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首桃花诗,写尽人间春色,每一首都妙不可言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4-13 12:33:45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最美人间四月天。

桃红柳绿,千山叠翠,一抹春风暖了的江水,也吹来了缕缕柔情。

草色青青,烟雨蒙蒙,如棉似锦的白云悠悠飘过,纸鸢成了谁手中思人的牧歌。

这醉了也醉,念了也念的一池涟漪,又在谁心中泛起了褶皱,潋滟成河。

0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题都城南庄》

故地重游,佳人早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在春风中。

那一年崔护科举落榜,游至长安城外,偶遇一妙龄女子,一见倾心。

回到家中后,日思夜想,次年春又回到长安寻访女子,可惜却再也不见,因此便写下了这首诗感怀。

正如张爱玲必笔下的女子,在桃花树下看见了一个人,就成了一生的心心念念。

02.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 《桃花溪》

桃花缤纷落,终日随水流,寻迹而至桃花源洞口,却不知在桃花溪的哪一边。

提起桃花源,自然会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张旭慕名寻访,问捕鱼人桃花源何在,捕鱼人指向桃花洞。溪水潺潺,有桃花随水流而出,诗人陶醉其中,竟分不清桃花源在洞口的哪一端。

03.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 《三日寻李九庄》

此诗作于上巳节,即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诗人前去拜访好友,见景色清新,春意盎然,就写下了这首诗。

老朋友的家,就在河的对岸,那里有一大片桃花林,林中有叮咚溪水,一直蜿蜒到友人的家门前。

常建这首诗,同样也是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意境,意在表达友人是个清幽高雅之人,所居之处不入世俗,犹如方外之境。

04.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 《春思》

公元756年,贾至被贬岳州司马,心情郁郁,适逢春日,更有闲愁,因此就写下了这首诗。

春草萌新,柳色鹅黄,桃花正开得烂漫,李花的香味飘出很远。面对这样的美景,自己竟开心不起来,反而思绪万千。

自古逢春悲寂寥,这是文人墨客们常有的情绪,惜春咏春之时,春色往往就在指尖溜过。因此,很多写春天的诗句,都是对光阴易逝的感叹。诗人亦是如此。

05.

自从邂逅芙蓉帐,不数桃花流水溪。

史凤 《迷香洞》

史凤,中唐时期宣城的著名歌伎,才色俱佳,天下风流客,常慕名而来。其中有一位叫冯垂公子,曾挥金三十万博佳人一笑,史凤表面不为所动,心中却早已芳心乱颤。这首诗就是史凤写给冯垂的。

迷香洞并非洞名,诗中暗喻烟花之所。

自从那日缠绵,心中念念不忘,就连门口的桃花流水之景,也不能让我起半分波澜。

06.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元稹 《离思》

元稹的“离思”为组诗,共有5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相传这组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但从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来看,写给韦丛的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是写给崔莺莺的。

因为韦丛和元稹婚后生活比较艰辛,韦丛甚至要靠为别人缝补衣物来贴补家用,而这组诗更多的是写闺阁女子情思,及府上小姐优裕生活的。

比如“山泉环绕庄园,万树桃花掩映小楼”之景,就和元稹、韦丛在洛阳的旧宅不符。

07.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这首诗是刘希夷的代表作,因此成名也因此丧命。

他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外甥,这首诗写完以后,刘希夷就拿给了宋之问看,宋之问见诗句绝佳,就和刘希夷要了来,据为己有。

但是没过多久,刘希夷就后悔了,因此又索回。宋之问见他出尔反尔,很是生气,就把他骗到长安城外,和下人一起用土袋将刘希夷压死。

所以刘希夷这首诗,就成了自己的掘墓诗,诗中对命运、光阴的感慨,也成了自己的诗谶。

08.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来到了成都,在高适、严武等好友的帮助下,盖了“浣花草堂”。

多年的颠沛流离,现在和妻儿终于有了安定之所,所以心情不错,诗意诗境也温柔了许多。

“江畔独步寻花”为组诗,共有七首,此为第五首。最出名的要属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09.

桃花烂熳春溪暖,紫玉箫沉月树昏。

葛闳 《桐柏观》

葛闳(hóng),北宋诗人,官员,曾任太常少卿、光禄卿。

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题中的“桐柏观”在浙江台州市天台县,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三国时孙权遣葛玄开创。初唐时期,唐睿宗下诏,为司马承祯在废墟上重建,因此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光顾,留下了不少诗篇。

葛闳是不是葛玄的后人,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不过这首诗,葛闳却写得很美:桃花盛开,烂漫无比,春天的溪水温暖流淌。紫色的玉箫声在月色朦胧的树下缓缓低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3 阅读: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