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中法联修巴黎圣母院有何意蕴?

华舆 2024-05-17 09:20:16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法两国日前达成多项部门间协议。其中包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围绕木质遗存保护和土遗址保护展开合作,两国将联合修复巴黎圣母院。

▲当地时间5月3日拍摄的巴黎圣母院。盛佳鹏 摄

消息一经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主角”是两大闻名世界的古迹,也缘于此次联修的多重光色与意蕴。从中有三个可见:

一、可见中法之间的投契。地处亚欧大陆两端的中法,都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60年来,从对话到携手,共同推动着世界格局的演进。

作为在东西方有着深厚文明底蕴的大国,双方对于文明的价值,也都有着更为深刻的体认。

围绕文博的交往,一直在两国关系中,占有重要一席。秦兵马俑自出土以来,法国的三位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以及现任总统马克龙,都曾到访秦陵博物院。而文化遗产合作,也成为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

▲2023年3月,中国(深圳)——法国(巴黎)第十九届文博会暨深圳设计周招商推介会于当地时间28日举行,图为推介会现场。李洋 摄

本次联修巴黎圣母院,并非中法文物保护合作的首例。此前,陕西文博机构已先后开展中法“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茂陵石刻保护”等合作项目,并联合开展保护培训。

公输堂小木作艺术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郑丽丽,曾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与法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技术和方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了中法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可见中国的追求与坚守。联修巴黎圣母院,是中国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修复、保护与研究众多篇章之一。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中国经历了从遗产保护“受援国”,到遗产保护“援助国”的转变。

自1993年开始,中国参与了柬埔寨吴哥古迹遗产保护的国际援助与合作,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成为柏威夏寺保护项目的联合主席国。

这一历程中,中国也形成了包括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坚持“考古先行、研究支撑,科学施策、注重实效”等原则方法在内的经验与智慧,得到国际认可与青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国际文明交流合作,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坚守。

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修复、保护与研究合作日益深入,目前已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超过30个文物援助项目,在对价值追求的笃行中,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修复项目中蕴含“中国智慧”。

▲2023年6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主题活动在浙江杭州拱墅举行。活动主办方供图

三、可见对文化遗产存续的鉴示。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灿烂文明和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它是地域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类的。

作为重要标识的文化遗产,既为前人所创造,也为后世所共享。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人类文明百花园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威尼斯宪章》诞生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威尼斯召开,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宣告,“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仍面临着来自环境危机、气候变化、动乱兵燹等的威胁与冲击。从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出发,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化遗产领域跨国界、跨文明的交流合作,成为融汇智慧应对挑战的必然之举。而中法的联修巴黎圣母院,正是又一践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法前夕,法国巴黎街道挂起中法两国国旗。盛佳鹏 摄

实际上,中法对巴黎圣母院共同修复的动议,始于其遭遇火情的五年前,本次对合作内容的细化与深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新迈进。而跳脱出一域、两国、五载的格局,窥斑见豹,将这一系列合作放置在由历史向未来,从一隅而看全球的视域下,其意义与启示,自当更为不同凡响。(完)

作者/徐皇冠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