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环球童影 2024-04-04 17:49:57

青山不语春色新

遥寄相思至清明

清明时节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习俗

扫墓

清明祭扫,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在这一天,游子返乡,在祖先的坟前除草祭扫,放上供品,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踏青

踏青习俗的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吃青团

青团原本是南方在清明节吃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但近年来,青团也逐渐在北方流行开来。每到清明,一个个包着满满馅料的碧绿团子,带着春天的味道唤醒了人们的味蕾。

节日传说

在中国,一般都是先有节俗,后有传说。传说“清明”、“寒食”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晋文公将介子推在大火烧绵山死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所在的曲沃一带,寒食节已经春意盎然,而维度更高的地方,春天还未到来。寒食节最重要的就是断火,因为不能用火,所以人们只能吃冷饭。

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点点想念,丝丝牵挂

望您在思念故人的同时

也别忘了珍惜当下

注重身体健康

多多陪伴家人和朋友

0 阅读:7

环球童影

简介:环球童影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