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变“自裁”,欧洲能源危机的教训,中国从中学到了什么?

张嘴说财经 2022-12-22 12:05:17

当一个经济体的能源供应高度依赖进口,会发生什么?欧盟告诉我们答案。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欧盟拿出传统艺能,对俄罗斯实施了最严厉的制裁和封锁,除了亲自上阵,各种手段应出尽出,看起来金融霸权对俄罗斯磨刀霍霍,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美元很强硬,卢布也没崩,欧元先“欧”了,跌到了和美元平价。

在欧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制裁下,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欧洲天然气价格飙涨,处于历史高位。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的35%,同时还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供应了欧盟40%的天然气,制裁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大增,赚得盆满钵满。反而是欧洲国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习惯了俄罗斯廉价管道天然气的老欧洲们,突然发现今年的冬天不好过,天然气缺口急剧放大,只好在全世界高价采购液化天然气来满足需求。美国能源供应商把一艘装满液化天然气的LNG船开到欧洲港口,就可以净赚一亿美金,美欧之间的天然气价差达到惊人的4倍。高昂的能源进口成本让欧洲尝到了制裁的“苦果”,工业生产受限,通货膨胀飙升,10月份欧元区19国通胀率高达10.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欧洲能源危机的导火索是俄乌冲突,背后折射出的是欧洲能源供应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高度依赖进口会导致能源供应稳定性下降、脆弱性上升。比起欧洲,中国称得上地大物博,但是同样有着资源分布不均,产能有限的苦恼,在能源安全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富煤、缺油、少气”是我们化石能源的结构现状,70%的原油依赖进口,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买家,其他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风、水、生物质等未来前景可期,但现阶段只是杯水车薪,难堪大用,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上,我们要找到有效路径。

中国是煤炭大国,储量和产量都是全球第一,在当前的发电结构中,火电占比达到70%左右,煤炭消耗量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双碳”大背景下,节能降碳发展清洁能源是必须要走的路。相较于其他能源,甲醇被誉为“清洁的煤、便宜的油、简装的气、移动的电、液态的氢”,并且储运便捷,来源丰富,用途广泛。与此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产能占全球的65%,可以说发展甲醇经济不失为解决能源难题的一种有效路径,我们掌握着主动权,同时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探索了一条新路。

目前,我国在煤制甲醇行业,技术、关键设备和催化剂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绿色低碳甲醇可以通过利用工业副产氢气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重碳排放地区捕集的二氧化碳相结合来制备,完全打通了技术链路,达到商业化运营标准。顺应着“双碳”大趋势,吉利控股集团与顺成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安阳绿色低碳甲醇项目应运而生,这是国内首套、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CO2)+氢(H2)一步法合成甲醇项目,可年产11万吨绿色低碳甲醇,利用国际先进的碳捕捉技术,真正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近零排放。

从附近工厂捕捉工业尾气,通过净化、吸收、解吸、加压等工序,合成甲醇所需的高纯度二氧化碳(CO2);再加上来自焦炉气的工业副产氢气(H2),利用先进工艺合成后就变成了绿色低碳甲醇(CH3OH)。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以直接消纳二氧化碳16万吨,间接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煤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对我国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欧洲能源危机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国家能源安全绝不可受制于人,立足自身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甲醇清洁能源是破解能源安全的有效路径,中国有能力在这个领域掌握话语权,绿色甲醇,大有可为。

0 阅读:86

张嘴说财经

简介:不专业财经研究员,用大白话聊聊你我最关心的财经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