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悲剧》:演员洞悉三桩命案背后隐藏的复仇真相

李淑媛 2024-03-19 17:48:02

《X的悲剧》是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推理三巨头之一,埃勒里·奎因撰写的一部推理经典之作。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演员协助警方调查接连发生的三桩命案,他不仅通过缜密的推理锁定真凶,还借助角色扮演洞悉了命案背后隐藏的复仇真相。

【美国】埃勒里·奎因著《X的悲剧》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表兄弟二人使用的笔名。他们开创了合著推理小说的先例,合作40年共推出40部长篇,40多篇短篇。而这部《X的悲剧》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其中的经典案例后来更是被无数推理作家写入自己的小说中反复提及。比如在绫辻行人的《谜宫馆事件》中,就曾提到《X的悲剧》里第一桩命案的犯罪手法。

埃勒里·奎因20世纪60年代的一张照片

《X的悲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60岁、已经退休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名为哲瑞·雷恩。此人虽然耳聋但会读唇语,总在用眼睛敏锐地捕捉着可能发出声音的细微动作。他有理解力,有背景经历,有洞察力,有观察力,有集中意志的能力,还有推理和侦查能力。他属于“演绎推理派”,总能根据事实细节进行尽可能全面、严谨的推理。在别人眼中,他具有一种看穿表象直达本质的特殊才能。

早期英文版《X的悲剧》封面的哲瑞·雷恩

在《X的悲剧》故事中,布鲁诺地方检察官和萨姆探长就一桩发生在拥挤电车上的命案向雷恩征求意见。这桩命案的死者是一位叫哈利·朗斯特里特的证券经纪人,他是被针扎伤后中毒死亡的。凶器是放在他兜中的一个插着53根针的圆软木塞,针上沾有高浓度的尼古丁。当时与朗斯特里特同行的九人,各个都有嫌疑和动机。在了解完案发当时的情况,以及萨姆到达现场,警方后续采取的全部调查措施细节后,雷恩很快就锁定了真凶。但他却没有向布鲁诺和萨姆透露此人是谁,也因此导致萨姆曾对是否要继续相信雷恩产生了怀疑。

紧接着,布鲁诺收到一封匿名信,寄信人声称掌握了关于凶手的线索,约地方检察官在一个渡口见面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调查突破口,可惜布鲁诺、萨姆和雷恩如约来到渡口,却没等到寄信人,而是遇到一桩新的命案。一个人从渡船顶层甲板掉入水中,据尸检报告所述,此人是遭到钝器袭击头部,失去知觉后被从船上抛入水中,落水时还活着,但很快就夹在渡船侧面与松散的码头木桩之间,被挤压身亡。而根据死者的红头发和腿上的旧伤等特征,警方确定此人正是朗斯特里特命案当时那辆电车上的乘务员查尔斯·伍德,他也是寄匿名信的人。

由于朗斯特里特的合伙人约翰·O.德威特是除伍德外,唯一在两桩命案现场都出现的人。另外,在伍德尸体的背心口袋里找到了一根德威特特别定制的雪茄,金箔带上还有他的姓名缩写。因此警方把德威特列为了重点嫌疑人。而德威特声称当天是有人约他在渡船上见面,但他宁可被检察官送上法庭被告席,却始终不肯透露对方是谁。不过,好在雷恩相信伍德不是德威特害死的,并为他的辩护律师指出了关键性的事实依据。

不料,在包括雷恩在内的一群人回家庆祝德威特无罪获释的火车上,德威特却遭近距离枪杀,子弹直穿心脏导致他当场死亡。他的左手中指紧紧地缠在食指上,呈一种奇特的姿势。雷恩认定,德威特是故意留下这个手势作为追查凶手身份的线索。德威特的死令警方更加没有头绪了,只好寄希望于雷恩。而雷恩也终于借助角色扮演,以朗斯特里特的形象,当场为真凶带上了手铐。

R.De Anda为《X的悲剧》创作的艺术作品

在我看来,《X的悲剧》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揭晓谜底的章节。雷恩的推理都是依据事实细节进行的,他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且逻辑严谨。除了普通侦探的推理分析以外,他还有比较特别的查案手段,那就是角色扮演。他不仅假扮过命案死者吓傻了嫌疑人,还曾假扮萨姆,甚至为探长的手下安排任务。这也帮助他早于警方洞悉了三桩命案背后隐藏的复仇真相。

只不过,雷恩明明在第一桩命案发生后就锁定了嫌疑人,但他却未向警方言明。直到第三桩命案发生后,他才通过指纹确定嫌疑人身份,从而指认对方。这使得他的参与调查显得有点儿戏,缺乏侦探或警察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毕竟他本来或许可以却没能及时阻止后两桩命案的发生。

此外,在《X的悲剧》中,具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但奎因对人物细节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外型上,缺乏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只有画面感没有代入感。但在第三桩命案中,奎因首次使用了临终的线索,而据我了解这后来成为了奎因的标志性诡计。

总之,我认为《X的悲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场景描述画面感强烈,推理分析逻辑严谨,不愧为推理经典之作!有点遗憾的是本书中除了“致读者公开信”外,缺少对奎因创作这个故事的背景介绍和专业的解读。而我还很好奇合著的表兄弟二人,在创作时具体分工是怎么样的?(作者:李淑媛)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