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雪山,过草地,徒步两万五千里。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泽霖文史 2024-05-04 09:47:51

红军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用时两年,行军两万五千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然而,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多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此时,军阀混战刚刚结束,成为最后赢家的蒋介石,将目标瞄准了正在快速成长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于是调集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

毛泽东审时度势,对军队给予了正确、灵活的军事指挥,因此前四次反革命“围剿”均被英勇的红军战士粉碎。直到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形势出现了变化。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

当时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积极推行王明的教条主义思想路线,根本不去分析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在军事作战指挥中,给出了错误的判断,实行了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不仅屡战失利,还扩大了伤亡,导致苏区范围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决战。面对蒋介石的优势兵力,我军损失惨重,形势危急。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这样的安排,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如愿。

9月8日,中革军委命令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川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红6军团在转移过程中,受到国民党军主力的阻击,只好于9月中旬转兵向南。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可以说,长征是红军在第五次反 “围剿”战斗中失利的无奈之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征也是当时的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当时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恢复中央苏区,是目标明确的“战略转移”。

事实证明,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0 阅读:1

泽霖文史

简介:观文物之瑰丽,品历史之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