规假期组合。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鼓励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同样是以连上六、七天班为代价,二十年前的调休,和今天的调休,为什么大家感受不一样了?

主要是心态!宏大叙事没有版本更新,不接地气了,所以感觉傲娇一时爽,业绩火葬场!

如果将调休,放在二十年的进程下来看,是可以理解心态的变化的。

黄金周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时大家都处在高速增长的环境下,鸡的屁平均增速一度逼近了两位数。而大家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兜里更有钱了,那绝对是蒸蒸日上。

物质富足,消费意愿自然增强,说白了就是有钱了,敢花了,那么出行何消费成了重要的窗口。那时候很多人都是盼着长假,对收入增长的良好预期,让大家也有休长假的动力,有敢花钱的底气。

但最近几年,口罩的暴击,增长不确定,对未来没有预期,以及为了应付各种不确定风险,很多人从花钱变成了存钱,消费越来越趋于保守和谨慎。

所以某种程度上,增长是解药。当环境和收入增长时,调休凑假提振消费,是顺势而为;当开始减速和增长趋缓甚至下降时,大家都花钱的意愿减弱。

硬凑来的假就会显得“面目可疑”,明明钱包已经很干瘪了,为什么你们还觉得我还有钱?还要想着掏空?

调休的安排,原本是让大家更好地休息,但现在变成了撬动假日经济的杠杆。

所以在长假激情和新鲜感衰退后,越来越多的打工人,认清了事实真相:原来假期安排,被功利化地编排进促消费的宏大叙事中,自己也被工具化了。

那就别怪我开喷了!

所以逢调休必吐槽,拒绝自己的假期工具化,自然成了打工人的第一反应。

而宏大叙事还在强硬的推,那自然就属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

假期到底如何安排,调休到底好不好,是一个哈姆雷特的问题。

当然吐槽调休的声音再大,也挡有不少打工人,就等着凑个小长假,去旅游或者探亲,放松一下。

根本原因在于,假期天数是有限,所有的调休都是存量的调整协调,本质上是数字游戏。

毕竟在这边,能落实年休假的人,不多,能连着休年休假的人,更少!

而更糟糕的是,打工人对这个假期安排,是没有反抗的余地的。尤其是上路就是拥堵和涨价,扎堆出游的体验感很差,有限的假期,还要被剥离休息的原始意义:

出游促消费,释放内需力,这样的宏大叙事,仿佛在说,放假不能在家休息,得出门旅游,得消费花钱,为增长添柴加火……

是不是生理性不适了?

真实光屁股拉磨,转着圈现眼!

在调休假期期间,旅游点的火爆,高速路的拥堵,很容易造成调休受欢迎的错觉,毕竟人家有麦克风,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似乎大家“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但其实调休报道跟帖下的吐槽,才是打工人的真感受。无非是“开启了精选评论”,让你看不到而已!

所以很多人都感受是,这几年越来越不敢休假了,休假意味着收入受影响。别说出门旅游,就算是在家待着、支出最少,人家都diss你!

所以调休肯定是打乱既定的节奏了,随着大家心态和状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人放假只想躺着休息,结果宏大叙事还动不动硬凑一个小长假,只为让人出门花钱,到底有多大拉动效果呢?

所以别看这一段文旅火爆,节假日景区人山人海,其实对增长拉动效果还是有限的,除了一两个成功的,绝大多数城市,旅游都不是核心支柱。

而假日经济的正向效应,也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大。

清华一个课题组前些年有过调查:自99年实行黄金周的七年,旅游收入增长与黄金周前的11年比没有明显变化,前后20年间(1986至2006年)的复合增长率均为22.59%。

数据很稳定,而且要知道,00年代可是黄金年代,大家还敢花钱的!

这是因为对不少人来说,长假出门玩一趟,平时就得省一点花了,能支配的收入是固定的,要么平时花,要么节假日集中花,反正就那么多,花完了就没了。

假日经济繁荣,到底是创造增量,还是把存量挪过来了?是窗口期集中花,还是细水长流提振,这个谁说的清?

这些问题本身存在差距的话,那么普遍不敢花的当下,靠调休拼假来鼓励出门,创造消费,实际效果就可能一江春水了。

所以打工人对调休的diss,变成情绪,功利化调休效应又存在疑问,对调休方案作出调整也许该正式提上议程了!

0 阅读:10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