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五征西夏本是任性之举,但西夏的挑衅使其遭到灭国之灾

史海撷英 2024-05-10 16:05:39

不管是宋、辽、西夏,还是宋、金、西夏,西夏都是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所以,西夏的最佳策略就是服软。

但西夏自立国伊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一直服软而是硬到底。

宋夏战争,它能把北宋打到谈判桌上;宋辽战争,它能把大辽打得由盛转衰。向金称臣,虽然不情不愿、防意如城,却能白捡了大片土地。

两宋时期的“三国演义”,西夏在军事上坚决走蜀汉路线,该打就打、绝不含糊,甚至主动挑事儿,也要打;在政治上却身段柔软,虽然靠一个打一个,但该弯腰的时候也能弯腰,从来都是见好就收。

西夏疆域图

身处大国还能活得如此硬气,主要是西夏韧性够强。党项人非常团结、也非常顽强。不管内部多大矛盾,可一旦遭遇外敌,那就一致对外,而且不管打多少败仗都不轻易认怂。所以,在大国夹缝中,西夏竟成了“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但是,一物降一物。在成吉思汗面前,西夏这枚铜豌豆真心无法继续硬气。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人不仅比西夏更有力量,而且更有韧性。自开禧元年(1205年)到宝庆三年(1227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先后发动了五次征夏之战,终于将这枚铜豌豆敲碎熬烂。

第一次征夏之战

严格来说应该叫“袭”,而不叫“征”。有道伐无道才叫征,蒙古人打仗从来就没讲过理,自然谈不上有道。而且,即便说“伐”也很勉强,“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但这不符合蒙古人的一贯操作。

开禧元年(1205年)秋,击败北乃蛮之后,成吉思汗率军东归。在经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内)时,下令对西夏北境边城力吉思(居延海东五十公里处)发起进攻。这算是蒙夏战争的开端。

就实说,这一仗纯属没事找事。铁木真还没当上草原大汗、蒙古人也没统一北方草原,突袭西夏到底为哪般?不为哪般,就是想打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算活动筋骨。但蒙古人差点儿活动到呕心沥血,结结实实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攻城之苦。

力吉思城仅是一座土筑城寨。但攻克这个简陋小城却比攻个大漠山头都难,蒙古人怎么打也打不下来。

攻城不克,那就围点打援。

成吉思汗分出一半军队寻找西夏援军打野战。可问题是西夏不派援军,就让蒙古人攻城。所以,这一半蒙古军队只能继续向西夏腹地深入,一直干到贺兰山东麓的西夏定州乞邻古古撒城(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内),然后又开始攻城。

力吉思和乞邻古古撒这两座西夏小城,足足耗了六十多天才被拿下。蒙古大军终于认识到攻城作战到底有多难。

第二次征夏之战

开禧三年(1207年)秋,已经当上成吉思汗的铁木真再次亲率军攻打西夏,剑指斡罗孩城。

斡罗孩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南狼山隘口,跟力吉思和乞邻古古撒一样,都是西夏的边地小城,但位置要重要得多,把持着从北向南进入西夏的关键通道。

虽然吃过了一次攻城的苦,但蒙古人没长记性,继续按照草原游牧骑兵的套路攻打城池。然后,又是足足耗了四十多天才打下。

屈出律

本来还想继续扩大战果,但草原出了问题。太阳汗长子屈出律和蔑儿乞残部突然在背后搞事情。于是,在洗劫了斡罗孩城后,成吉思汗放弃西夏、挥军北上。

蒙古人打西夏,是因为西夏是大金的盟友吗?为了将来灭金,所以提前解决掉西夏这个绊脚石?他们根本没那么长远的眼光,包括成吉思汗在内。

蒙金战争的爆发时间是嘉定四年(1211年),导火索是嘉定元年(1208年)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成吉思汗说了一句既妄自菲薄又霸气十足的话:“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五年庚午春,金谋来伐,筑乌沙堡。帝命遮别袭杀其众,遂略地而东。初,帝贡岁币于金,金主使卫王允济受贡于净州。帝见允济不为礼。允济归,欲请兵攻之。会金主璟殂,允济嗣位,有诏至国,传言当拜受。帝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帝遽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金使还言,允济益怒,欲俟帝再入贡,就进场害之。帝知之,遂与金绝,益严兵为备。”

铁木真

对于中原,成吉思汗的心态是无限仰慕,认为中原皇帝是天上神仙一般的人物。对卫绍王完颜永济,成吉思汗的心态则是无限鄙夷,听卫绍王当上皇帝,立即颠覆世界观,连带对中原的大金也鄙夷起来。这之后,成吉思汗才开始着手准备对金战争。所以,进攻西夏和进攻大金没啥关系,至少当时没啥关系。

第一次征夏就是没事找事,结果碰了钉子、损兵折将;第二次是来找回场子,结果后方出事、仓皇退兵。这时候的成吉思汗既无战略又无谋略,就是纯粹任性。

第三次征夏之战

嘉定二年(1209年)秋,成吉思汗第三次率兵攻打西夏,攻破斡罗孩城后,直扑西夏首都兴庆城(今宁夏银川)。

西夏对北宋、对大辽都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唯独对蒙古没有。蒙古人无论是从东北进攻,还是从西北进攻,但凡突破斡罗孩城就能直扑西夏首都。对西夏来说,不仅蒙古人的军队是自己的天敌,而且蒙古人的位置也是自己的软肋。

但是,相比大金和南宋,西夏与蒙古人打得特别硬气。虽然纵深不够、国力最弱,却能跟成吉思汗打得针锋相对、有来有回,关键还一点儿不怂。

蒙古灭西夏示意图

蒙古军队仍然没能学会怎么攻城,所以只能继续围点打援之策。简单说就是围着兴庆城,然后静静地等着西夏各地的勤王援军过来厮杀。但西夏已经老了,行政系统早不像从前那么高效。所以,这个围点打援就只剩围点,根本见不到、也打不到西夏援军。

第一次征夏之战后,夏桓宗就把兴庆府改为中兴府,取西夏中兴之意。但凡国势尚可,那西夏也不会改用“中兴”这么个名字。没有衰落何谈中兴?连西夏人都承认自己在走下坡路,只能期望改名转运。

铁木真当上成吉思汗的同一年,也就是开禧二年(1206年),夏襄宗李安全还搞了一出宫廷政变,搞掉夏桓宗,自己当上国主。所以,西夏不仅国势江河日下,而且正处在政局最脆弱的时候。到了这种境地,那还有什么勤王援军?

更要命的是:在攻克斡罗孩城之前,蒙古人击败了夏襄宗之子李承祯率领的五万军队;在突破中兴府外围要塞克夷门时,蒙古人又击败了西夏大将嵬名令公的五万军队。

一个是皇帝的儿子,一个是西夏的大将,所部皆是西夏精锐。而两场大战就给消灭十万。什么样的家底也扛不住这么造。那西夏的家底能有多厚?

西夏形势图

西夏全民皆兵,号称拥兵五十万,但精锐部队主要是中央侍卫军和擒生军。其中,中央侍卫军主要负责卫戍皇帝和首都,大约三万;擒生军算是真正攻坚野战部队,大约十万。李承祯损失五万、嵬名令公损失五万,然后西夏还能去哪找援军?

宋夏战争、辽夏战争,西夏之所以能够硬气到底,内因当然是自己韧性足够,再配合上地利纵深,那就可以非常硬。但外因也不能忽视。最重要的外因就是契丹和北宋太怂,始终没能对西夏打出致命一击。但蒙古人一出手就搞了两次大杀伤,给了西夏两次致命一击。

见围城不下,成吉思汗下令引黄河水灌中兴府,试图以水攻城。但蒙古人的工程技术太差,堤塌坝倒,反倒灌了自家军营,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派遣使者进城招降。夏襄宗拒绝投降,但可以“嫁女求和”表示屈服,还答应“附蒙伐金”。得到这个结果后,成吉思汗引兵撤退。

从“附蒙伐金”这个结果看,此次征夏之战似乎是为联夏伐金做战略铺排。但这个结果的前提是什么?是没能攻破中兴府、灭掉西夏国。所以,不能从结果反推原因。这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战略,只不过任性不得而只能理性,打出一个附庸国也算不亏。

第四次征夏之战

夏襄宗李安全之所以选择屈服,一是因为蒙古人的军事压力,自己确实扛得艰难;二是因为女真人的背信弃义,大金皇帝竟厚颜无耻地说道:“敌人相攻,我国之福也,何患焉?”《西夏书事》把金廷的这句回复放在了蒙古军围中兴府时期,皇帝变成了完颜永济:“中兴受围月余,安全遣使至金乞援。金群臣皆曰:‘西夏若亡,蒙古必来加我,不如与西夏首尾夹攻,可以进取而退守。’金主曰:‘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何患焉?’遂不出兵。”吴广成的《西夏书事》是清代的著作,虽然具有很高价值但也需要找宋元史书进行对照才更合适,这里就是他玩的一个春秋笔法,《大金国志》里说出这句话的明明是嘉定元年(1208年)在位的金章宗完颜璟:“恐西夏议其后,乃大举兵攻之。至是,西夏遣使求援,帝不应。臣僚谏曰:‘西夏既亡,必来加我,不如与西夏首尾夹攻可以进取而退守。’帝曰:‘敌人相攻,中国之福,吾何患焉?’不听。”而且也与《金史》的记载相符。

蒙金战争‍形势图

大金对西夏见死不救,直接导致金夏关系从同盟变成仇敌。蒙金战争全面爆发的同时,金夏战争也随即爆发,而且足足持续了13年之久。

大金为自己的背信弃义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它既要对付蒙古人,又要对付西夏人,长期陷入左支右绌、疲于奔命的状态。但西夏的疯狂报复也属得不偿失。它这个体量的小国,根本无法支撑连年累月的主动进攻,白白耗费了国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贯任性、四面出击的蒙古人成了最大的赢家。所以,等到蒙夏再次决裂,西夏就更无法招架蒙古人的进攻。

嘉定十一年(1218年),成吉思汗准备西征花剌子模,派遣使者通知西夏一起出兵。

进攻女真大金,西夏不仅能得到土地,而且还能抢到财富,成本很大但付出也有收益。可进攻花剌子模就属于纯消耗,自己付出得会更多,但肯定一无所得。所以,夏神宗拒绝派兵,大臣阿沙甘还当着蒙古使者的面揶揄成吉思汗:你力气既不能,不必做皇帝。

于是,蒙古人在西征花剌子模前发动了第四次征夏之战。

西夏疆域图

此战毫无悬念,西夏首都中兴府再次被蒙古人包围。

但西夏君臣认为成吉思汗急于西征、不会久留,所以固守不降、一硬到底。可哪成想,蒙古人竟足足围了二十多天。最先扛不住的反倒是夏神宗自己,率精兵突围逃出中兴府,一直跑到西凉州(今甘肃武威)。就战争韧性来说,蒙古人远强于西夏人。为了攻克一座城池,他们真能连年累月地耗下去。

当然西征是头等大事。成吉思汗还算看得清楚,于是对众将说:这里是移不走的城市,等西征回来再打。

第四次征夏之战也就草草结束。

但那句“你力气既不能,不必做皇帝”的话,深深伤害了成吉思汗的尊严。就为这句话,蒙古人也会再次光顾西夏。

第五次征夏之战

灭掉花剌子模之后,成吉思汗的心态变成了“世界那么大,哪里都能打下”。于是,西征结束后,第五次征夏之战立即就被提上日程。

就身处大国之间的小国来说,它可以有很多左右逢源且渔翁得利的操作空间。比如,与北宋、与大辽、与大金相处,西夏可谓占尽便宜。而且,大国随便抬抬手让出的利益,对于小国西夏都是天大的财富。

西夏‍疆域图

当然,小国也有小国的困局。一个是大国的战略调整往往是小国的灭顶之灾。比如假道伐虢而灭虞国,无论虞国还是虢国,其实没有什么非灭不可的罪过。但晋国必须要抢在秦国之前占领关中与洛阳之间的关键通道。然后,这两个小国也就非灭不可。此时的西夏也是如此。要把草原、中原和西域连成一片,还要对大金展开灭国战争,那西夏就必须得灭。

第五次征夏之战,蒙古人不是自北向南进攻,而是自西向东进攻,也就是从今天的甘肃往宁夏推。之所以这么干,就是因为要灭国。以前围西夏首都是为了敲打西夏,现在扫西夏全境是为了灭掉西夏。

另一个是小国没有感情用事的资本。宝庆二年(1226年)正月,成吉思汗率军从北向南迂回到河西走廊,然后自西向东攻克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凉州(今甘肃武威),而后展开扫荡式攻击,在攻克灵州(今宁夏中卫)后,基本就推进到西夏首都中兴府外围。

在这期间,成吉思汗向西夏派出使者,问责西夏君臣。这实际就是休战的信号。但凡还想灭你,那就不会派出使者。休战的原因是蒙古人打累了,而且成吉思汗还受了伤、得了病。

但直接撤兵太损颜面,关键还有两件让成吉思汗始终耿耿于怀的事情,西夏必须说清楚,也就是蒙古使者对西夏的问责:一是西夏没有派兵参加西征,这是未尽盟友义务,属于违约;二是不派兵就不派兵还出言不逊,也就是那句挑衅成吉思汗的话,“力气既不能,不必做皇帝”。

蒙古攻西夏示意图

当此之时,西夏但凡服个软,那就不被灭。可西夏君臣也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不仅不认错、不认怂,而且又变本加厉地挑衅了成吉思汗一句:要与我厮杀时,你到贺兰山来战;要金银缎匹,你往西凉来取。

然后,成吉思汗就再也不能忍了,坚决任性到底、非要灭西夏,而且灭夏就在此战。

第五次征夏的后半程,成吉思汗几乎是在抱病征战。简单说就是宁可少活十年也要灭了西夏。《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于是大王并众官人聚会,其中有脱仑议说:‘唐兀是有城池的,百姓不能移动。如今且回去,待皇帝安了时,再来攻取。’众官人皆以为是,奏知成吉思。成吉思说:‘唐兀百姓见咱回去,必以我为怯!且这里养病,先差人去唐兀处,看他回什么话。’遂差人对唐兀主不儿罕说:‘你曾说要与咱做右手。及我征回回,你却不从,又将言讥讽我。如今已取了回回,我与你折证前言。’不儿罕说:‘讥讽的言语,我不曾说。’有阿沙敢不说:‘是我说来。要与我厮杀时,你到贺兰山来战。要金银缎匹时,你往西凉来取。’使臣回,将前言说与成吉思。成吉思说:‘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遂到贺兰山,将阿沙敢不败了,走上山寨,咱军将他能厮杀的男子,并驮驮等物,尽杀虏了。其余百姓,纵各人所得来自要。’成吉思在雪山住夏,调军去将阿沙敢不同上山的百姓,尽绝虏了,赏孛斡儿出、木合黎财物,听其尽力所取。又对二人说:‘金国的百姓,不曾分与您。如今有金国的主因种,你二人均分。凡好的儿子,教与你擎鹰。美的女子,教与妻整衣。已前金主曾倚仗着他做近侍,将咱达达祖宗废了。你二人是我近侍,却将他每来使唤者。’成吉思自雪山起程,过兀剌孩城,却来攻打灵州城。时唐兀惕主不儿罕将着金佛,并金银器皿及男女、马驼等物,皆以九九为数,来献。成吉思止令门外行礼。行礼间,成吉思恶心了。至第三日,将不儿罕改名失都儿忽,命脱仑杀了。对脱仑说:‘初征唐兀时,我因围猎坠马。你曾爱惜我的身体来,提说要回。因敌人言语不逊,所以来征,蒙天助,将他取了。今有不儿罕将来的行宫并器皿,你将去者。’成吉思既虏了唐兀惕百姓,杀其主不儿罕,灭其父母子孙。教但凡进饮食时,须要提说:‘唐兀惕尽绝了。’初因唐兀惕不践言,所以两次征进,至是回来。至猪儿年,成吉思崩后,将唐兀惕百姓,多分与了也遂夫人。”

宝庆三年(1227年)春,蒙古大军一面重兵围困西夏首都中兴府、一面扫荡西夏境内主要城池。而且,这一围就足足围了半年之久。直到当年夏天,西夏终于硬不起来、强不下去,夏末主李睍主动乞降。但西夏君臣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为了准备投降文书和觐见成吉思汗的礼物,竟将投降日期延后了一个月。形式主义害死人。

铁木真

如果成吉思汗能够当场手刃那个曾经挑衅自己的西夏大臣,如果成吉思汗能够当面看到西夏彻底屈服,那西夏未必会被灭得那么惨。

既然生前不能快意恩仇,那就死后变本加厉。

就在西夏君臣准备投降的这段时间,成吉思汗驾崩了。蒙古人秘不发丧,在西夏投降后立即按成吉思汗的遗嘱屠城屠国,甚至连西夏皇陵都不放过,挖地三尺。西夏不仅从地图上被抹掉,而且差点儿也从历史上被抹掉。

1 阅读:5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