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唯一真神?蓝牙音箱溢价有上限吗?

巴赫莱森 2024-05-09 16:07:31

在音频圈内,一直有一句无比刺耳的话:

“音频圈就是饭圈”

首先,不是说饭圈不好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音箱圈中,那些自称为技术、为科技买单的烧友们,其实大多都是盲目认品牌。

抛开产品不谈,“某某品牌的耳机/音箱就是好”。

还有更盲目的,连品牌也不认,只认产地。

“国产没有好音箱”“真正的高品质还得看进口”

诸如此类的言论比比皆是,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

但是,认品牌真的很盲目吗?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说。

首先,相对于认产地,认品牌还真不算特别盲目。

音箱毕竟是一个工业产品,又不是从特定纬度的气候和土壤里长出来的,你认产地有什么用?

当然,如果你说中国近几十年才刚刚发展起来,在音箱这种不能解放生产力的老工业产品上没有前期投入,技术落后、发展速度慢。

这肯定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是音箱做得好的美国、日本、欧洲,他们就会跟自己国内的同行共享前端技术吗?

肯定不可能,这不符合资本市场的发展逻辑。

资本要想发展壮大,靠的是垄断。

日本有几个索尼?美国有几个Bose?英国有几个宝华伟健?德国有几个柏林之声?

这么看来,认产地,不就等于认代工……?

既然是认代工,那为什么要局限于产地?

是中国的代工厂不够有逼格吗?

扯远了,我们还是说回品牌。

谁都知道大牌贵,选择大牌无非是这两个点:

心理附加价值、实用价值

可别小看心理附加价值,很多人看似是买音箱、买包包,其实是在买一种身份认同。

马歇尔的粉丝热爱摇滚、喜欢乐队文化,索尼以技术水平闻名全球,BW的设计独具一格,柏林之声嵌进奔驰,是上流社会的微观缩影。

品牌效应一旦建立成功,惠及到的,是今后的全线产品。

你买的不是马歇尔,是乐队文化圈特立独行的入场券。

抛开身份认同不谈,大牌音箱更实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依然是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建立品牌效应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但身败名裂却是一瞬间的事。

正所谓,登高易跌重。

也正是这样,他们违法的成本和代价才会更高。

这一点,企业和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被道德约束,而是被后果和损失约束。

也正是如此,大牌在品控和售后方面会花很多的心思。

就是为了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那么问题就来了,单论产品本身,大牌就没有优势吗?

肯定是有。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财富自由了,外观设计、技术研发这些一本万利的事情,随便搞。

但是最重要的,堆料呢?

这个成本可是实实在在地落到了每一个产品上。

你让我多花点钱投资可以,但是少挣点钱让利,想都别想。

有了大牌,自然就有杂牌。

尤其是那些考究音箱产地的人们最为唾弃的国产杂牌。

国产品牌要想异军突起,首先就要在大牌不舍得下手的堆料上做文章。

还是以我们自己的产品为例,在一台300多的蓝牙音箱上做了二分频,还是有独立低频喇叭的二分频,这个在业内确实是属于不多见的。

这是因为单独的低频喇叭成本要比全频喇叭高很多,更别说我们的黄砖还是和歌尔公司联合研发的低频喇叭,光开模就要几十万。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要卖这个价格。

因为不做性价比,国产音箱就做不起来。

堆料和高性价比,是国产音箱品牌突围的唯一出路。

除了堆料,我想说,现在的国产品牌售后也很卷。

对3C数码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数码产品基本上开了包装之后都是不接受退换的。

还是以我们自己为例,由于做的是音箱,不论我们说得再好,都还是要用户自己听过,才下判断。

所以我们的黄砖全线支持7天无理由+运费险,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线下用自己最爱听的歌免费试听,不喜欢无条件退货。

作为国产“杂牌”,很多人看不起我们,也看不起国产的任何音箱。

这个现状是由国产音箱本身的产业弱势决定的,不是哪一个企业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

我们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实惠、好听的国产音箱走进千家万户。

彻底撬动外国品牌的产业霸权!

3 阅读:132
评论列表
  • 2024-05-11 14:54

    本人关注国内3C市场,希望看到更多国产的实在好货。但现实是,不仅是小音箱,包括很多电子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有增无减,无底线虚假宣传盛行,大部分买家不是买低价,就是被忽悠买高价,新品牌的实在好货难以出头。不知道这个局该怎么破

    巴赫莱森 回复:
    很简单,抛开宣传的一切内容,光听音质,大家用脚投票,力挺良币
  • 2024-05-14 19:49

    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愿意去试,不是简单的事

猜你喜欢

巴赫莱森

简介:巴赫莱森音频,音乐浸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