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融汇】李云竹: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与理解》

艺术视界 2024-04-03 09:54:23

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它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之分,同时它又分山水、人物、花鸟。中国画它表达的是作者的内心情感,更是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思想文化产物。是具有哲学理念的,所描述的是超物理现象。首先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也就是发自内心情感的产物,非语言所代替和表达的,它是由画家在常期时间通过临摹、反复临摹,写生等积淀的感性认识和创作。中国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它不像西画一样注重写真,写实。中国画是非常抽象的东西,讲究的是似与不似之间,讲的是一种意境,空灵的境界,由繁至简,由形象到神似的理性观念。以神似为主,更进一步讲的话,好似神话故事等。

中国画首先是笔墨功夫,得有深厚的功底,在艺术传承技法上要求非常到位。同时,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性和认识。当然,只是非常熟练是不够的,特别讲求个人丰富内涵修养,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画出的东西会死气沉沉,感觉浮燥、不活,就是一张费画,笔墨不灵动,就是块死墨,亳无收藏价值。在创作上讲的是厚积而薄发,通过长期的文学、书法、不断的自我完善、提升。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画出来的东西才会感人至深。一幅好的作品取决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天人合一。修养不同,画的画也不同,内在修养层次越高,画的就越好。因此,画家应在文学、诗词、笔墨上多下功夫。

我认为画家的作品要首先要有真情实感,扎根生活,有对生活真实的感悟,其次是独特的用笔方式,取法致上,临帖致尊。用笔遵劲,气势夺人。得志在人,学好在勤。画好多用心,笔墨见功底,最后要注重文学修养,博学多才,艺术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

艺术家懂得在闲时静处思考,不怕孤独、被人们冷落,更不怕被别人孤离自己。独出匠心,用自己的才情去创作,做出一件件惊世动人的传世精品力作,去实现自我价值。

那么,艺术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造型美,启发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正确的引导人们至善至美,唤醒人们的良知,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有序,和谐、健康、科学、文明与发展!

(文/李云竹)

艺术家简历:

李云竹,画家,原名李国,字白云,号云轩。山东安丘市人,1966年4月生,毕业于渤海大学美术系专业, 瑞典皇家美术学院荣誉博士。

现为中国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日友好院、 美术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美协会员 ,中国友好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与海外画报社副社长兼编审记者,中央中国今日评论社特邀评论员,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艺联第二届主席团后补副主席,国家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顾问,世卫执委,首席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非遗传承人,法国博物馆荣誉馆长,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 等八大名校联盟首席客座教授,央视CCTV艺术顾问, 俄罗斯国立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组织主席,中国国际国学院名誉院长、终身高级院士,英国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远学术顾问, 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名家点评:

李云竹先生擅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形态,如凌风迅吹过的潇潇墨竹,亦如雪中的梅花树干,飞鸟落枝花卉飘动,夺物之精魄,无一不具灵动,无一不显生也!竹乃君子是也,正所谓画如其人,画竹者若非是具德具品之人,则其竹画不显文人君子风范。纵观其雅竹之作,用墨用色严谨有度,正如古书《学竹》所云,画竹成痴思竹深,无求无欲益心身,利名淡泊乐和熙,清白常留示后人,先生亦是如此!其竹作感悟咏志,借竹抒怀,于笔墨中行情趣,于竹子中畅人志,实乃行于笔,而溢于画,作品竹之风骨,淋漓尽显矣!

——环球收藏网组委会

名家点评: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意象则是丹青艺术的灵魂,前者是用笔墨线条来抒写传统魅力,而后者则是用意象蕴藉来呈现文人风骨。而今日李云竹先生执笔作画,便恰恰就是有悟于此!

并且对于李云竹先生本人来说,任何表面层次的技法,一旦脱离了传统意识的继承,都将是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花瓶躯壳,而唯有在传统和个性之间找到契合点,才是身为一名新时代画家所最应秉持的创作格局!先生在丹青中融贯审美情感,不拘泥于古,不流媚于俗,如

此真是书画经典,尽赋笔下!

作为一名实力派书画名家,李云竹先生的艺术造诣可谓一直都是有树立于极高的文化品味和审美境界。在丹青造诣上,他也都是有与俗笔匠者拉开了距离!其丹青,亦是独彰文人语境。如水墨牡丹清新自然,于外可赏形神兼备,于内可浸心神体悟,品观之余,由是可感意象盎然也!尤其是竹子所绘,总有以书入画风骨,亦有文人画笔的风度,枝作刚柔相济,叶显风动性灵,水墨渲染气韵生青虚君子惟妙惟肖。以竹寓修养,画人,果然真实不虚!

——央视艺术专家组

艺术评价:

中国的竹子绘画,列为象征民族君子风范的“四君子”之一,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经过诸多文人画家之艺术演绎,千余年来画竹高手辈出,历代先贤写竹,“竹论”的佳话辈出。

竹子应是天生美质,飘渺出尘的,不管是在雨水的冲洗下青翠欲滴,或隐没在雾霭中飘渺若仙,还是暴露在晴空下氤氲秋凉,沉浸在爽风中簌簌作响,竹子的气质,注定她只属于山水自然,属于世外仙境,属于隐逸者的陪伴,疲累者的魂梦。

李云竹先生的画将竹子的气节展现的淋漓尽致,画中墨色时重时淡,恰到好处,鸟儿站立在竹枝上,给画面平添生机乐趣。竹子的竹竿粗壮挺拔,顶天立地。站立于高峰之中,如君子一般,坚韧不屈,气节高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竹子水墨画把竹子的品格品质展示的生动而又形象,十分具有收藏价值。而且李云竹先生擅于将山水与竹子相融合,将竹子的神韵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袅袅的云雾将山峰和湖水氤氲在其中,使山峰和湖水忽隐忽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

——华尔街非遗保护协会艺术研究组

点评:

伟大的中国梦时代需要李云竹先生这样崇尚实干、勇于开拓和奉献的艺术家!我们也热切期待李云竹先生为中国当代书画坛奉献新的艺术盛宴!

同时看到绘画背后的那个大写的人。李云竹先生的国画魅力就在于他的作品融入了自己恢弘壮丽,品格高尚的人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的锋芒,以及文艺者的感性与激情,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代代文艺名家,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手",也是在扎实继承传统基础上用心、用情、用功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大咖"。因为有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既坚守中华之"根"和"魂",又不断融入时代和人民,中华文脉也因他们的努力得以薪火相传、久久不息。

——中国文化部组委会

作品欣赏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