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卫瓘传》,就那个极限微操擒杀邓艾钟会的卫瓘

不明山人 2024-01-08 20:54:01

1、卫瓘的历史地位

西晋无名臣。

根本原因是坏在根上。

曹操父子不讲武德,已经为正统士大夫所不齿。

司马家则干脆把儒家骨子里的精致利己摆在了台面上,司马懿高平陵之变违盟赚曹爽,司马昭闹出当街斩杀高贵乡公曹髦的事儿,根本连伪装都不要了。

于是潘多拉魔盒打开。

本来嘛,儒家那一套,读书读傻了真信的大有人在,而这群认死理保证了帝国道德的下限,是帝国政治的稳定器,就像船舶的压载水舱一样。

现在好了。司马家揭开了帝国政治的伪装,帝国政治肮脏、无耻、恶臭的本质,让老实人三观崩塌——原来人还可以这么无耻、不要脸、心狠手辣、欺下瞒上、无所顾忌地活着?

理想主义彻底泯灭了。

围绕司马家建立起的西晋王朝,本质上是一帮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暂时媾和:稍微要点脸的,像张华,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而特别不要脸的,像荀顗、荀勖、冯紞,他们的政治选择,永远以保证自身利益为第一驱动。

荀顗是荀彧的儿子。荀彧荀令君那么一位有原则的王佐之才,教出这么个儿子?或许荀彧忙于国事,失于家教,但环境的改变才是根本的——荀彧可以选择在曹操淫威之下自杀以全汉臣名节,荀顗却只敢在司马家门下与世俯仰、明哲保身。

相比较而言,久处方镇、远离庙堂纷扰的羊祜、杜预占了一些便宜,他们不必做太多违背本心的事情,于是成了少数大节无亏的晋朝重臣。

除此之外,晋初大臣则基本上是一些坐而论道无人能比、治国理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物,比如卧冰求鲤的王祥、跟司马懿不明不白的何曾……

班固写《汉书》,已经颇有一些让人作呕的道德楷模,范晔写《后汉书》,连众多朝廷重臣也开始有惺惺作态的记录,至于《晋书》,则晋初重臣列传,几乎等同于道德模范列传——因为这帮人除了口称仁义道德,就几乎不值一提了,然而嘲讽的是,这些道德模范,在事关帝国前途命运时,无不蝇营狗苟。

相比而言,卫瓘是邓艾钟会灭蜀之战的监军,在资历上是堪比羊祜、杜预的军政大佬,同时呢,由魏入晋,他又识时务者为俊杰,效命司马氏,出则镇抚北州、入则位至晋朝三公,兼掌尚书台,辅政司马衷,为国台辅,比肩张华、司马亮。

司马昭着手灭蜀是公元263年,至公元278年卫瓘被征召入朝为尚书令,卫瓘在军旅达15年。此后,至公元291年死于司马玮之乱,卫瓘又居中枢13年,典型的出将入相!

如上,论权势,西晋初年,能盖过卫瓘的,不过六七人而已。而论起人生履历的绚丽多彩,又是王祥、何曾等人远远不能比的了。

2、卫瓘的军旅生涯

不用说,卫瓘是官二代。

魏晋之间,文官出身的,极少不是官二代。王祥他后妈想吃活鱼,不能雇人凿冰捕鱼,家庭条件算是不好了吧?他爷爷当过青州刺史。

而卫瓘呢?父亲卫觊,做过魏朝尚书,《三国志》,和王粲、刘廙、刘劭、傅嘏同传。

卫觊去世后,十岁的卫瓘继承了閔乡侯爵位,二十岁就做了尚书郎。当时曹睿已死,魏朝进入幼主时代,台上有曹爽辅政,台下有司马懿扮演忍者神龟,尚书台是非之地。以此为背景,在母亲陈氏的建议下,卫瓘申请转任通事郎,又传中书郎。

在此期间,卫瓘展现了一种超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权臣的争斗之间,保持人格、人身独立。卫觊的老同事傅嘏因此称赞他为“宁武子”。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子评价他:“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曹爽辅政十年间,卫瓘不过是尚书郎级别,直到司马懿搞定了曹爽,大势已定,卫瓘才选定了自己的新主人,开启了升迁之路,先是散骑常侍,然后是侍中、廷尉。

邓艾、钟会伐蜀,荀勖举荐卫瓘为监军。

钟会大军自汉中入剑阁,被姜维阻住,邓艾经江油行险到绵竹,击败诸葛诞,进军成都,刘禅投降,姜维听闻成都已失,遂向钟会投降,这就是灭蜀的简要过程。

但灭蜀之后还有故事。

邓艾在成都颇为专擅,给朝廷的上书很不知分寸;姜维投降原是曲线救国,而钟会也有不臣之心,两人一拍即合,意图割蜀自立。

总之,灭蜀后,蜀地的稳定很成问题,司马昭很是忧心,但他预埋的棋子卫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邓艾、钟会、姜维三人各自心怀鬼胎,而卫瓘巧妙地利用了三人之间的矛盾。

钟会想割据蜀中,但邓艾先入为主,必须先除掉邓艾。这件事,钟会与卫瓘达成了一致意见,上书朝廷说邓艾专擅。

司马昭回复逮捕邓艾、邓忠父子,具体由卫瓘执行。

卫瓘连夜带人进入成都,传檄邓艾手下众将,众将全体表示服从朝廷指示,于是一举解除了邓艾的绝大部分兵权。

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邓艾及帐下心腹都还蒙在鼓里。等到天明,卫瓘乘使者车,直入成都殿前,下令逮捕了还在睡觉的邓艾父子。

但是情形依然很危急。邓艾能带着人通过绝地拿下成都,带兵本事是极大的,嫡系部队的战斗力是极强的,也是有一定忠诚度的。很快邓艾的心腹回过味儿来,纷纷带兵前往卫瓘营前,准备劫回邓艾,眼看一场火并就要发生。

卫瓘灵机一动,立时写了一封为邓艾辩护的奏章,轻装简从出营向邓艾心腹表示将会替邓艾向朝廷申诉,暂时安抚了邓艾嫡系。

邓艾就这么被搞定了。但还有钟会。卫瓘在处理邓艾的问题上赢得了钟会的极大信任,因此第一时间得知了钟会诛杀众将谋反的意图,然后悄悄地把消息散步了出去,最终主导了全军的哗变,攻杀了钟会、姜维。

游戏《三国志11》中,卫瓘的武将特技是“捕缚”,盖因此事。

平蜀之后,卫瓘因功封侯拜将,成为方面大员,先后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都督徐州诸军事、都督幽州诸军事。其中都督幽州期间,对乌桓人拉一派打一派玩得飞起,搞得乌桓两部首领一降一死。

玩弄权力棋局,邓艾、钟会、姜维三个人加一块,恐怕都抵不过卫瓘一人!

但常在河边走,终于湿了鞋,卫瓘最终还是落了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3、卫瓘之死

卫瓘这个人,总体我觉得是灵活而不失原则,是典型的外儒内法型人物。

但最终导致他非正常死亡的,也正是他所剩无几的一点原则。

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是著名的傻子皇帝。这一点,当朝大臣不瞎,都看得出来。

但在普遍精致利己的朝廷,大臣们的选择不外乎以下三种:含蓄地说;啥也不说;睁眼说瞎话。至于直言切谏、实话实说,那是万万不敢的。

而三个可选项中,啥也不说的最多,沉默的大多数嘛!

而睁眼说瞎话的,代表人物是荀勖。荀勖跟荀彧是一家子,曾祖父荀爽是荀彧的叔叔,算起来荀勖是荀彧的从孙。

对太子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心里有数,也担心自己儿子暗弱乱国,曾经派荀勖与和峤前往考察。考察完后,荀勖想司马炎汇报,对司马衷大加赞扬,恨不得把太子比作颜回。而和峤属于比较含蓄的。

和峤说:“太子圣质如初。”不愧是大儒,说话真好听!但翻译过来就是:“太子和刚生下来一样,啥也不懂。”

卫瓘呢,也属于和峤类型的。卫瓘权衡利弊,一直觉得有必要向晋武帝劝谏一番,但话不能直说,就必须耐心找机会。

后来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大宴凌云台,卫瓘借酒壮胆,鼓起勇气,跪在司马炎御座前,说道:“臣要奏事。”

司马炎问道:“卫公要说啥呢?”卫瓘几次欲言又止,最后拿手按着御座,说道:“可惜了这御座!”司马炎秒懂,但回答卫瓘的却是:“卫公真是喝醉了!”

于是,卫瓘从此不再谈论太子之事,但已然得罪了太子妃贾南风。

并且,很快,卫瓘就因为司马炎的岳父杨骏的攻击,被迫辞职。

司马衷继位后,贾南风的头号敌人是杨氏外戚,于是暂时可以团结的卫瓘得以复位,并在杨骏被诛杀之后,被授以录尚书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与汝南王司马亮同朝辅政。

然后司马亮奏请遣送诸王回归藩国,朝臣无人敢附议,唯独卫瓘赞成其事。

众所周知,司马炎称帝后,为了巩固统治,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实力达到汉武帝以来最强。卫瓘此举,有切断诸侯王干政、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但却得罪了有政治野心的诸侯王,其中尤以司马衷异母弟楚王司马玮为最。

而把政治权谋等同于婆媳斗法的贾南风,对此喜闻乐见。于是,当司马玮的长史公孙宏、舍人岐盛通过积弩将军李肇打着司马玮的旗号向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攻击司马亮、卫瓘时,贾南风也懒得辨别真假,立即以晋惠帝的名义下诏废罢司马亮、卫瓘,而行动总指挥正是司马玮。

贾南风未必要杀司马亮、卫瓘,但混乱之中,执行层面并非她所能控制,司马玮直接指使人杀了司马亮、卫瓘。

卫瓘尤其惨。当初他就任司空时,开除了帐下督荣晦,而在司马玮之乱中,荣晦刚好又在讨伐卫瓘的军中。荣晦照着户口本,把卫瓘及其子孙全部揪出诛杀,只有两个孙子卫璪、卫玠当时不在家而幸免于难。

关于卫瓘之死,《晋书》还讲了卫瓘当时诛杀邓艾后杜预的评价,大意是卫瓘做事不择手段,不积阴德,恐怕要有报应。

邓艾怎么死的呢?钟会死后,邓艾本营将士把邓艾父子的囚车劫了,准备回成都。邓艾死忠的脑回路很简单:钟会说邓艾作乱,现在钟会自己作乱,那邓艾就不乱了。

但槛车征邓艾,是朝廷下的诏,现在没有诏书,法理上,邓艾父子及其部下就是犯上作乱。于是卫瓘派遣田续连夜带人攻杀了邓艾父子,是教科书般的应急处理。

当然,手段是很不光明的。卫瓘为什么派田续去呢?因为邓艾当初江由冒险,田续觉得是送死,不同意,邓艾差点杀了他,卫瓘派田续去,就是要做成铁案,而田续也不负所托。

但要说报应,邓艾这个人死不足惜。

邓艾出身不好,又口吃,所以很不招豪门待见。他的人生当然很励志,但他为了获得豪门的认可,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用同时寒门的将士的尸骨堆成的。

江由冒险,从高山上裹着毡往下滚,死亡率颇高,典型的不把将士当人。田续反对他,太正常了。

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嘛!也理解。但这位攻下成都之后,最骚的操作是为了炫耀战功,在绵竹筑京观。但由于成都是和平解放,仅仅绵竹关一战,斩首也有限,所以京观很不壮观,然后邓艾就把战死的魏军将士的尸首和蜀兵一起埋葬了!

邓艾这样的所作所为,怎能让人不寒心。卫瓘第一次逮捕邓艾为什么那么轻而易举,是因为除了邓艾本营将士,没有一个为邓艾通风报信的。为什么没有?当然是因为邓艾不把人党人寒了士兵的心!

所以,我倒不觉得卫瓘之死,是因果报应,主要是因为他多少还要点脸,而在一个普遍执行“背叛策略”的团体里,讲诚实代价是极其惨重的。

4、卫瓘传的其他嗨点

一是,卫瓘有一封奏疏,是建议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察举制的。这封奏疏,对研究九品中正制,是很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卫瓘在奏疏中提到,魏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原因是群雄割据,战乱纷起,士人流离,导致本身基于州郡行政规划下分配察举名额的制度无法施行,于是转而施行九品中正制,这对大争之世提拔高质量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举例说明,比如徐州,清平之时,下辖每郡每二年举茂才二人,没有问题。但曹老板大屠杀之后,徐州士庶死的死,逃得逃,州郡残破,千里无鸡鸣,还要按照原来的录取配额,就势必要降低录取分数线。

而九品中正制,则基于熟人推荐,虽然难免裙带,但谁有学问、有才能,读书人彼此是很清楚的,于是一个大佬就能带出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典型例子,就是曹操重用一个荀彧,笼络了几乎整个颍川士族,甚至更多。

当然,荀彧之时,还没有九品中正制,但上层设计通常是晚于实际情况的,曹操、孙权、刘备、袁绍用人,本质上都是初级九品中正制。

如上,九品中正制是乱世的权宜之计。因此,三国归晋,天下复归统一,卫瓘建议恢复察举制,是很有远见的。但可惜的是,司马炎面对满朝的爷叔辈的大佬,没有勇气跟既得利益集团博弈,于是不了了之。

第二是,卫瓘的儿子卫恆,有一篇文章,叫《四体书势》,是书法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从黄帝说起,至东汉崔瑗、张芝止,说书法的演变历史,颇为详尽,其中重要节点大抵包括:周宣王时史籀作大篆;秦始皇时李斯、赵高、胡毋敬在大篆基础上省改出小篆,基层公务员程邈又在狱中研究出更方便书写的隶书;汉朝时,则有草书,至东汉明帝时齐相杜度开始流行,此后崔瑗、崔寔父子,弘农张芝都成为著名的草书大家。

卫恆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本身也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擅长草书与隶书。

而卫恆的书法,又是家传,他爹卫瓘也是书法家。卫瓘当时在尚书台,与另外一个叫索靖的尚书郎,都擅长草书,书法从张芝,当时人称卫瓘得伯英(张芝字)筋,索靖得伯英肉。

可惜的是,卫恆也死于司马玮之乱。

第三是,卫恆的儿子卫玠,是个超级美男子,最后为美所累而死。

卫玠,字叔宝,长得贼好看,谁见谁说好看。小时候,乘羊车到闹市上,见到的人都惊叹为玉人,以至于洛阳城居民都倾城而出,妥妥的天下第一童星。

后来,卫玠长大,不但风姿绝伦,还很有才气,而且谈吐不凡,当时人都觉得他的才貌当世无人能比。后来,北方离乱,卫玠辗转江夏,又前往建业。

建业是南朝都城,是大都市,人们追起星来,丝毫不逊色洛阳人,纷纷想尽办法要亲眼目睹一下玠哥哥的盛世美颜,而卫玠呢,又是好脾气,从来不忍心让粉丝失望。

结果,每天偶像包袱很沉重,积劳成疾,不久就病死了。享年仅27岁!当时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

最后,信我的,《卫瓘传》绝对是晋书可读性最强的一篇传记。

3 阅读:746
评论列表
  • 2024-01-13 03:07

    讲什么根子坏你也不搞笑一点 要是我跟你讲西晋是正宗的天命所归 老天爷一路保送 你不得气炸 从曹孙刘的作嫁衣 到曹二三代短命 曹宇拒授辅政 司马懿莫名其妙又成了辅政大臣 再到曹爽瞎操司马懿长命 随便一环脱节 哪有晋 一连串巧合 如同中彩票 而且是一中再中 连连中 妥妥的天命所归 更搞笑的无名臣 羊枯杜预就是名臣 只是有些九义生不认识他们吧[得瑟]

  • 2024-01-10 00:20

    邓艾击败的不是寿春诸葛诞,是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笔误 荀彧自杀心系汉室只是一个原因,曹操卸磨杀驴早想让荀彧死,荀彧主动给了曹操一个杀他的理由。荀彧不死他作为谋主又代表颍川士族利益,成了曹操的眼中钉

    不明山人 回复:
    嗯嗯。
  • 2024-01-13 03:10

    杜预是唯一个同时进文武庙的人 起点太高 所以导致只读过九义的人不认识他[得瑟]

  • 2024-04-09 09:52

    加上姜维,弄死了三个顶尖人才,最终还是被妇人灭门了

不明山人

简介:历史,不只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