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评论:“林俊杰”变“林子祥”?多名网友质疑被跳票

文旅中国 2024-01-19 12:08:41

近日,网友买林俊杰演唱会门票却“跳票”成林子祥演唱会事件引发关注。1月12日,“林俊杰JJ20世界巡回演唱会-成都站”演唱会公开售票,网友在大麦平台点击相关链接,购票成功后却发现原本应该是林俊杰演唱会的门票变成了林子祥演唱会门票,且由于该场演出第二天就开演,平台拒绝办理退票。对此,购票者质疑平台故意“跳票”,平台否认系统问题,认为是购票者不小心“点错”。据报道,截至目前,因相同经历发起维权者已增加至11人,总金额为22056元。舆情发酵后,大麦平台回应称,工作人员已陆续与维权群中购票者取得联系,同意为未核销未现场观演者办理全额退款。事件引发全网讨论,不少网友认为,消费者的退票申请合情合理,平台不允许退票属于霸王条款应该抵制。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月16日0时至1月18日10时为周期,以“林俊杰 林子祥 演唱会”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月17日14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统计分析图

1月16日,@封面新闻报道,5天前,“林俊杰JJ20世界巡回演唱会——成都站”公开售票,有多名网友在抢票成功后,却发现自己的票变成了林子祥演唱会,并且由于第二天就开演,平台拒绝办理退票。据悉,在当天购票平台首页,专门设置了带有林俊杰头像的购票入口,点击该窗口即可直达购票页面。但是,在该窗口的右上角,还有一行小字为“林子祥成都”。尽管购票者列出多项理由,证明自己不会点错,但并没有被售票平台采纳,“难道以后要我们边抢票,边录屏才行了吗?”对此,大麦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后台核实,系统并未“跳票”。“抢林俊杰演唱会付款后变林子祥”话题引发热议。

1月17日,抢票林俊杰付款林子祥的网友发声,称“我是5点买的票,晚上七点半就开演了,我赶也赶不到了。还有很多人是外地的,肯定更来不及。”部分网友无奈之下,只能将错就错去看了林子祥的演唱会,还有一些网友决定维权到底。当天,大麦平台承诺为未核销未到现场观看林子祥演唱会的购票者办理全额退票。“大麦同意退款抢林俊杰变林子祥的票”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1位,阅读量高达1.9亿。@中国青年网、@中国网、@光明网、@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工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网、@极目新闻网、@深圳新闻网、@杭州网、@上游新闻等媒体转发报道。当日,舆情实时传播量达到峰值,舆情实时传播量396条。

截至2024年1月18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5326条,微博4025条,客户端670条,网站548条,视频225条,微信112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微博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75.58%和12.58%。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抢林俊杰演唱会付款后变林子祥”“大麦同意退款抢林俊杰变林子祥的票”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认为平台不允许退票是霸王条款应抵制,占比40.6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khdsrhv:简直离谱,跳不跳票另说,不给退款太霸道了,就算是消费者自己手滑点错了。想退票也是合理的。之前我也遇见过,早上九点开始就找客服,客服永远一句话不支持退款。吃相太难看。

@阳光灿烂一百年:为什么用“同意”这个词,好像别人不合理一样,是你必须应该退的好吗,什么年代了还高一锤子买卖,抢钱吗?

二是,认为平台此举损害两位歌手名誉应道歉,占比26.6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萍踪寻影:大麦网现在怎么干这事,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这样搞得两位歌手也很尴尬啊,被迫放在一起比较,谁比谁高贵啊,大麦网这样的做法吃香太难看,我看光退票还不行,得道歉。

@请暴瘦20斤的安好:网站没有一点道歉的意思吗,这样的做法说实话很上不了台面,不但让两个个歌手无辜躺枪,名誉受损,消费者也很不开心,这是只有平台获利而多方受损的做法。

三是,认为平台“跳票”现象并非偶然应整治,占比21.3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一颗甜荔_:我们当时就经历过类似情况,但是是跳成了林志炫的票,大麦拒绝退款,好多人五折,甚至四折出掉的。这次是舆论发酵了平台才同意退款,否则就是消费者被迫吃这个哑巴亏,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手整治一下。

@薄荷洋葱葱:去年抢蔡依林的,点进去变成蔡健雅!我还以为是我手滑,哭都没地方哭,自认倒霉了。这次又出现这种事情,还嚣张地拒绝退款,妥妥欠整治了。

@绘扇:大麦这不是一次了,一个人是自己抢错了,一群人还能都是自己抢错了?明显就是平台的问题,平台呢,不仅不道歉,还态度嚣张,呼叫监管部门,这里有顶风作案的。

四是,认为消费者购票时要仔细查看避免乌龙,占比11.5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许仙@@:门票不便宜,买的时候还是要认真确认一下,出了这种乌龙事件平台肯定责任不小,但是消费者也有马虎之嫌。

@前排喷雾:平台确实有问题,大家也要谨慎,以后看到这种有小行字的链接慎点,不小心上当。

三、舆情评论

抢票时是林俊杰,付款后变成了林子祥,想退票还退不了,这般离奇的抢票遭遇,让人倍感疑惑——到底是平台的技术故障或者故意为林子祥演唱会“导流”,还是网友抢票时太着急,没看清楚页面而点错?目前,票务平台和消费者对此事各执一词。平台表示,是购票者自己点错,并非系统“跳票”。消费者对此不满,表示要坚决维权。事件相关话题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引发了关于平台责任的讨论。

2023年,演出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繁荣。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也达到了315.4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453.74%。繁荣之下,也有柱子票、黄牛票、代拍、强制退票等乱象频出。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6•18”期间,共收集有关“演出票务”类负面信息1097844条,负面信息呈集中趋势。为规范演艺市场发展,2023年9月,文旅部等部门发布《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其中“加强票务管理”一项明确提出,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

由此可见,票务平台维护消费者合理退票权益是应有之义。此次事件中,消费者购买的门票不符合预期,不论是消费者“手滑”点错还是平台故意“跳票”,平台都应该积极处理消费者的退票申请,“一拒了之”的处理方式不但会令消费者不满,还存在“强制消费”嫌疑,一旦被曝,便会引发负面舆情,损害平台口碑。其实,对“平台跳票”的质疑并非偶发,据报道,截至目前,已有11位消费者就“林俊杰演唱会门票跳票”事件发起维权,相关话题评论区里,不少网友也纷纷吐槽自己曾有类似经历。面对此种情况,平台“经核实系统无误”的回应则显得十分敷衍与霸道。此前,大麦平台就曾因“擅自出售演出门票被罚”登上热搜,若不妥善处理这次事件,必然会在大众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作为服务方,平台应该“急消费者所急”“忧消费者所忧”,如果对消费者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必然不会走得长远。

“抢林俊杰演唱会付款后变林子祥”事件对票务平台来说是一次教训:面对消费者维权,平台应将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切忌敷衍回应,引发更大的负面舆情。“跳票”事件频发,票务平台饱受诟病。面对此种现状,平台应积极听取消费者意见,查明原因,并对购票流程作出相应调整,力避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监管部门也要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以第三方的公正角色介入监督,回应社会舆情热点,为群众解疑答惑,而不是让双方各执一词,互相“甩锅”。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仔细查明购票信息,鉴别消费“障眼法”,明明白白消费,开开心心观演。

责编:武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