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真正的孤勇者,思想超前900年,一首诗显宰相格局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5-13 19:20:20

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01.

即使在900多年后的今天,当学者们提起“王安石变法”时,依旧会大吵一番,甚至拍桌子、掀椅子。

这场决定北宋命运的革新,不仅让无数人丢官送命,也间接改变了历史进程。

在北宋官场有两个官僚集团,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革新派”,这两派从宋仁宗开始,一直争斗到王朝结束,持续了上百年之久。

并且,这两派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非非敌即友,有时候朋友的朋友也可能是敌人。

比如晏殊,他既是宰相,也是文人集团的领袖,韩琦、富弼、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王珪都曾得到过晏殊的栽培,一开始都相交甚好。

“庆历新政”推行时,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抱团,一起抵制保守派,可是后来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与欧阳修、韩琦、富弼都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

而王安石是经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引荐,才得欧阳修赏识,欧阳修两次为其荐官。

然而曾巩却支持王安石变法,没有站到自己老师这一边。

还有包拯,他也是欧阳修的门生,当初是由欧阳修的连襟王拱辰援引入朝的,但最终王拱辰却和欧阳修闹掰了。

同时与欧阳希闹掰的还有宰相王珪,原本他也是欧阳修的门生。

司马光一开始和包拯、王安石很要好,可王安石推动变法后,司马光就站到了保守派这一边,并成为了领袖。

苏洵刚入京时,就拜了欧阳修的码头,他没赶上王安石变法,却与王安石特别不对付,因此王安石变法后,苏轼和苏辙也开始抵制变法。

不过,苏轼却把自己的门生秦观推荐给了王安石,王安石也为秦观安排了官。后来王安石罢相,苏轼与王安石又成为了极好的朋友。

所以你看,北宋朝堂的关系就是一锅粥,变法无法推行下去,很大原因与“党争”有关。

那王安石的变法到底靠不靠谱呢?

02.

王安石变法最受争议的就是“青苗法”。

在变法之前,朝廷平衡物价的办法是,用国库的粮食投放市场来调控,遇贵量减,遇贱量增,所以不管是什么年头,朝廷都是稳亏不赚,久而久之国库就开始空虚。

国库一空虚,自然就要增加赋税。

而青苗法主张的是,把国库的粮折算成物价,放贷给农民和小商贩,并让受贷的人10户联保,增加了安全系数。等农民粮食丰收了,再把利息和成本还于国库,这样朝廷就稳赚不赔。

本世纪初(2000年左右),农村信用联社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让农民自行联保后放贷于民,以扶持生产。

所以我们说,王安石的思想超前了900多年。

而变法之前,农民在缺乏资金耕种的情况下,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地方的地主、权贵们借高息贷。

那为什么“青苗法”没有推行下去呢,首先就是触及到了权贵们的本质利益,他们没有钱赚就开始诋毁、扭曲。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反对王安石,故意提高了利息,朝廷反而成了高利贷方。

前面我们也说了,之所以曾巩支持王安石,是因为他历任的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治所,在采用并严格执行了青苗法后,民生富庶,经济稳步增长。

宋神宗是个实干家,是想做点事的,奈何保守派力量过大,比如王安石为了变法能顺利推行,前后将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等人外放。

因此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向宋神宗哭诉,说王安石乱天下,因此将王安石罢相。

就一定程度而言,王安石是北宋真正的“孤勇者”。

以司马光为主的保守派,以及那些浑水摸鱼的利益集团,他们反对革新,但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们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因此后世有人说,北宋实亡于司马光。

03.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叔祖都曾为官,父亲王益官至都官员外郎,因此王安石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过目不忘之能。

少年时期,王安石随父宦游,以增长见闻,他17岁的时候,和父亲一起来到京城,结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曾巩,曾巩就把他的文章拿给了欧阳修看,得欧阳修赞誉。

22岁时,王安石参加了会试,以第四名的成绩登进士第,原本他是第一名的,因为试文中有一句“孺子其朋”,宋仁宗看到后不喜欢,就把他和第4名的杨寘互换了,与状元失之交臂。

登科后,王安石授淮南节度判官,秩满后他主动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地方沉淀,转鄞县知县。在任四年,政绩突出。

公元1051年,王安石入而立之年,转官舒州通判,宰相文彦博表请宋仁宗,荐王安石入朝。

但王安石却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了,随后欧阳修也为其举荐,王安石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再次婉拒入朝。

因此,欧阳修念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任命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

在赴任的路上,王安石途经杭州,写下了一首《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这首诗很经典,虽然此时他刚31岁,还未入朝,更未成为宰执,但已经初具宰相的格局:人只有站到最高层,才能看得更远,不畏流言蜚语,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尽管王安石直到临终,理想也没能实现,可是谁说失败的就不算英雄呢!

04.

公元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首次表达了改革的意愿,但宋仁宗并没有采纳。

随后,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王安石都婉拒了,因此留清名,朝臣多以不能结交为憾。

最终,朝廷召王安石入京修《起居注》,这一次王安石接受了,不久后升直集贤院、知制诰,负责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

不过王安石因耿介,得罪了当朝权贵,遭到弹劾,适逢王安石丧母,遂去官回江宁府守孝三年。

这期间,朝廷依旧数次征召,可王安石均以服丧为由拒绝了。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守孝期满,知江宁,属于他的时代终于到来。神宗登基后不久,就召王安石归京出任翰林学士兼侍讲,次年便开始谋划革新。

公元1069年,49岁的王安石升相,提举40多人,正式颁布变法条例,开始大规模推行改革。

苏轼守孝期满后回朝,上书谈论变法的弊端,王安石很愤怒,就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他的过失,最终苏轼自请出朝,任杭州通判。

因此,保守派开始大举反攻,先是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被贬出朝,韩琦也上书劝停新法,司马光更是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也劝他废弃青苗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据理力争,随后司马光联合御史台和范纯仁等上表,神宗迫于压力,打算暂缓,因此王安石称病辍官,请求归隐。

神宗见王安石如此坚定,就将御史台反对变法的一众官员全部外放,因此司马光自请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

不巧的是,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保守派再次联合上书请求停止新法,时开封上门监郑侠进《流民图》,加上皇太后和太后的哭诉,无奈之下,宋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一年后,神宗再次启复王安石为相,继续推动革新,但此时革新派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借机打击报复保守派的事件,变法一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公元1076年,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病故,心力憔悴的王安石主动恳请罢相,退隐江宁,宋神宗挽留无果后,任命其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封荆国公。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58岁,进入人生暮年,属于他的时代即将落幕。

之前复相时,王安石就已经感觉身心疲惫,因此过瓜州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5.

王安石归隐江宁后,建半山园,自号“半山”,在这里他度过了几年清闲的时光。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王安石病重,因此表请将半山园改为寺庙,神宗赐额“报宁寺”,又称半山寺。

次年春,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革新派遭到清算,几乎全部外放或罢官。

此间哲宗为安抚王安石,加拜为司空。

公元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在钟山长逝,终年66岁,获赠太傅,葬于半山园。

同年10月,司马光病逝,终年68岁,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章惇升相后,弹劾司马光更改法度,因此削除赠谥,毁坏赐碑。

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也并没有完全失败,革新期间,王安石主张攻吐蕃,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建立起进攻西夏的有利战线。

而司马光升相后,却把士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了西夏。

哲宗亲政后,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宋徽宗时,又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

纵观王安石这一生,前半程韬光养晦,努力沉淀自己,后半生大刀阔斧推动改革,遭遇无数困难,不惜与满朝文武为敌,但最终革新还是失败了。

这不由让人想起陈奕迅的歌:

他们说 要戒了你的狂

就像擦掉了污垢

他们说 要顺台阶而上

而代价是低头……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爱你来自于蛮荒

一生不借谁的光

你将造你的城邦

在废墟之上

去吗 去啊 以最卑微的梦

战吗 战啊 以最孤高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在文坛,王安石创“荆公新学”,并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词,多为抒情咏物之作,词风空阔苍茫、淡远纯朴,一首《桂枝香》开“豪放词”之先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虽然苏轼曾反对他,但若在北宋文坛找一个最懂自己的人,一定是王安石,他们分属不同阵营却惺惺相惜,否则“乌台诗案”后,王安石也不会救他一命。

在国际上,王安石的改革享誉极高,1944年,华莱士访华期间,在谈论经济时特意提到了“青苗法”,此前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新法,成功度过了危机。

所以,历史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虽然“熙宁变法”失败了,但不能否认它的前瞻性。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