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诺必践,七年投递零投诉——记孤独邮路上的“木兰花”黄芳兰

长江日报 2024-03-09 09:31:24

“小黄,等下进村帮我把这箱油带回家。”“估计装不了,要不你就这样抱回去吧。”“我不管,就放你车上。”3月6日上午10时,在黄陂区木兰乡塔耳邮政支局门口,37岁的邮递员黄芳兰与木兰乡椿树岗村退休教师吴绪燕用地道的黄陂方言开着玩笑。吴绪燕吃力地将一箱食用油塞入一辆邮政面包车后备厢后,便笑眯眯地离开了。黄芳兰赶紧上前将这箱油摆放好。

这样的场景,在黄芳兰的邮政车前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很难想象,眼前这位一头短发、身材瘦小的女邮递员,每天要负责武汉市最长一条山水邮路的投递工作。

2001年,黄陂区木兰乡建起一条全长140公里的邮路,沿途共有12个行政村3000多户村民,途经4个渡口、上百个湖汊,还有几段崎岖蜿蜒的山路。

2017年初,黄芳兰成为这条山水邮路上的第七任邮递员,也是首位女邮递员。7年来,不论酷暑还是严寒,在这140公里的环湖邮路上,总有一个绿色又孤独的身影穿梭于村湾小路,时而乘坐轮渡往返于木兰湖东西两岸,时而驾驶邮车踏雪而行。

黄芳兰正在往邮车上摆放邮件。记者刘海锋 摄

山水邮路上的首位女邮递员

2007年,来自广西贵港的黄芳兰在广东打工时与黄陂青年刘芳春组建家庭。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后,黄芳兰回到黄陂,一边带孩子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

2016年底,她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跟随王道全学习,接手山水邮递员的这份工作。王道全是湖北省劳动模范,当时即将退休,乡亲们对这位可亲可敬邮递员的离开满是不舍。对这一切看在眼里的黄芳兰决定将劳模精神传承下去。她拜王道全为师,承诺全心全意服务好邮路上的乡亲们。经过考察、试用,黄芳兰顺利出师,被塔耳邮政支局录用。

上岗前,这名外乡女子激动又忐忑,邮件分拣、投递虽难不倒手脚勤快的黄芳兰,可这段路跋山涉水,仅靠双足显然行不通,然而黄芳兰碰都没碰过摩托车。为了胜任这份工作,黄芳兰决定学骑摩托车。她打电话给刘芳春,说了这件事。刘芳春吓了一跳,对妻子说:“那条路连行走都困难,你一个女人怎么能骑摩托车呢?”

夫妻俩在电话里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刘芳春不放心,赶回家亲自当老师。在丈夫的陪伴下,黄芳兰很快掌握骑车要领,并购入一台女式摩托车。

彼时,木兰湖东西两岸还要靠轮渡维系交通。黄芳兰每天都将50公斤重的邮件包裹捆扎在摩托车上,穿着邮政冲锋衣,骑车前往木兰湖西岸的木兰汽渡码头。船到木兰湖东岸令牌店村庙店码头后,她再推车上岸,开始140公里的环湖派件。

记得第一次推摩托车上船的时候,黄芳兰双手压住车把,最后连手上的青筋都凸了起来,才勉强将摩托车推上带着坡度的铁质跳板……船上的水手对她说:“你一个女人做这个,真是太不容易了!”

“骑车经常摔跤,不敢跟丈夫说,在地上缓一缓起来继续跑。”黄芳兰还记得,沿途很多村湾路被货车压得极不平整,骑车稍有不慎就会摔跤,她的胳膊和膝盖摔破、擦伤过无数次。

令牌店村村民方翠芹出门接黄芳兰(右)送来的邮件。记者刘海锋 摄

“快递进村”更要“快递入户”

2022年,随着武汉市“快递进村”工程的推进,社会快递数量大增。考虑到摩托车的装载能力不足,塔耳邮政支局为黄芳兰配备了一台面包车作为邮车。

3月6日上午10时,长江日报记者乘坐黄芳兰的面包车前往木兰湖沿线派件。在七里冲村村邮站,老板彭四兰见面包车停下,连忙上前帮着搬运邮件。完成入库后,她跟黄芳兰聊起一单状态异常的邮件。两人用黄陂方言沟通顺畅,问题很快解决。

“你买的粮种到了,你过来看看还要不要。”接到黄芳兰电话,村民陈仁华早早赶到甲山村村委会门前等候。原来,这个包裹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污渍,需要现场确认是否收货。在几位村民围观下,黄芳兰与陈仁华拆开了快递包裹。两人查看良久,确认种子没有被破坏后,陈仁华最终选择了签收。

车辆继续沿着木兰湖行驶,一路上有不少急弯,黄芳兰从容应对。一路上面包车有些颠簸,全身肌肉都跟着颤抖。“习惯了。”黄芳兰笑着说,平日里都是一个人开车,车辆的颠簸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对她来说也并非坏事。

在接下来的派件过程中,有的村邮站中午没人,她会将快件摆放整齐,然后电话通知;有的村民家大门紧锁,她会爬上围墙,将快件抛入院内;有的站点负责人在做饭,她会放好快件后朝厨房喊一嗓子。

“你们湾子的快递到了,你能不能到村口领一下?”车辆行至令牌店村时,黄芳兰提前给村民方翠芹打去电话。不一会儿,方翠芹就从一条村湾小路走到马路边。方翠芹接过几个包裹,与黄芳兰寒暄起来。

原来,方翠芹所在村湾距令牌店村综合服务站比较远,村民去站点拿快递不方便。黄芳兰发现这一情况后,每次都会将该村湾的包裹挑出来,由家住马路边的方翠芹代为领取。“她处处为我们村民着想。对身体不好的老人,她会亲自把快递送上门。”方翠芹说。

黄芳兰(右)与七里冲村村邮站负责人彭四兰交流一单邮件出现的问题。记者刘海锋 摄

把乡亲的事当作自家的事

正午时分,黄芳兰沿着木兰湖东岸一路南行来到椿树岗村。原本当天没有椿树岗村的快件,但为了给吴老师送油,她特意多绕了几公里路。

“小黄,快进屋吃饭。”吴老师听到屋外有动静,一路小跑来到面包车前,边接过黄芳兰递过来的食用油,边招呼黄芳兰吃饭。“不用客气,明天过来吃,今天时间实在赶不赢。”黄芳兰摆了摆手,驾车匆匆离去。

在当天派件途中,几乎每到一个村都有村民邀请她吃饭。“刚刚也不是说的客套话,我在很多村民家里都吃过饭。”黄芳兰说,椿树岗有一对空巢老人——65岁的邓玉环和68岁的胡云珍,他们的子女都在外工作,平日里老两口相依为命。每次看到两位老人,她都会想到自己远在广西的父母,因此对二人格外关照。

邓玉环患有高血压,黄芳兰隔段时间就会从街上带来药品,平日里老人家里的米面粮油也都是她带过来。每次路过老人的家,她都会进去嘘寒问暖一番。一来二去,老人将黄芳兰当作亲闺女看待,每次见面都会喊她进屋吃饭。“前天我去老人家里,他们刚刚吃过午饭,还剩下不少饭菜。他们喊我对付一下,我便自己拿着碗去盛饭吃了。”

7年来,只要条件允许,黄芳兰一直坚持为村民们提供各种方便,带快递、买药、带种子……84岁的陈贤勋是一名退休教师,与老伴住在富家寨村谌家田。每到节日,子女都会从外地寄来过节物资,老人到村邮站取件很不方便。了解情况后,黄芳兰决定送件上门。

老人听力不好,黄芳兰给他送包裹时就凑到他耳边,大声告诉他这是哪里寄来的,一字一句重复多遍,直到老人点点头,一脸笑。“说得好,我们听得懂。”黄芳兰的黄陂方言得到老人的认同。陈贤勋的老伴张大珍也拉着黄芳兰的手,让她进屋坐坐,喝口水、说说话。

黄芳兰将邮件摆放在村委会桌上。记者刘海锋 摄

冒雪投递只为兑现当年承诺

在黄芳兰的面包车驾驶室的几个储物格里,放着几板已经拆封的药品,有治胃病的,也有针对感冒发烧的。由于饮食不规律,黄芳兰患上了胃病,每次发病便吃药缓解。7年来,她只在2021年8月请过一次为期一周的假。当时其父亲做农活摔断了6根肋骨,她回广西老家探望。为了保证邮路不断,她特意将在外务工的丈夫喊回来代班送件。

今年春节前后,武汉遭遇两轮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看到外面冰天雪地,不少车辆打滑甚至发生碰撞,黄芳兰出于安全考虑,打算歇一歇,可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她的想法。

“当时下面村里一位大学生收到一封邮件,需要在村里盖章后寄回学校。我看到邮路难以通行,就打电话跟学生说等雪化了再送到村里。结果才过了两天,寄件人就给我打电话,问邮件怎么还没被签收,会影响手续办理……”黄芳兰意识到,每一封邮件都与用户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耽搁久了就会给用户带来麻烦。

当天,她就到街上求购防滑链,但此时周边已是“一链难求”。无奈之下,丈夫刘芳春想到一个法子,他找来一捆粗绳子,剪断后缠在车轮上充当“防滑链”。

装好“防滑链”,夫妻二人载着一车邮件冒着冰雪出发了。从刘芳春拍摄的一段视频可以看到,当时的路面被冰层覆盖,道路沿线空空荡荡,只有他们面包车踏过冰面的摩擦声以及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

“当初承诺了王师傅要把这条邮路上的12个村子3000多户村民服务好,我就一定要说到做到。”3月6日下午1时30分,结束3个半小时投递工作的黄芳兰简单吃完午饭后回到塔耳邮政支局,开始了社会快递的分拣。

每年3月,木兰山树上会开出一朵朵红花,叶如桂,花似莲,当地人称之为木兰花。在木兰湖140公里的邮路上,37岁的黄芳兰就是那朵柔中带刚、坚忍执着的“木兰花”。7年多的时光,她累计投递邮件报刊约40万件,妥投率100%,没有收到过一起投诉。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通讯员肖芳)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