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测血糖:大都陷入10个误区,测不准,还耽误病情!

郭淮聊健康 2024-05-10 20:48:58

有的人光知道吃药打针,不测血糖,或测血糖不规范,结果导致了并发症过早出现,下面这10个常见的控糖误区,看看你犯了吗?

血糖监测的10个常见误区

01

误区一:测血糖前停用降糖药

有些糖友为了更准确地测量血糖水平,选择停用降糖药物,认为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真实反映自身血糖状况。然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检测血糖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了解当前的血糖数值,更重要的是评估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以及药物控制等,使血糖得以平稳控制,从而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因此,糖友们应当明白,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药物,是保持血糖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随意不吃降糖药,会造成血糖波动过大,因为血糖过高、过低或一天中血糖波动幅度过大(大于4.4mmol/L),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不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

02

误区二:测血糖前一天故意少吃食物

这无异于是自欺欺人的伎俩,刻意缩减食物的摄入,虽能短暂地让血糖值显得光鲜亮丽,却如同镜花水月,无法真实反映平日里血糖控制的扎实功底。这种做法不仅蒙蔽了糖友们的双眼,更让他们偏离了科学的治疗轨道,悄然间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虽短暂得利却终将得不偿失,实在是利少弊多,得不偿失之举。

03

误区三:只要没吃早餐,血糖就是空腹血糖

在临床上,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群糖友,他们在上午十点左右抵达病区,带着些许歉意地表示:“我还没来得及享用早餐,麻烦帮我测一下空腹血糖吧。”然而,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此时测得的血糖值,更适合归类为“随机血糖”。那么,究竟何为空腹血糖呢?其实,空腹血糖的测定是有其严格标准的。它指的是在过夜禁食8至12个小时后,且必须在次日早晨八点之前进行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才能被准确地称为空腹血糖。这样的定义不仅体现了医学的严谨性,也为我们对糖友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当糖友们想要了解自己的空腹血糖水平时,请务必遵循正确的测量时间和方法,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并控制血糖异常,保持身体健康。

04

误区四: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吃完饭以后2小时的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实际上是从患者品尝第一口美食的瞬间开始计时,直至两小时后抽取血液所得到的血糖数值,而非从整餐结束的那一刻才开始计算。这背后有何深意呢?在健康的生理状态下,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血糖会攀升至峰顶,随后在餐后两小时,血糖应逐渐回落,趋近于餐前的空腹水平。

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患者胰岛B细胞的储备能力——即在面临糖负荷增加时,机体追加分泌胰岛素的潜能。同时,它也揭示出当餐的饮食选择与用药量是否相得益彰。然而,这一数值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进餐的先后顺序、食物的种类与营养构成、胃肠蠕动的节奏、餐后活动的强度、餐前的血糖基础值,以及药物的使用情况等,都在无形中为这一数值涂抹上不同的色彩。因此,在解读餐后2小时血糖时,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方能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血糖状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的依据。

05

误区五:只测空腹血糖

糖尿病的发病,常常如同悄然降临的夜幕,最初是餐后血糖的悄然上升,随后才是空腹血糖的逐渐攀升。有权威数据显示,在新近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竟有高达46.6%的患者,他们的空腹血糖尚能维持在7.0mmol/L以下,然而,当进行OGTT实验(即葡萄糖耐量实验)时,却惊人地发现,这些患者在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已经飙升至超过11.1mmol/L的警戒线。这不禁让人深思,若仅仅依赖空腹血糖的检测结果,将有高达46.6%的糖尿病患者被误诊,从而错过早期最佳的干预时机,这无疑是对他们健康的极大威胁。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犹如一只潜伏的猛虎,它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关联更为紧密,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更加深重,它犹如无声的杀手,悄然侵蚀着患者的健康,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的变化,更要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病情,保护自己的健康。

06

误区六:空腹血糖高,不加测夜间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背后,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机制。它可能是由于前一晚降糖药(或胰岛素)的剂量不足,让血糖在夜晚的黑暗中肆意飙升;又或者是因为药物过量,导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如同过山车般的血糖波动。尽管这两种情况都表现为空腹血糖的升高,但它们的临床处理策略却大相径庭。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黎明现象”,需要加大降糖药的剂量,如同给失控的火焰增加灭火器的力量;而对于后者,我们称之为“苏木杰现象”,则需要减少降糖药的剂量,避免低血糖的风险,如同在春天的田野上轻抚过头的微风,温柔而细致。

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明确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高血糖。如果贸然增加药量的话,很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加重,甚至会出现意外。

07

误区七:只监测不记录

倘若我们仅仅对血糖进行测量,却疏忽了及时记录这一环节,待到复查之时,面对医生的询问,我们却茫然无措,那么,这样的血糖监测岂不是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监测血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记录,更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一次细致入微的关照。每一次血糖的测量,都如同一幅画卷上的笔触,记录着我们的身体状况与生活习惯。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必须及时、精确地记录下每一次的监测结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详细记录对应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就如同画卷上的色彩与线条,共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健康图谱。

这些翔实的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自我总结控糖规律,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且可以为医生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医生通过分析这些记录,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我们的病情,为我们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因此,让我们珍视每一次的血糖监测,用心记录每一个细节,让这份健康画卷更加丰富多彩,为我们的健康之路增添更多的光彩。

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具体频次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00的血糖。

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

如果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监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08

误区八:监测血糖跟着感觉走

糖友们常常云淡风轻地分享道:“我这阵子身体感觉棒棒的,什么异样都没有。”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定期检测血糖的重要性。要知道,糖尿病的初期阶段往往悄无声息,并无明显的症状可言。唯有通过科学化的化验与血糖检测,我们才能捕捉到这一隐形的健康杀手,从而及时诊断并治疗。血糖值的记录更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如同航海者的罗盘,指引我们调整治疗方案的方向。我们不能仅凭一己的主观感觉去判断病情,更不能因此而疏忽了血糖的监测。毕竟,健康这艘船,需要精准的数据与科学的态度来保驾护航。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糖尿病,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血糖检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糖尿病这场无声的战役中,赢得胜利,守护住我们的健康。

09

误区九: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如同是闪烁的瞬间星光,它精准捕捉并记录下了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数值,如同摄影师定格下的一幅生动画面。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如同是历史的画卷,它悄然记录下过去两至三个月内的血糖平均状况,像一部时光机器,带我们穿越回那些被岁月珍藏的日子。

这两者虽同为血糖监测的重要指标,但意义却大相径庭,它们犹如不同风格的画家,各自描绘着血糖的不同面向。随机血糖以其即时性为我们揭示了血糖的瞬间变化,而糖化血红蛋白则以其稳定性为我们勾勒出了血糖的长期趋势。因此,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细致的血糖监测体系。我们无法用随机血糖来替代糖化血红蛋白的长期稳定性,也无法用糖化血红蛋白来替代随机血糖的即时性。它们就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血糖监测的夜空中各自闪耀,共同照亮了我们对血糖的认知之路。

010

误区十:进行空腹抽血化验时,在家打完胰岛素后去医院

胰岛素注射完毕之后,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落下了帷幕。然而,这场交响乐的余音,却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和精准把握。根据不同的胰岛素种类,我们需要在5至30分钟的黄金时段内,及时享用美食的盛宴。因为,一旦错过这个时机,血糖的旋律便会失控,低血糖的阴影便会悄然降临。低血糖,这位不速之客,它的威力不容小觑。轻者使人头晕目眩,重者则可能引发昏迷,甚至剥夺生命的宝贵权利。因此,当我们因某些特殊原因无法及时进餐时,切记不可草率行事,提前注射餐时胰岛素。这样做,无异于在平静的海面上投下一块巨石,引发难以预料的波澜。唯有遵循医嘱,精确掌握进餐与注射的时间差,才能确保我们的身体在胰岛素的呵护下,维持血糖的稳定与和谐。如此,我们方能安心享受生活的美好,让健康与快乐成为我们人生乐章中最动人的旋律。

0 阅读:17

郭淮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