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哥布林文化;身份认同与社会反抗

明月独白 2024-03-31 15:16:49

在当代社交媒体和文化中,一个奇特的现象逐渐崭露头角——人们开始以"哥布林"为代号,调侃自己的身份和生活。这种现象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身份认同、社会压力以及自我接纳的深刻思考。

你又是否经常的在某些平台上看到过这些文字呢,就比如:

“哥布林祭司提醒你: 1,节假日是不可以出去的,外面很喧哗,但他们都不是你的同类 2,哥布林是大多独居性生物,没有人想做他的配偶,如果有人邀请你并对你产生好感,请断绝与他的联系 3,不要照镜子 4,所有夸赞你自信的人,他们不了解你,可以不于与他们交流,但如果他是你熟知的人,请立即驱散他,他不懂哥布林,或者他不是同类 5,远离不再是哥布林的人 6,在地洞中可以看看同族小丑哥布林追求精灵失败的乐子幸灾乐祸一下解解闷 7,她只是想把你从巢穴中骗出去杀掉练级 ,但是族群会永远保护你,等你回家”

以及什么冰霜哥布林,炽热哥布林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年轻人们的自我嘲讽的一些象征。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是梗的存在,供人来玩乐,但实话一般都是通过一些玩笑话中去说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个 “梗”的出现,的确是说明了,哥布林这个身份是有很多年轻人自嘲的象征。

话说回来,我们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哥布林",我从一些网页上所搜到的结果是,一种传说中的小型类人生物,长相怪诞可怕,身怀贪婪卑劣之性,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的一种怪物;这连人都算不上了。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开始以"哥布林"自嘲,将其形象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纷纷以"哥布林"之名,调侃自己的外貌、生活状态或者社会地位。

那这种现象的兴起是怎么起来的呢,我认为这并非偶然。对于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以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信息通过网络中不断的输送,以至于现在对于完美外貌和生活方式的有所追求了,网络上看的太多纷纷扰扰的信息了,你以为网络上那些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是现在的普通人的水平,导致了许多人面临着身份认同和外貌焦虑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哥布林"形象的出现成为了一种解压和自我调节的方式。人们通过自嘲和幽默,试图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减轻社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这是一种抱团取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让一些团体有所缓解心情和解压,当然,我也不乏是其中的一位成员,哥布林又如何呢,不照样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不照样可以爱自己父母,以及可以更爱惜自己。

然而上面的只是一部分,对于这一种现象,其实有很多研究,我也只是泛泛而谈,斗胆解析表面的某些现象而已,其实"哥布林"文化的兴起也并非受限于自我调侃和解压。在一些情况下,"哥布林"这一词汇也被用来反抗社会对于完美标签化的强加。通过将自己比喻为"哥布林",人们试图反击那些对于外貌和生活方式的过于苛刻的社会标准。这种反抗不仅表现在个体层面,也反映了一种对于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反思;这看起来是不是就高大上了。

 

另一方面,"哥布林"文化的流行也带来了一种对比和反差的观念。将自己比作"哥布林",与“精灵王子”/“公主"进行对比,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对比不仅带有一种幽默感,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各种不公和不完美;把一些自己所不所能及的人和事通过两层分化去比较,何尝不是一种对这个社会的抗争。

 

"哥布林"文化的流行与传播,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身份认同和自我接纳的追求。在接受自己与社会标准不符的同时,人们也在尝试寻找一种放松和自我接纳的方式。"哥布林"形象的出现,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解决途径。

 

总的来说,"哥布林"文化的兴起并非简单的自我调侃,而是一种对于身份认同、社会压力和自我接纳的深刻反思。通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们试图寻找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并在这种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解脱和宽慰。"哥布林"文化的探索,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反思;当然,即使我们是哥布林又将如何呢,我们依然有着与 “精灵”“王子”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生活在一同住所,以及我们都是父母所生所养的,我们或许生活确实是不及他们一等,但在天地命运的瞬间,我们是一样的。加油,生活在各个地方的我的同伴。

0 阅读:3

明月独白

简介:一条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