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刘邦赢得天下?鸿门宴中项羽的惊人策略深度解析!

历史可以很好看 2024-01-27 17:37:52

图源/影视剧照

在谈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鸿门宴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其实我们现在认为项羽应该杀刘邦,这是基于刘邦后来的胜利。如果项羽杀了刘邦,他就是最后胜利的那个人,也就不需要后来自杀的场景了。这种想法是基于上帝视角的代入感。但我们首先应该得出结论,刘邦没有被杀是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不杀刘邦比杀刘邦获得的利益更大。

大家现在讨论的核心问题是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有人说项羽优柔寡断,不听范增的话,因此错失良机。还有人说项羽怕刘邦手里有兵。毕竟刘邦带着十万大军来了。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通过之前的一系列举动就可以看出项羽是多么的强硬和果断。他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奋起反抗,立即处决了县令,俘虏并杀害了20万秦军,并立即控制了局势。在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只带了几天的粮食,也不打算给自己留条后路。在彭城之战中,他带着三万精兵,把刘邦56万兵马打得落花流水,刘邦自己都差点小命不保。他逃跑的时候直接把儿子和女儿扔下了马车。幸亏有夏侯婴的一再坚持,孩子才得以保住性命,当然这时的刘邦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这里暂且不论。这种表现,无论是对付富人还是绅士,甚至是野蛮人,都是非凡的。换句话说,在鸿门宴之前,他根本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我们不能忽视项羽的政治地位。虽然项羽、刘邦、范增、张亮、樊哙等人参加了鸿门宴,这与秦末的政治走向有关,但项羽真正的对手并不在这场游戏中。秦末反秦战争有几个关键点,从陈胜之死到项梁之死,以及项羽的巨鹿之战。在幕后,有一个人与这些转折点密切相关,他就是楚怀王熊心。起初,楚怀王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吸引着六国的贵族和移民。然而,项梁的死改变了这一局面。楚怀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嗅觉和技巧,任命吕臣为桓王,将项羽的军队与楚国军队合并,并独自掌握了军事权力。这种安排削弱了项羽的影响力,并拉拢了刘邦,后者正在崛起为与项家抗衡的力量。同时,让宋义带领项羽进攻章邯和王离,让刘邦从西边入关,并约定谁先入关谁就成为关中王。

项庄舞剑 图源/影视剧照

这种安排不仅可以消耗项家的力量,还可以换取刘邦的支持,加强楚怀王的权威。这个算盘打得很准。然而,令楚怀王没想到的是,项羽直接杀了宋义,灭了王离,吞并了章邯。此战彻底改变了反秦战争的局势。项羽把军事胜利变成了政治胜利,赢得了新兴军事集团的支持,成为楚军和整个反秦联盟的领袖,掌握了真正的主动权。

鸿门宴是项羽和楚怀王之间的最后一场较量。项羽在鸿门宴上的目的要么是找借口除掉刘邦,要么是逼迫刘邦就范。此时,刘邦不仅是怀王手中的最后一颗棋子,也是怀王之约的关键人物。刘邦的选择对楚军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他可以选择继续支持怀王谋求关中王位,也可以完全放弃这一想法,投靠项羽以获得最大利益。

项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并不是因为他想走一条普通的路线。当项羽听到刘邦说:“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这句话一出,对项羽来说鸿门宴已经结束了。刘邦拒绝了怀王,选择了自己。怀王彻底失败了,但范增没有看清形势。

对于项羽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杀刘邦既不必要也不可取。首先,杀刘邦是没有必要的。年轻的项羽看着五十多岁的刘邦,从来没有把他当成真正的对手。刘邦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员。项羽抛弃了楚怀王,刘邦归附了自己,目的达到了。

为什么要杀他?

其次,项羽没必要杀刘邦。鸿门宴开始时,项羽认为杀刘邦是可能的,所以他与曹无伤勾结,列出刘邦的罪行。只要这些指控得到证实,或者刘邦表明了自己占领咸阳的意图,那么刘邦就会站在天下群臣的对立面,而项羽就合法地除掉了刘邦。然而刘邦一再表现出低调,说我只是侥幸进入咸阳城,把子婴留给你,把咸阳城留给你。我这样做只是为了等你分享蛋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占为己有。项羽从刘邦的陈述中失去了理智。此刻,所有的诸侯都在观望。如果此时杀了刘邦,项羽会把自己推到所有诸侯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

更重要的是,从项羽的角度来看,刘邦并不是他真正最大的威胁,而他最大的敌人显然是楚怀王。因此,项羽最明智的选择是接受刘邦的臣服,然后成为主持盛宴的人,利用自己的身份来瓜分最大的蛋糕。毫无疑问,鸿门宴的最大赢家是项羽。他不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关中,并彻底击败了楚怀王,成为秦末真正的霸主。

当然,鸿门宴也是刘邦成功的转折点。刘邦以退为进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事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相当于告诉刘邦你的地位有保障了,可以老老实实去巴蜀养老了,再也不出来了。至于章邯,刘邦的让步进一步巩固了章邯的地位,尽管此时的章邯并不知道秦国大地上等待他的是一座怎样的火山。

总而言之,鸿门宴中唯一的输家是楚怀王。虽然他后来被封为义帝,但他的政治生命却在鸿门宴中终结。最大的赢家是项羽,他成功掌握了天下的实际控制权,成为当时的霸主。鸿门宴展现了项羽的政治家风范,他巧妙地利用刘邦和楚怀王的对立局面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决策和态度在鸿门宴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项羽的胜利并不是永恒的。在鸿门宴后的四年里,项羽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才能逐渐暴露出问题。他无法控制所有的诸侯王,内部斗争和不满情绪不断涌现。最终,项羽兵败后在乌江自杀,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霸主地位。

鸿门宴和项羽的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教训:政治家的决策和选择并不总是明智和正确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或群体的利益,不一定符合正义和道德。这也提醒我们,当我们解读历史事件时,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的英雄与反派的对立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背后的政治利益和权力斗争。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发人深省的事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的决定和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他个人和政治团体都是有益的。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权谋和政治的胜利可能不会长久,事情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鸿门宴和项羽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权谋战术和政治智慧的博弈,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和利益的腐败。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和机遇。

刘邦在鸿门宴上  图源/影视剧照

3 阅读:32

历史可以很好看

简介: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