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七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观世传真侠 2024-02-03 13:42:09

中国现存的七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十几年前,去博山,导游就说中国有三处唐代木结构建筑,文姜祠是其中之一。后来去山西,也有导游说,中国有三处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

关于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到底有几处,有的说三处,有的说存在四处,还有的说存在五处。最近,笔者对有关资料进行了梳理,发现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有七处。

中国唐朝(公元618-907年),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亦进入到一个成熟时期,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这个时代的建筑往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一、南禅寺·大佛殿

南禅寺大佛殿,坐落于忻州市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在中国大陆乃至亚洲,都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木结构建筑。大殿坐北朝南,四周溪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偏僻幽静。因其偏居乡野,各州府县志及佛教经籍上又鲜有记载,故在存世的1200余年中,得以躲过数十次天灾人祸,其中包括公元845年的“会昌法难”,以及八次可考的五级以上地震。

殿宇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整体风格庄重朴实。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风明显。檐柱共十二根,其中三根抹棱方柱为始建原物。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木构体量虽小,但仍使人感到内力深蕴。

殿内现保有中唐彩塑十七尊,且于西缝平梁下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是为殿堂断代之确证。

南禅寺大佛殿与体量更大、保存更整、至今未曾落架修缮,号称“第一国宝”的佛光寺东大殿相比,在建筑品级和规模方面均有所不及,但因建筑年代比后者更为久远,就使得其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具有了北斗之尊的地位。

二、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四公里的古魏城城垣遗址内,地处中龙泉村以北的高阜之上,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庙堂建筑。

正殿坐北向南,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呈现唐代建筑风格。

广仁王庙能够历经风雨沧桑保留到今天,实属不易。据载,这座庙在1958年曾大修,原打算恢复唐代原貌,但由于当时对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周围环境及其布局等方面,均没有认真考定,故在修缮过程中出现不少错误,比如正脊的花纹无所依据,鸱尾的式样不太对头,台基和檐墙采用新式条砖等。所幸斗栱和梁架仍保存着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在现存于世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广仁王庙是唯一一座道教建筑。直到1983年以前,这座正殿还是村小学的教室,庙内的塑像也就是在那时被毁坏。2001年6月广仁王庙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南豆村东北五公里处,距县城约三十公里。寺内正殿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于1937年6月26日黄昏被梁思成、林徽因发现。

寺院共由三进院落组成,一进院地势最低,三进院最高,二进院花香喷溢,环境至美。唐代遗构东大殿则位于最上层的三进院落,背倚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东大殿面扩七间,进深四间,顶呈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构造。远远望去,深远的出檐如张翅之雄鹰般踞于高台之上,其形其势很难不让人把它与大明宫含元殿之十五米高的殿基联系起来。

七开间的大殿之内,佛坛足有五开间。佛坛上每一开间均有一主尊,主尊两侧又各有胁侍。加上佛坛两隅的二天王,几十尊唐代彩塑汇聚一堂,蔚为壮观。殿内三十五尊彩塑造像唐风浓郁,堪称国之珍宝。美中不足的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寺僧将唐塑进行了重妆。颜色艳丽,使得这些造像失去了醇和之美。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彩塑、唐代壁画以及唐代题记被称为“四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无唐建”的论断,难怪梁思成先生晚年曾多次表示,发现佛光寺是他毕生的骄傲。“国家瑰宝,亚洲佛光” 亦是梁先生对它的盛赞。

四 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始建于晚唐时期,明、清、民国时期,开元寺钟楼多次维修:上层被清代改建,下层木构件仍为晚唐遗存,因此,开元寺钟楼被称为半个唐建筑。

寺内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钟楼和法船正殿遗址。该寺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则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

开元寺钟楼上悬钟一口,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建于晚唐的平面方形的二层楼阁式钟楼,是研究唐代寺院平面布局的重要实例,是河北省最早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唐代钟楼。

五 莫高窟第196窟的窟檐

第196窟位于九层楼南侧最上层,跑地面30余米,是莫高窟位置最高、面积最大的洞窟,也是保存完好的晚唐洞窟之一,主室为殿堂式窟形,中心设佛坛,佛坛上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几身晚唐彩塑,现在基本不能到近前。

根据窟内题记,此窟由何法师创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按照介绍,前室的木构窟檐是莫高窟现存唯一的唐代木构建筑,主室为殿堂式窟形。现在看到的木构窟檐为重修的,屋顶原来应该是翘起的飞檐。

此窟檐顶已坍,但梁枋栱柱尚存唐构,可以算作全国六唐构之一,弥足珍贵。

晚唐艺术,在敦煌莫高窟已是日渐衰落,但在半个多世纪中留下的约六十个洞窟里,也不乏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不朽之作。196窟便是其中的一个,无论是规模之大,还是内容之丰富,都有引以自豪的独到之处。

六 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建于唐天宝五年,宋元时初具规模,以后历代都有重修。其正殿为建筑结构史上罕见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庄重朴实,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据史料记载,文姜祠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565年),在当时只是简陋的草庙或石庙,其大规模修建始于盛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经历代不断的修葺、扩建,全祠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主要建有山门、香亭、正殿、东西两庑、寝殿等计73间,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

全祠分山门、香亭、正殿、东西庑、寝殿及左右配院等部分,共计七十三间,其中主体建筑三十四间,总面积约两千平方米。

山门内迎面便是香亭,高7米,宽3.95米,长3.6米。正脊脊饰宝珠,重檐八角,各缀风铃,一翘一昂三踩,斗拱承顶,角科斗拱,细石镶边,青砖辅壁。门为朱色木雕隔扇,其余之边均为木雕隔扇,古雅大方,饰纹美观。亭檐下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顺德夫人”,这个称号是宋代熙宁八年宋神宗所赐。祠内立有两块古石碑,因年代久远字体已经模糊,但仍可辨认是宋代的遗物。

前院正中为正殿,俗称“无梁殿”,是该祠的主体建筑,也是该祠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殿高15米、宽13米、长17米。前有卷廊,出檐深远,四角风铃,是一座飞檐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古代建筑。它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修葺,清顺治年间,孙廷铨恐其年久失修,在四个屋面翼角下面加设了支撑柱,并在《修灵泉庙碑记》中记录了此事,此番更加证明了该祠是经后代修葺,并非推倒重建。

颜文姜祠的正殿在建筑结构巧夺天工,说其历史意义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它建于唐代,自然与北宋时所办部的建筑标准《营造法式》有些区别。主殿被称为“无梁殿”。它运用杠杆原理,用一根龙形雷公柱来承担屋脊与屋面的重量,雷公柱端部则设有罕见的八角形斗拱,这与常见的唐代直形拱大为不同。下面四根金柱同时向上支撑起,用以承担雷公柱的重量,尾端为仰覆链柱顶石,防止柱角受潮或毁坏。这样的结构科学实用,在有限的高度中创造出较大的空间,可以安置较高的塑像。

在斗拱的结构上,文姜祠采用的却是十分罕见的“鸳鸯交手拱”。将角科斗拱和相邻的平身科斗拱连为一体,共同承托起巨大翼角的重量,传递荷载,加大出檐深度。周边采用十一踩重翘三昂斗拱,使其屋面出檐更深远,甚至可高达3.5米,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的风格特色。

唐代的建筑在柱梁节点上多设有各种斗拱,数量远比后世要多得多,颜文姜祠作为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其风格特点也就不言而喻了。层层交叉的斗拱让人叹为观止。梁柱下端的垂花饰件,如众星捧月般围绕在中央龙形雷公柱的周围。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斗拱彩画、梁柱彩画等各种彩绘色彩鲜艳,冷暖色调对比强烈,使整个正殿更显的辉煌夺目。

颜文姜祠建筑群荟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法式,体现出道教的玄妙,皇家的宏伟,民风的纯朴等多种特色,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在建祠的立足点上只是为纪念一位善良孝顺的劳动妇女,并不同于以往建祠以歌颂王侯将相、亦或是弘扬佛法道教以愚昧百姓。它的出发点反映了古人对“孝”文化的倡导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2001年11月30经山东几位古建筑专 家鉴定,确定颜文姜祠的正殿为唐代建筑,也是国内目前最早的一座由最 高统治者褒封平民营造的祭祀庙宇。华夏古建筑设计院专家潘荣在对颜文姜祠进行细致的考察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 :这座建筑风 格独特、工艺精湛,代表了唐代高超的建筑水准。

七 大云院

在山西晋东南平顺县,造有3间正殿,该殿开始鉴定为五代时,后来在维修时,经过详细勘察方知是唐代建筑,唐代结构特点十分明显。

#优质作者榜#

另外,天台庵也曾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都有中国四大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但是,在2014年,对天台庵进行大修期间,在椽子上发现了关于其始建年代的文字记载,确定为五代后唐时期的公元929年。天台庵因此从唐建筑中除名。不过尽管天台庵建于五代后唐,但与唐代末期的时间间隔很小,建筑风格延续了晚唐时期的建筑特点,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相近。

唐代木结构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能保存下来十分不易。当年唐代版图大,建筑数量多。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在仅存七处。当然,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数量可能会增多,也可能会减少。(淄博市委宣传部 张洪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