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游走星宿 2024-05-07 22:10:21

01

什么是爱?

我想,《哥林多前书》是我看过的最好回答:“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用永不止息”。

接上篇:

付费1w学会爱!颠覆认知!人类天生不会爱!你可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1

“恋爱脑”不是病!没有爱会死吗?科学告诉你,没有爱真的会死。

前几天写到: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在得不到爱的时候,是如何消除孤独感呢?

第一种很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找刺激,不管是强刺激,还是软刺激,都不过是短暂的“抚慰”,清醒过后,往往就会陷入更大的空虚,不可行。

那第二种方法是,寻找群体一致性,在群体中寻找陪伴感、认同感。

说人话,就是,过跟大家一样的生活。(啥都一样,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我买什么,我也买什么。)

但追求一致性,经常会导致雷同(大家都一样),而不是真正的平等。

跑题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平等?

真正的平等的定义:任何人都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人人皆为目的,绝不互为手段。(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

但现代社会其实追求的,其实是雷同——使人标准化。并把这种雷同,偷偷转换为每个人自己的意愿,粉饰为平等。

这种雷同的大趋势下,人会变得循规蹈矩。

渐渐忘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人,是一个只被赋予一次生命,有自己的想法,带着希望和失望,悲哀和恐惧,以及对孤独、分离恐惧,对爱有着极度渴求的人。

所以,这第二个追求雷同的群体一致性,也是无法消解分离恐惧的孤独。

那么,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非得在两性关系中得到爱,才能解决与自然分离的恐惧,消除孤独感吗?

并不是。

还有第三个方法,就是创造性的活动。

将人和物,或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创造性活动,实际就是一个把自己跟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过程。

比如杨丽萍老师,她就没有像大部分人那样遵循传统,找个人结婚、生子。

她终身不婚不育,把自己的生命跟自然的舞蹈紧密融为一体,回归自然,即可消除与自然分离的恐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当然,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做到她那么极致,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个人爱好的人,是会比没有爱好的人,活得更自洽、快乐一点。

拥有创造性的爱好(而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转移注意力地刷手机、打游戏之类的),不论是画画、摄影、跳舞、乐器,语言、或学习、做饭、园艺.....等等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让你与自然重新融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程度的物我合一,与孤独和解。

但要找到自己的爱好,并花大量时间去坚持,也不容易。

毕竟大部分人都需要把时间花在:工作、学习,生活琐事上,被打工、现实磨平棱角才是普通人的常态。

所以,“创造性活动”对克服自然分离焦虑、消除孤独感,虽然是有效的,但很难,大部分人做不到。

得出结论:克服自然分离焦虑、消除孤独感,唯一有效,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真正可以紧密相融的爱”。

对“人与人之间融合之爱”的渴求,是人最强有力的奋斗动力。

02

还记得之前那个天天挂在热搜上,《再见爱人》里“攻击力爆棚”的嘉宾张婉婷(明星经纪人)吗?

她是一个在无爱婚姻里被逼疯的“暴躁女人”。

大家只看到了,她在节目里疯狂攻击她的老公——宋宁峰(前妻文艺女神齐溪、前女友周迅,跟张婉婷闪婚后,怀孕,生娃,张婉婷产后,因为感受不到他的爱,而变得暴躁易怒)。

他是个很浪漫的人,但张婉婷并没有享受到他的浪漫——他原名宋宁,为前妻改名宋宁峰(溪从峰中来),却不愿为张婉婷换一张他们三口之家合影的微博头像。

他们住的房子是张婉婷的,求婚戒指也是她分期买的。

她对宋宁峰的唯一需求,就是想要获得他的爱。

但节目组却错误地引导,让她以为,她当时遇到的宋宁峰,在他现在这个年纪,还能保持少年感,一定是因为他不成熟,不懂爱。

根本不对!

宋宁峰是懂爱的,但他没有给张婉婷她想要的爱,到底是他不想给,还是他不懂怎么给,真正的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止是张婉婷强烈地渴求爱,宋宁峰对爱的需求也不比她弱呀!

所以,他最开始会被张婉婷强大的生命力所吸引,跟她相爱,跟她结婚,他现在是得到了他需要的爱,但他没付出对张婉婷应该付出的爱。

于是,张婉婷就成了“被逼疯的暴躁女人”。

对一个女人来说,一个不爱她,却可以对她“很温柔”的男人,是无法忍受的。

在无爱婚姻里的夫妻,得不到爱时,就会作,会闹,会想通过各种沟通跟手段找到爱,在确认得不到后,只能放弃无爱的婚姻。

爱是人最更深刻的生存需求,得不到,就会一直找,至死方休。

“爱”既然是一个如此强烈的根本生存需求,那,到底什么是“爱”呢?

对爱的第一个定义是:爱是一种积极的、持续进行的行动。

反之,消极的,短暂的行动,就不是爱。

先来看:怎样是消极的行动?就是“受到某种动机驱动而采取的行动”。

在消极行动中,人看似可以自由地选择做不做这个行动,实际却是被某种目的被驱动的,因为不做,就达不到那个目的。

比如上班是为了领工资,为了获得某样东西而付出。

比如,张婉婷哭的时候,宋宁峰会递水递纸巾,却不会问她一句“怎么了”——就是消极的行动。

不就少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就被定义为“消极的行动”了?

因为,咱大部分人都不是冷血动物,多多少少都有点共情能力,我们看见陌生人哭,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可能都会帮忙去递个纸巾递个水什么的,可这并不代表我们爱他——有行动,不一定是爱。

他递水递纸巾,是因为看见她哭了,看见她有情绪了,出于“想让她这个情绪快点过去”的动机,他做出行动“哄一哄”。

但没有问“怎么了”,就是没有深究,她产生“哭”这个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没有想要解决,她产生“哭”这个情绪的问题。

可能心里想的是:还要哭多久呢?哭完了吗?可以继续好好生活了吗?

之前我也不懂要去判断这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还以为:每个人天生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有行动就是爱啊,他都愿意照顾你的情绪,愿意帮你做事,就是爱你呀?❌

原来不是,受某个目的驱使的行动,不是爱哦。

说完了消极行动,那,怎样是积极的行动呢?

积极行动时,人是自由的,主动地,是出于个人意愿做出的行动,是自己行动的掌控者。

当你有意识地、主动地、在自己掌控中,去做出了自由的选择时,就是一个积极的行动。

说人话:你做出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是出于自己的爱意,而不求达成什么目的。

03

之前有个新娘跟我说,她在备婚的时候,差点闹分手。

她对婚礼是比较期待,所以她积极筹备,而未婚夫的态度就比较敷衍,他不想弄太复杂,觉得简单一点就行。

但他最终也同意了她的想法,两人分工,负责一些事情的安排。

但她发现,所有事情都是她发起的,分工给他去定场地、酒席之类的,都是一催再催才去定,定的时候,还会发牢骚,说:急什么,慢慢定,又不是定不到(旺季晚了就是定不到呢!)

她听了就很生气,让他做点事,还磨磨唧唧的,什么意思?不想结直说呀?

然后一方面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要求太多了?婚礼是自己想要办得比较精致、隆重,他一直说随意一点就好,既然是自己有要求,所以自己多操心一点,似乎也是应该的?

并不是哦,亲爱的。

如果他真的不想办得太隆重,只想简单办,他可以提出来,可以反对你的要求。

最后不管是他妥协了,还是怎样,只要他答应了你的需求,同意分工协作,答应了就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去配合你的婚礼安排。

因为,双方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夫妻就是一个整体,是一对合作伙伴,有事可以商量,可以互相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保留自己的意见,但一旦双方达成一致,就必须互相配合着,完成共同的目标。

对方如果知道或大概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主动、积极地去承担自己的行为,却没有做到,那就是在逃避自己应该负起的“爱的责任”。

人是漂泊的候鸟,爱是宜居的群岛。

写不完了,明天继续。

0 阅读:8

游走星宿

简介:微醺过后,我们该做些滚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