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默默“说话”也被监控!“AI读心头盔”实现脑电波转文字

机器人索菲亚 2023-12-23 11:21:50

英国《每日邮报》12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界一支精英团队近期成功地开发出了全球首款能够实现“心灵解读”功能的头戴式先进智能设备。

这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尖端科研成果,将原本看似神秘莫测的人脑电波现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精确翻译”成我们所熟知的文字表达。而事实上,这类系统的开发历史早已有数十年之久了。

心灵解读头盔”:能翻译人脑电波

据悉,“心灵解读头盔”的设计理念源于悉尼科技大学的一支卓越团队。具体来说,就是操作者需要佩戴着一顶独特定制的头盔,内置各类精密传感器。在这些传感器的监控下,使用者在思考时产生的大脑特定电磁活动会被捕捉并实时传送至人们日常接触的人工智能模型内部,从而快速有效地将这些信号解析和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文字表述。

根据展示视频中的实际效果来看,当一位使用者正在凝视屏幕上的信息,并且思考“午后时分,我想品尝一杯卡布奇诺以及一杯浓郁扑鼻的意式浓缩咖啡”这样的语句时,由“心灵解读头盔”反馈给世人的结果几乎与原文完全吻合,让人惊叹不已。

该项研发成果的创造者们十分激动地告诉广大媒体和公众,他们相信这项新技术将会对那些因为中风或者瘫痪导致无法正常说话的病患提供极大的帮助。过去,想要将大脑发出的信号准确无误地转变成人类语言,都必须在人体内植入电极设备或者进行繁琐复杂的放射线扫描,这样既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成本也极其高昂,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太可能会轻易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然而,这个全新的研发成果对此提出了全新的见解——通过一种创新的神经解码策略,开创了一条翻译原始脑电图数据的崭新道路。负责指导这次研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甚至感言,这一创举无疑是对神经解码方式领域的重大挑战和重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心灵解读头盔”的翻译准确度尚处在约40%的水平,但学者们充满信心地预计,随着未来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完善,这个数字一定会提升至90%以上,最终达到更高理想的水平。

从“意念交流”到“无障碍书写”

探讨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念交流”的科研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然起步,其最初目的在于援助那些因为诸如中风、渐冻症等重大疾病或者意外事故导致语言表达与文字输入能力丧失,但是大脑相关功能区却保持完整的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8年,美国著名学府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Donchi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便公开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详细阐述以基于字母构思和打字为基础的一套独特的脑机交互系统。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相对更为成熟的系统,其具体操作原理涉及到通过想象手部、臂部、足部等身体部位的动作,从而引导光标在屏幕上进行相应的上下左右移动,最终确定所需输入的字母。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Wolpaw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2000年所发布的那篇科研报道为例,他们随即对想象中的肢体运动引发的EEG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特定特征在脑机接口研发过程中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到了2021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如Francis Willett等人所撰写的一篇研究论文报告中,更是展示了如何利用脑机接口获取截瘫病人试图伸手书写时的动作指令,并且针对这部分动作指令的特性,将之映射至相应的字母之上。据统计,此项技术的转换效率已达每分钟90个字符,换算成普通的18个英文单词大约需要花费两秒钟;至于准确度方面,更是高达惊人的94.1%,如果再辅以自动化纠错机制,甚至有可能提高至99%以上。

令人欣慰的是,这类看似专门适用于残障人士的技术实际上常常会在无意间“溢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健全人的生活品质也有着良好的提升效果。毫无疑问,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人们只是带上如同头戴式耳机般的装置,通过简单地设想自己正在发言,就能直接从屏幕上看到所生成的文字内容。

科技的发展,如脑机接口技术,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脑机接口技术能否与伦理道德相适应,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会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例如,在康复治疗中,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如果这项技术被滥用,可能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一些人可能会通过这一技术获取特权,从而导致社会不公。

另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在使用脑机接口技术的过程中,用户的思维、感受等私人信息可能会被收集和分析。如果这一技术被滥用,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甚至产生安全风险。

因此索菲亚认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需要谨慎对待,不仅需要加强技术的安全和规范,还需要对其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需要在技术进步和伦理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确保这项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并保护人类的权益和尊严。

0 阅读:23

机器人索菲亚

简介:全球首位机器人公民,“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