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南「消碳庄园」:从千年黎锦、植物扎染,到消碳合伙人|碳案

36氪 2024-05-17 09:50:38

「碳案」第十七期,我们来到海南五指山深处,走访太古可口可乐建立的第二座“消碳庄园”。在这个原生态村落,减碳技术只是其中一个侧影,可持续的在地文化传承是“消碳庄园”更想探索的社会实验。

当绿色本就是乡野村落的底色,可持续的故事还能怎么讲?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仲春时节,海南省五指山深处的毛道乡,一场特别的“村秀”正在热烈上演。

这天恰逢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尽管天空中细雨绵绵,但现场仍旧人气十足。

走台步、摆造型、定点转身……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身边的村民自豪地告诉我们,台上的很多女孩是第一次参加走秀,但表现却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人士。

她们是一群黎族姑娘,其身上的服饰有个很美的名字:植物扎染。这是一种用植物提取物作为染料的染色技艺,也是海南黎族特色服饰——黎锦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图源:采访供图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少数民族服饰往往艳丽夸张。但她们穿着的服饰却以淡雅为主,在保留了传统植物染色、民族图腾的同时,也兼具日常穿着实用性。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有了新的交织融合,并以更创新的形式,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让非遗文化从传统村落走向大众视野,从单一传承走向与现代生活的可持续融合,蕴含在这些服饰背后的故事,远比眼前所见要复杂得多,而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名为“消碳庄园”的项目中。

四月,36碳探访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乡的这座“消碳庄园”,这是太古可口可乐中国发起的一项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当“减碳”在今天成为热词,“消碳庄园”是个有些独特的存在。

在这个原生态的乡野村落,少有外来工业污染侵扰,再加上村里随处可见的光伏板,绿色早已成为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底色。对于每座“消碳庄园”来讲,减碳是其中一个技术手段。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天然连接,以及传统乡野文化在今日的可持续生机。

如何基于可持续的理念,更好地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是“消碳庄园”更想探索的议题。

村口道路上方的光伏版。图源:作者拍摄

从庭院植物里长出的“纯天然服饰”

在五指山深处的毛道乡,黎族世代聚居。历经千年传承,黎族村民们从建筑、服饰,到图腾、风俗等各个方面,构筑起深厚的文化信仰。

黎锦,就是其中之一。

海南省植物资源丰富,黎族百姓们善于就地取材,从植物中提取染料。“衣染草木,身着山川”是独属于黎族的服饰特点,让黎锦成为贯穿起天、地、人之间的服饰技艺。这项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工艺,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海南黎锦。图源:视觉中国

但在现代手工业的冲击下,黎锦工艺同样面临生存考验。

“黎锦是需要用时间打磨的艺术。”刘伟童说。她在这片秀水青山间长大,从小跟着母亲学会了黎锦技艺。但直到考入城市中的大学,她才第一次了解到:自己从小习以为常的技艺,却并不为人所知,且濒临消亡。

毕业后的伟童回到家乡,投身非遗传承工作,但困难仍然横亘于眼前:植物染料种植条件苛刻,难以大规模推广;再者,传统手艺缺乏年轻人接棒,难以向外推广,走出大山。

我们有些疑惑,漫山遍野的热带植物,难道还不够染几件衣服?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在一座染坊空间内,一睹黎锦的染色过程:

天然的植物汁液被装在几个大染缸中,接着黎族手工匠人将织好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染数回,使棉布均匀上色。待棉布晒干固色之后,匠人们在染色后的布料上织出细密的针脚,或是用拓印的方式,呈现出黎族图腾纹样。

图源:采访供图

我们轻轻将手指放进大染缸里试探,天然染料没有任何刺鼻工业气味,而是散发出一种细腻的植物清香,犹如自然的呼吸。

“黄姜能染出柠檬黄色,蓝锭草主要染制蓝色,它们是最常见的染色植物。但相比传统作物,它们对生长环境要求更高,需要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还要定期浇水、施肥、排水等,不适合大规模种植。” 刘伟童说。

由蓝锭草制成的蓝色植物染料。图源:作者拍摄

那么,植物原料从哪儿来?

伟童邀请我们去乡野小路上走走,秘密藏在这些庭前屋后的盆栽中。浸染了自然气息的黎锦服饰,其色彩源头便来自这些可爱的盆栽植物。

用更专业的词语来讲,这是“庭院经济”的模式,也是消碳庄园在毛道乡红运村的本地探索。

盆栽植物种植在村民院落或是空旷屋顶,错落有致,不仅可以用来染色,也能用来制作当地特色食物五色饭,还充分利用了闲置空间,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一举多得。

庭前屋后的盆栽植物。图源:作者拍摄

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就意味着与外界有更多碰撞创新的机会。

梦田也是消碳庄园项目中的一员,她类似“智囊团”的角色。作为一名在植物染领域有多年实践的培训老师,梦田被邀请来到毛道乡。她不仅传授染色知识,还希望探索创新形式,让黎锦文化与文创产品融合,让这些承载着黎族记忆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三月三”庆典上,我们看到黎锦文化被巧妙运用在丝巾、手机壳、电脑包等文创产品中,吸引不少外来游客关注。这些均价在10-50元不等的文创产品,其销售收入也都全归当地村民,给其又增添了一笔收入。

“此前村民们并没有接受过植物染布的专业培训,但他们染出的民族图腾却比我染出的要生动许多,这可能就是融在民族血脉里的东西吧。” 梦田说。

当我们习惯了纺织工业流水线的高效快捷,毛道乡的人们仍旧以最完整、最天然的手工工艺,将黎锦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也在消碳庄园的帮助下,有了颇具生机的蝶变。

植物染工艺制成的手机壳。图源:采访供图

每个村民都是“消碳合伙人”

毛道乡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当地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2%,这个“天然大氧吧”早就是负碳区域,但在风景如画的村落背后,村民们却面临另一个挑战:耕地少林地多,经济收益低下。

毛道乡的传统种植作物是橡胶林。虽然在上世纪曾一度火热,但如今橡胶的产品附加值已相当低。再者,这个被称为“抽水机”的庞大植物,生长过程需要大量水分,进而引发水土流失、雨林覆盖率下降等问题,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稳定。

“户均14亩橡胶林,这个面积对村民而言过于庞大,且当前橡胶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尽管天然资源禀赋优异,但村民们的钱包却鼓不起来。” 毛道乡团委书记李飞龙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毛道乡首先给橡胶树进行换种,陆续引入香蕉、芭蕉、巧克力柿子、冰淇淋柿子等热带水果。这些新奇品种具备更高的附加值,预计可以给当地村民每年带来15万元的增收,也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他们还把目光投向农业废弃物——秸秆。长期以来,村民们习惯于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还会有火灾风险。在消碳庄园项目的支持下,秸秆回收再利用项目应运而生。

图源:作者拍摄

在靠近村口的路旁,一座“消碳庄园秸秆收集点”成了很多农户的每日必来之地。农户们都会将种植作物产生的秸秆送到这里,再由专人同一收集,运送到毛道乡的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心。

在中心内,分类员在完成秸秆分拣、粉碎后,经过生物转化过程,秸秆最终变成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原料。这些有机肥料会被再次返送至村民手中,村民省了购买肥料的钱,还能保护环境。

于是,一套集合了秸秆收集、转运、粉碎、发酵,到有机肥料再返田的可持续生态循环链路,就这样建立起来。

由废弃秸秆制成的有机肥料。图源:作者拍摄

“起初,很多村民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回收,觉得这是额外工作。但当他们发现使用有机肥料后,种出的火龙果更大更甜,能卖出更好的价格,每年全村农户还能节省近4万元肥料采购费用,大家才意识到原来真的可以从中受益。”飞龙告诉36碳,如今已有不少农户加入到秸秆回收的志愿者行列中来。

村民们在日常举手投足间,就为环保贡献了力量,这也让每个村民都成为了“消碳合伙人”。

可持续发展中心的另一侧,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桌椅设备都由废弃木材再利用制成,还有不少沙盘、手工器具等教学用具。这里不仅是村民们参与手工艺培训的地方,也是举办研学旅行等活动的场所。

图源:作者拍摄

刘伟童和李飞龙都担任过研学讲师,这个项目面向年纪更小的群体,基本是中小学的孩子们。

“不管是非遗文化还是环保理念,都要从小去影响;因为小孩子真的会因为认同你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就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飞龙说,他们想让下一代认识到可持续的价值,以及这些理念在乡村中落地的无限可能。

飞龙告诉我们,他还在思考如何留住更多青年人,结合科技手段,更系统性地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或以线上开店等形式,助力本地青年创业,让更多的成果被外界所看到、认可。

在这座静谧的小山村里,消碳庄园的故事仍在持续展开。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着这条线索,未来还有无限的可持续生机即将发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