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使司马家族丧失对功臣的信任从而大肆分封同姓诸侯

史海撷英 2024-04-10 09:38:44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加上《三国演义》的流行,大家对三国的很多故事那更是耳熟能详,人们总是热衷于谈论各种故事,但有时候看似差不多的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却是大不一样。

比如说曹魏历史上著名的三次淮南之叛,三次看上去都是淮南这个地方的大将军起兵造反,但其实三次的原因和目的都不一样,尤其是最后一次诸葛诞的叛乱,更是直接为西晋建国之后的内乱埋下伏笔。

一个小问题

很多人都看过《三国演义》,不管是书还是各类影视剧,三国之中第二个亡国的是哪个国家?

这个问题怪就怪在第二这个词上,第一个亡国的是蜀汉,最后一个是吴国,这个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觉得最后是曹魏赢了,这个答案是错的。三国灭亡各有特点,蜀汉第一个被曹魏所灭,之后是曹魏也亡了,只不过是亡在权臣手里,但是的的确确是亡了,皇帝、年号、国名全部都换了,最后三国之中的吴国是亡在了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手里。

这就是历史有趣的地方,真实的历史可比演义更加精彩,太多故事《三国演义》里都没有说,比如三国后期发生的这次诸葛诞叛乱,精彩程度完全不亚于赤壁之战,而且是可以说是魏、蜀、吴三国最后的国运决战,并且对以后西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南三叛

李密的《陈情表》里面有一句叫“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话是写给晋武帝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三国两晋时期实在是谈不上忠,忠、孝、仁、义、礼、廉、耻,这段时期“忠”是几乎不存在的,第一是因为时局混乱各立山头,第二是因为政局变得太快,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到底该忠于谁。

荀彧

曹魏篡汉很多人都吃了一惊,很多大名士都难以接受,大家都是汉臣,怎么突然就变成了魏臣了呢,为曹丞相出生入死出谋划策的荀彧就受不了,最后自杀了。

没想到这曹魏刚几十年,眼看着司马氏又要像曹氏父子一样篡权了,很多人就开始不淡定了,尤其是前线手握大军的将领,各种心思都慢慢出来了,尤其是淮南这个地方,当时是对吴作战的前线,集中了吴国的主要兵力。

可偏偏就是这个地方,前赴后继地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各个都是名头很多的人物,曹魏的实权派,第一次王凌叛乱,这个王凌就是当年设计杀死了董卓的汉朝大臣司徒王允的孙子。

没过几年淮南第二次叛乱,这一次毌丘俭、文钦叛乱,这个毌丘俭甚至还和司马氏有姻亲关系,结果又一次被平定了下去。

这个地方像着了魔,不管派什么样的人去最后都反了,这一次是诸葛诞反了,此时的诸葛诞手里统领着十八万大军,而且还有东吴派来的援军,蜀汉那边又有姜维同时出兵北伐,这一次反叛直接促成了三国后期最大一次的国运之战,此战以后三国命数已定,再无翻盘可能。

诸葛诞

这次反叛的主角很有趣,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号称三国时代龙、虎、狗,说他是狗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主要是他的同族都太厉害。

三国时期最闪耀的家族是诸葛亮家族,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实际统治者,诸葛瑾是东吴后期主要的领导人物实际控制者,这次反叛的诸葛诞,领导这曹魏一半的兵力,三国像不像是诸葛家的一场争斗,诸葛家族这边人才辈出,但此时却难坏了司马昭。

最奇葩的远征

此时当权的司马昭面对叛乱实在是愁得厉害,一般人发愁是为了叛乱本身,他发愁则是因为满朝文武已经没有什么人可以信任了。

淮南三叛都是针对司马氏专权的,第一次王凌叛乱,司马懿亲自出征,第二次毌丘俭、文钦叛乱司马师不顾自己的眼疾亲自出征,轮到第三次淮南叛乱的时候,司马昭急了。

第一次司马懿出征司马师看家,第二次司马师出征司马昭看家,第三次出征,眼看着没有人可以独当一面看家,这可怎么办呢?

司马昭

一般远征都是防范敌人,司马家族的出征都是防着自己人,自从司马懿逆袭了曹爽,趁曹爽出城的时候发动叛乱,司马家就对领兵外出这件事格外重视,前几次都有自己最信任的人坐镇后方防着内部人士,这次司马昭实在是找不到一个能力又强自己有信得过的人了。

最后司马昭决定把皇帝也带去淮南平叛,毕竟皇帝在自己手里也有个保障,后来想了想这样还是不保险,把太后一个人留在京城,她要是搞事情后果更严重,于是司马昭做了一个最奇葩的决定,带上皇帝和太后一起远征淮南。

一次平叛的远征,国家的权臣带着皇帝和太后同时外出,这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绝无仅有了,司马昭为了防着后院起火,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接连的叛乱已经让他无法相信满朝任何一个文武大臣了。

姜维

这次叛乱,吴国直接派兵三万支援诸葛诞,“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蜀汉那边姜维也同时发起来又一次北伐,“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二十年,春,大赦。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叛,连吴,魏分关中兵东下。后将军姜维复从骆谷出长城,军芒水,与魏大将司马望、邓艾相持。”本来算计很好的诸葛诞在雨季等着下雨把司马氏大军淹没在寿春城下,结果自从司马氏扎营寿春外部以来,一滴雨也没有下过。

最后司马昭险胜,讽刺的是大军刚攻进寿春,就下起了暴雨,城外一片汪洋,诸葛诞想突围都没有机会,本来这一片汪洋是留给司马昭大军的,结果现在自己成了瓮中之鳖。

西晋灭亡的祸根

西晋皇族要防的是全天下的官员,淮南三叛的直接后果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接连亲自平叛,对于晋武帝司马炎来说,这绝对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满朝文武谁都不能信任,这就是晋朝立国之初的国策。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罢州郡之兵”,同时大封司马氏的成员为诸侯王,统领兵权防止再出现大臣的叛乱。

司马家族把自己的家族所有亲戚都封官进爵,竟然丧心病狂地封了27个司马王,无数个公爵伯爵,本来西晋统一全国应该是蒸蒸日上的时代,可以开国之初就开历史倒车,完全不顾历史上七国之乱的教训,重新走上了分封同姓诸侯王的老路。

司马炎

刘邦起码还封了几个异姓王,司马家是一点汤都不给外人喝,一个异姓王都没有封,封的全部都是司马家自己人,这下子司马炎一定可以舒口气了,终于不会再出现淮南三叛这样的事情了。

大臣和地方都没了兵权,天下全成了司马家的,以阴谋诡计起家的司马氏一下子没了对付的目标,于是就只能自相残杀了,天下统一没多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皇族之间的残杀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丝毫不比外人的反叛手软一点点,很快西晋就在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北方被游牧民族占据,刚刚统一的中国又陷入了最黑暗的时代。

西晋一朝亡于八王之乱,但祸根其实很早就埋下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核心成员对淮南三次叛乱的平定,彻底奠定了西晋皇室对所有大臣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兵权全部收归司马氏的结果,很快西汉的七国之乱就重新上演了,可惜西晋没有周亚夫,就算是有恐怕也被司马氏杀了。

1 阅读:3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