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就是“自私”?理解孩子的“独占”行为很重要

晓晓育儿知多少 2024-02-06 08:27:47

我还记得曾经在小区里见到的一幕。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在吃小零食,他妈妈拿了一块放进自己的嘴里,小男孩顿时大喊大叫,质问他妈妈你干嘛要吃他的东西。

一边还伸出手去打了妈妈一巴掌,试着要从妈妈嘴里抠出来,接着又继续大喊大叫,还大力的去踢妈妈的脚。

孩子的情绪持续了十几分钟,直到妈妈大声呵斥和吓唬,才慢慢停下来。

如果你们看到这一幕,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假如你们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你会如何应对和处理?

妈妈只是拿了一块小零食,就让孩子如此暴跳如雷,会让你们觉得这个孩子很自私吗?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孩子是自私的,但那真的是自私吗?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为人着想的父母亲会养育出了一个自私的孩子。大人眼里的自私表现,常常是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出现。

大多数父母可能都有经历过孩子从婴儿期的天使宝宝,到两三岁时的小恶魔的变化。

1岁左右的宝宝通常都表现的很大方,会把自己吃的东西,塞进大人的嘴里。会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的小朋友玩。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一切与他人分享。

那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你和我的概念和边界。你和我常常是一体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1岁半左右到3岁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发展的第一高峰期,孩子逐渐意识到我的存在。在这一时期,孩子处于极我世界的阶段,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会认为他看见的触摸到的,或者很喜欢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

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常常像个小恶魔,不再乐意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不允许家长把他的零食分给别人,甚至只是有人碰了一下他的东西,他就会大喊大叫,暴跳如雷。

父母常常担心,孩子的这种表现是自私的,这是不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种误解。孩子的这种表现并不代表自私,反而是一个成长的信号,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慢慢清楚的知道这是我的,这是我喜欢的。

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的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

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明确我的存在感,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过度保护。

我有权决定这些东西给还是不给别人。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和别人分享,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自我边界和自我支配自己拥有物的权利感的发展,而不是自私的表现。

在孩子有了充分的我的存在感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孩子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

所以孩子只有感受到我的存在,才能真正的懂得你和他。孩子只有懂得所有,才能慢慢学会真正的分享。

但是为人着想型爸妈常常以他人需求为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体的,他们的眼里只有别的孩子,恰恰没有自己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可能常常忽略自己孩子的需求与感受,他们可能不征求自己孩子的同意,就让别的孩子随意的玩自己孩子的玩具,甚至强迫自己孩子把玩的正投入的玩具与别的孩子分享。

别的孩子把自己孩子心爱的玩具弄坏了,脱口就说出没关系。大家可以设想一下,长此以往,这个成长在为人着想的爸妈的环境中的孩子会怎么样?

如果孩子的自我能量比较强,如同我开头所讲的那个男孩,他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甚至会打自己的爸爸妈妈,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为人着想的爸妈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自私,这么不通情达理,会对着孩子讲一通大道理或者觉得孩子发脾气伤了自己的面子,也可能对孩子一通训斥。

孩子的委屈没有得到声张,孩子的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自我边界没有得到保护,这个有能量的孩子,就有可能演变出一种随时都在准备着保护自己的警觉状态。

在家里、在学校里或者在任何情境中,都有可能敏感的留意自己的东西是否被侵犯。一旦有被侵犯的感觉,就尽自己所能的还击。

所以为人着想的爸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感慨,自己怎么养出一个这么自私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自我能量比较弱,他没有足够的能量对爸爸妈妈说不,对别人说不,委屈的感觉不断的蓄积,自我保护的意识无法形成,自我的边界不断被破坏。

这样一个没有自我边界的孩子,去到集体的环境中,可能会非常没有安全感,因而就表现的胆怯退缩,担心别人会抢夺自己的东西。

越是这样不安,就越有可能吸引一些有攻击性的孩子来欺负他,而这个从小就被爸妈破坏了自我边界的孩子,无力自我保护,只能向爸妈求助,向大人求助。

此时,为人着想的爸妈可能发出的感慨是,自己怎么养出一个这么弱的孩子。

自我意识强的孩子,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中,显得自私、为自己着想。

自我意识弱的孩子,无法做到以自己为中心,显得懦弱。

对于后者,父母容易意识到需要给予爱护,对于前者,父母同样需要给予爱护,肯定他们自我的需求,而不只是一味的批评他们自私。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时,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需要明确孩子有一定的自我需求的满足,有一定的占有欲。他们不会占用其他人的东西,但会保护自己的东西。

一旦他们的东西受到别人的侵犯,会去努力争取回来,这样的行为并非是自私,而是孩子正常的自我需求。

另一方面,他们懂得被动分享,当爸妈要求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或者其他物品的时候,他们愿意去分享。尽管是被要求的,但他们也愿意去做。

这种情况下,孩子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满足的需求,但并没有达到过度自私的程度,并不需要进行调整,父母只需要对他们在自我满足的需求,和在爸妈的要求下,能与人分享的两方面都给予肯定。

如果孩子在3岁之后,一直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不能与人分享。例如,当他们的玩具被抢夺时,他们会极力的去争夺回来,而且强硬的表明这是他的。

接下来就算父母告诉他们要学会分享,也无济于事,或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贪婪,总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玩具,或者完全不能换位思考,不能顾及别人的感受或者为了达成自己的利益会不择手段。

有这样一些情况时,孩子可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私,家长就有必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成长。

同时,父母需要觉察,自己是否有破坏孩子自我边界的行为。例如强迫孩子与人分享,甚至通过打骂的方式要求孩子分享。

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家长需要停止这样的行为方式。

0 阅读:1

晓晓育儿知多少

简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习育儿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