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历史纠葛及俄乌冲突始末

小坊啊 2022-12-02 00:16:25

1.俄乌历史纠葛

乌克兰历史上有很长时间都与俄罗斯同属于一个国家,自十七世纪后期莫斯科公国兼并了东乌克兰,乌克兰便开始了被沙俄统治的历史。

十七世纪莫斯科大公国地图

俄罗斯主流看法一直认为乌克兰与俄罗斯两个民族同宗同源,俄罗斯追根溯源来自于基辅罗斯,基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的源泉。但这样的观点大多数来自于俄罗斯。与此相反,在乌克兰有着不一样的声音。公元八八二年,古基辅罗斯大公国(今乌克兰主要领土地区)是最早的东斯拉夫国家,那时的东斯拉夫人则是现在俄白乌三个民族的共同祖先, 故乌克兰又被称为“俄罗斯文明的摇篮”,但后来乌克兰却认为,只有乌克兰人才是基辅罗斯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帝国起源于 14 世纪的莫斯科公国,而不是 11 世纪的基辅。乌克兰人有一种情结,认为斯拉夫文明的正统是在基辅,这也是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芥蒂的一个历史根源。即使后来乌克兰受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以及争取独立的活动也从未消亡过。乌克兰拥有不同于俄罗斯的文化、语言、历史,因此有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苏联时期苏联地图

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俄乌也同属于东斯拉夫文化圈,乌克兰与俄罗斯在文化、语言等很多领域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与俄罗斯相近的乌克兰东南部,由于这部分区域曾长期处于沙俄的高压统治之下,俄罗斯化的程度比较深,因此这部分群众很多认为自己具有双重身份,认为自己既是乌克兰人也是俄罗斯人。但是乌克兰西部地区,在历史上被多个东欧国家占领并统治过,因此相较于东乌克兰人所处的高压政治环境,他们显得较为宽容。因此,同东乌克兰相比,西乌克兰俄罗斯化的程度比较小,乌克兰人的文化、习俗得到了良好的保存与传承,因而西乌克兰人比东乌克兰人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

经过历史的分化,乌克兰东西两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出现了巨大的区别,西部亲西方特征明显,而东部更倾向于亲俄罗斯。乌克兰在沙俄和苏联统治遭受过很多不恰当、不合理的国内和民族政策,不仅加深了乌克兰境内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之间的矛盾,而且造成了乌克兰对俄罗斯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激起了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敌对情绪。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民族独立意识大发展,乌克兰内部出现大批民族主义主张的政党,他们将俄罗斯视为敌人,并希望加入欧盟,甚至很多人还亲近传统上反俄的波兰。同时,由于乌克兰已经切身体会过俄罗斯制度带来的结果,此时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对乌克兰都已经不具备吸引力,乌克兰不论东西部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一体化欲望。一定程度上,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有着乌克兰想要摆脱俄罗斯“帝国思维”控制的原因。

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乌东地区的动乱,将乌克兰国内的民族问题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乌克兰东、西部鲜明对立的立场,是导致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乌克兰东、西两部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乌克兰东西部出现了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同时导致东、西部的人民在精神上分别更亲近于俄罗斯和欧洲。

17世纪乌克兰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雷亚斯拉夫合约》,将东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由俄罗斯管理。而此时的西乌克兰还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18世纪后,俄罗斯三次瓜分波兰时,乌克兰其他地区才相继被俄罗斯纳入自己的版图。1917 年“十月革命”后,沙俄垮台,东乌克兰并入苏联,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而今天的乌克兰国家边界和形态,是在二战后的苏联时期形成的。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坚持将全部的乌克兰领土都统一在苏联领导下,乌克兰边界因此西移,这一改动使得超过 50 万乌克兰人从波兰迁回乌克兰,实现了乌克兰国家的历史性统一。但在此之间就存在的乌克兰的东西差异,在苏联时期更一步强化了。

布尔什维克

到苏联时期,乌克兰被划分为三个经济区。这三个经济区分别是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顿涅茨—第聂伯河流域经济区、乌克兰南部的南方经济区以及乌克兰西南部的西南经济区。顿涅茨—第聂伯河流域经济区是重工业区,同时也是原苏联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之一。南方经济区则是加工型工业区,而西南经济区主要是农业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经济布局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因此在对外经济合作上,乌克兰东部与南部与俄罗斯更密切,西部则更倾向于与欧盟等国家合作。这样的经济因素使得乌克兰东部地区更亲近俄罗斯,西部地区更亲近欧盟等西方国家。

2.俄乌关系变化:1991-2004

一、经济方面

解体初期,俄罗斯与乌克兰都面临着窘迫的经济问题。在苏联时期,所有加盟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即使整个苏联在末期呈现出一定颓势,但其中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发展规模仍然是苏联内部的第一位与第二位,双方的经济实力都不算差。但苏联解体后,两国的经济情况却是急转直下。俄乌不但没有摆脱苏联时期的经济颓势,反而加剧了自身的经济危机。俄罗斯与乌克兰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互补性:乌克兰自身资源不足,严重依赖俄罗斯供给;俄罗斯的的石油天然气也必须经过乌克兰的管道系统,运送到欧洲其他国家。但苏联解体之初,双方政府并没有利用这种互补性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双双采用了“休克疗法”,这也直接导致当时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俄罗斯在解体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甩包袱”的思想。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并不想成为苏联的总统,只想成为俄罗斯的总统,为夺取最高权力,不惜瓦解苏联。于是其他加盟共和国对于俄罗斯来说,便成为了一种“包袱”。

乌克兰长期以来试图摆脱俄罗斯对其国家的影响,不愿与俄罗斯产生过于紧密的经济关系,以免在经济方面产生对俄罗斯的依赖性。在双方互相不愿合作的思想引导下,双方的经济并没有比苏联时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核武器问题

随着 1991 年苏联的解体,世界上突然诞生了三个核大国: 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乌克兰境内遗留着数量众多的核武器以及专门的生产基地,这一批核力量成为了乌克兰与美俄讨价还价的资本。

以美俄为首的世界大国,不希望看到有太多小国持有核武器,于是他们向乌克兰施压,要求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并承诺保障他们的安全以及给予一定的补偿。而当时的乌克兰面临着萧条的国内经济以及动荡的国际环境,国家的实力并不足以支撑它去维护这批核武器。

1986 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乌克兰北部基辅州城市,位处白俄罗斯边境)核电爆炸事件,使整个乌克兰都笼罩在核辐射的阴霾之中。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几乎不可能去强留这么大量的核武器。因此,乌克兰试图以放弃这批核武器为由,来取得一定的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乌克兰希望美俄能够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帮助其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政治利益,乌克兰希望借无核化事件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为在未来的国家间合作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最后是安全利益,乌克兰希望美国与俄罗斯能够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与主权,并从法律上保证乌克兰的安全。

在这三方面的考虑中,乌克兰最在意的莫过于安全利益。处于俄罗斯与西欧势力夹缝之中的乌克兰,一直寻求得到美俄等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安全保证,因此在无核化的问题上不断反复。美俄方面无意与乌克兰建立这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证关系,一方面是美国政府不愿意对一个和美国安全关系很少的国家提供安全保障的义务,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其他类似情况的国家提出同样的要求。对于乌克兰的不配合行为,俄罗斯联合美国对乌克兰采取了系列制裁措施。来自大国的压力加上维护核武器的庞大成本,促使乌克兰签署了《布达佩斯乌克兰安全保障备忘录》,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形成无核化。

三、黑海舰队问题

为纪念俄乌合并三百周年,在赫鲁晓夫的示意下,苏联于1954 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后,地处克里米亚的黑海舰队被卷入俄乌分割苏联遗产的漩涡之中。黑海舰队活动范围——黑海,是一片非常独特的海域。首先,黑海是一个全封闭的内陆海,与地中海相邻,两者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联通,而博斯普鲁斯海峡却全部处于土耳其内部。黑海舰队的存在保障了其所有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通行权,即保证了其通往地中海道路的畅通。其次,黑海附近除俄罗斯和乌克兰外,还有土耳其、格鲁吉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四个国家。这些国家互相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黑海舰队在这一地区威慑性的存在,可以确保其所有国免于遭受来自黑海地区的攻击。最后,黑海舰队还是一个拥有常年不冻港——塞瓦斯托波尔作为基地的舰队。

俄罗斯从莫斯科公国开始就奉行着对外扩张的战略,历史上长期将对外扩张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途径与手段。把国家的边界扩张至临海,通过抢占出海口以及控制沿海战略要地,被俄罗斯视为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选择。而黑海的出海口,就是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也是黑海舰队的主要驻地。历史上俄罗斯为了取得黑海出海口,曾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十次俄土战争,最终才获得了这一港口,并逐渐形成了黑海舰队。对于俄罗斯来说,黑海舰队是其一手创立并发展至今的,不仅仅意味着一股强大的海上力量,更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对与乌克兰来说,黑海舰队的存在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刚刚独立的它迫切需要这样一支军事力量来保障国家的独立与安全。黑海舰队不仅起到了军事威慑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乌克兰提高其国际地位,提高其国际发言权。从经济上讲,黑海是乌克兰唯一的出海口,对于其海上贸易业来说至关重要。有了黑海舰队,就能为在黑海区域进行的经济贸易交流合作保驾护航。

黑海舰队军港,位于塞瓦斯托波尔 黑海舰队军港,位于塞瓦斯托波尔

黑海舰队的归属问题成为了阻碍俄乌关系友好发展的关键问题,双方关于黑海舰队的协商停滞不前。1997 年 5 月 28 日,俄乌两国在基辅签署划分黑海舰队协议,主要包括三份文件:《关于划分黑海舰队的协议》、《关于黑海舰队驻留条件及地位的协议》、《关于黑海舰队在乌克兰领土驻扎的有关相互结算的协议》。根据协议,俄乌两国分别占有黑海舰队的 80%和 20%。俄罗斯租借塞瓦斯托波尔 20 年,由俄罗斯向乌克兰支付租金,并约定2017年撤离(最终由于克里米亚归俄,乌克兰政府撤离)。

2022年11月2日,在乌克兰于前几日再次成功以无人机和无人水面载具袭击了驻扎于俄占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船只后,俄普京政权向乌克兰方面寻求不再攻击黑海舰队船只的“安全保证”。此前,俄方在舰队遇袭后扬言退出黑海谷物倡议,但乌克兰-土耳其-联合国方面无视了俄国的警告并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继续于此框架下以船队从乌克兰敖德萨出口谷物。

现任的舰队司令是维克多·尼古拉耶维奇·索科洛夫,于2022年8月上任。2022年俄罗斯进攻乌克兰期间,副司令安德烈·帕利、海军陆战旅旅长阿列克谢·沙罗夫阵亡。

四、独联体问题

1991年苏联 819 政变之后,极大的提升了叶利钦的威望和权力,此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已经没有能力与叶利钦抗衡。为了加速苏联的瓦解,12月8日,叶利钦另起炉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解体,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1991年的独联体成员国

叶利钦认为独联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表示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独联体的发展。当时俄罗斯在外交战略上提出了两个优先原则:一是优先顾及独联体各国土地上的俄罗斯人的权利,二是优先顾及与俄罗斯直接相邻的所有国家——美国、日本、东欧和独联体各国——建立睦邻关系,为俄罗斯创造一种良好的政治环境。俄罗斯这种“俄罗斯族优先”的原则,引起了乌克兰方面的反感,导致两国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乌克兰是前苏联国家中独立意愿非常强烈的国家之一。乌克兰最初支持独联体的的原因是希望以独联体加速苏联的瓦解,这与俄罗斯后来的意愿不同。因此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变现出了想要脱离独联体的倾向,一味的追求国家独立,试图摆脱一切阻碍其独立发展的政策。这种对独联体的消极态度,对比俄罗斯对独联体的热情,不可避免的造成俄乌关系发展的僵化。

1991-2004俄乌关系的短暂缓和与改善

库奇马出任乌克兰总统后,对独联体的态度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原本乌克兰为了避免俄罗斯利用独联体在区域内称霸,曾严厉指责过俄罗斯对独联体成员国奉行“帝国政策”的行为,认为独联体毫无前途。但库奇马认为,可以不支持俄罗斯将独联体打造为政治经济军事联盟,但可以支持独联体的经济联盟。乌克兰独立后经济逐年下滑,国民生活出现严重倒退,库奇马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因此他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发展乌克兰的经济。库奇马对于独联体的态度,称只要不影响乌克兰的“独立、安全和中立”,就会积极参与独联体的活动。因此乌克兰加入了独联体的关税同盟和支付同盟,并积极配合加快实现独联体经济一体化。

乌克兰第2任总统 列昂尼德·库奇马

库奇马上台后,重新强化了俄乌关系。这一时期俄罗斯与乌克兰签署了内容广泛的《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主要内容包括相互承认领土完整以及对双国籍问题的一些处理方式。该条约还确认了克里米亚半岛归乌克兰所有,缓和了当时俄乌双方的紧张关系。

乌克兰长期致力于提升与北约的关系,但这一举动必然影响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由于乌克兰在经济和能源上对俄罗斯有较大的依赖性,乌克兰选择了较为温和的西进政策。乌克兰一方面不跟俄罗斯翻脸,但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寻求北约的庇护。为了安抚俄罗斯的情绪,乌克兰提出“北约东扩原则”:第一,北约东扩不产生欧洲新的分界线,更不希望这一分界线穿过乌克兰;第二,北约东扩必须考虑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利益;第三,北约的成员国不能以牺牲他国安全维护本国安全;第四,北约东扩不能削弱欧洲的稳定;第五,北约东扩后不能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乌克兰提出的这些原则,一方面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俄罗斯有过激反应。这一行为维持了当时的俄乌关系,避免了俄乌关系由于北约吸收乌克兰这种行为变得尖锐化。

3.新旧冲突交叠下的俄乌关系:2004-2013

一、乌克兰“橙色革命”

2004 年底乌克兰总统选举过程中出现了无人胜出的状况,从而开启了第二轮总统选举。由于候选人亚努科维奇与尤先科的最终结果非常接近,且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略高于尤先科。然而两方对选举结果各执一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指责此次大选舞弊,不承认大选结果。

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总统候选人尤先科趁势将其支持者聚集到首都基辅,进行游行示威,要求重新投票。迫于国内反对派和西方国家的压力,乌克兰举行了第三次总统大选投票,结果反对派领袖尤先科战胜了亚努科维奇。但关于第三轮选举的投票结果,亚努科维奇方面表示拒绝接受,并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而尤先科则煽动群众围困政府。最终经过国内国外各方势力的多次博弈,尤先科宣誓就职了乌克兰总统一位。这一系列围绕乌克兰总统大选“舞弊”行为的政治活动以及群众抗议活动,被称之为“橙色革命”。

橘丝带是乌克兰橙色革命的标志。丝带往往被用来代表非暴力抗议

二、矛盾深化

北约问题矛盾深化

2004年北约最大规模的东扩,直接触及了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北约边界直逼俄罗斯家门口,乌克兰成为了北约东扩下一个目标。尤先科上台后,为了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乌克兰表现出了明显的“西向”意图。尤先科奉行“全面西倾”的对外政策,加快了加入北约的进程。然而,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这一决策,不可避免的触动了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冲击了这一时期的俄乌关系。

2008年1月,乌克兰提交了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申请,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强烈反应,其加入北约的进程受到极大的阻碍。在乌克兰提交申请后,美国方面表示了对乌克兰的支持,旨在通过自己的表态,减少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阻力。但俄罗斯方面表示强烈抗议,声明乌克兰这一举措破坏了《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中规定的双方均不能参加针对、威胁伙伴国安全的军事同盟,如果乌克兰方面不停止这一行为,俄罗斯将撕毁该条约。

最终乌克兰提交的申请没有获得同意,很多欧洲国家不得不考虑到俄罗斯的强硬态度,不愿触碰俄罗斯的底线。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造成了俄乌关系的高度恶化,而俄罗斯在这一过程中对乌克兰的施压,也导致了乌克兰内部对于俄罗斯抵触情绪的上升。

俄格战争中的冲突

2008 年8月8日至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爆发了战争,被称为俄格“五日战争”。

格鲁吉亚,俄罗斯以及南奥塞梯的冲突位置图

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不想被俄罗斯左右,产生了加入北约、欧盟的念头,走上了“西倾”的道路。2004 年“玫瑰革命”之后,格鲁吉亚和北约进行了更加密切的军事合作。于是,俄罗斯开始支持南奥塞梯独立,以牵制格鲁吉亚。

2008年时,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南奥塞梯几乎拥有了事实上的独立,他们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政府。格鲁吉亚不能放任南奥塞梯完全独立,于是在欧美的变相支持下,格鲁吉亚政府企图通过武力解决南奥塞梯问题。

2008年 8月1日,格鲁吉亚突然发起进攻,迅速击溃了南奥塞梯的武装,并占领全境。他们天然的认为此次军事行动属于国家内政,别国无权干涉,俄罗斯也不会出兵。但是俄罗斯却表示必须对南奥塞梯的俄罗斯公民进行保护,于是出兵了格鲁吉亚,最终格鲁吉亚部队不敌俄罗斯强大的军事武装,战败并退出了南奥塞梯。俄格战争中,乌克兰政府公开支持了格鲁吉亚,并发表公开声明谴责俄罗斯以武力干涉南奥塞梯问题。俄罗斯方面则指责乌克兰方面向格鲁吉亚非法提供武器装备,并声称至少有200民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参与了格鲁吉亚进攻南奥塞梯的行动当中。双方外交上的相互指责,以及在格鲁吉亚战场上的摩擦,导致局势恶化,严重打击了本就紧张的俄乌关系,进一步阻碍了俄乌关系的发展。受北约东扩的威胁,俄罗斯在此次俄格战争中的行为,本身有着威慑独联体国家的意思,尤其是对乌克兰。

俄罗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独联体国家在接触西方时更加慎重,充分考虑俄罗斯的立场。但战争发生后,由于乌克兰外交上的选择,俄罗斯不但没有达到他想要的威慑效果,反而将本就抗拒俄罗斯的乌克兰进一步推向了西方。乌克兰更加担忧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进一步加快了进入北约的步伐。俄格战争中俄罗斯与乌克兰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双方关系进一步僵化。

俄乌第一、二次天然气冲突

乌克兰是一个能源稀缺国家,长期以来其能源大部分都是从俄罗斯进口,对俄罗斯有很大的依赖。同时乌克兰也是俄罗斯天然气运输的主要过境国,俄罗斯向欧洲国家出口天然气主要经由乌克兰的管道系统。在俄乌关系良好的时候,俄罗斯长期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直到 2004 年乌克兰大选前,俄乌之间勉强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2004 年后,俄乌关系陷入困境,双方在天然气价格,天然气过境费用上开始产生争执。

2008 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俄乌双方再度爆发天然气冲突。由于乌克兰“亲西方”倾向的突出,俄罗斯国内出现了很多抵制乌克兰的声音。在两国关系紧张,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撞下,俄罗斯急切的希望提高输出给乌克兰的天然气的价格。双方由于谈判无果,在 2009 年 1 月 1 日,俄罗斯第二次中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输送。乌克兰出于反击,禁止了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境运输。

乌克兰危机加剧,德国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认证程序

俄乌关系的浅层修复

尤先科激进的“疏俄亲西”政策,几乎导致了俄乌关系的破碎。2010年亚努科维奇接任了总统职位,开始实行“东西平衡”的外交政策,着手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亚努科维奇的平衡发展政策有效的拉近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同时也没有停止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乌克兰在这样平衡的外部环境下短暂的度过了平稳的几年。

4.乌克兰危机爆发

2013年11月21 日,为了抗议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乌克兰民众大规模占领了基辅的独立广场,进行示威游行,爆发了广场革命。

独立后的乌克兰存在着东西方两个极不相同的发展方向,而采取怎样的发展道路,始终是乌克兰独立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亚努科维奇当政时期,面临着经济上参与欧洲一体化还是独联体一体化的选择,这一困境也是引发乌克兰危机的重要原因。亚努科维奇认为面向欧盟的一体化才是乌克兰的未来,虽然眼下乌克兰的产品达不到欧盟的标准,没有办法加入欧盟,但乌克兰并没有停止从各个领域开展的与欧盟的接触。但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过于紧密必然会挤压到自己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安全。东西方大国的博弈,导致乌克兰不得不在两方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广场革命图集

2013年11月22日,许多群众聚集在基辅独立广场,抗议政府停止联系国协定签署的行为。随后抗议规模扩大化,基辅聚集了近10 万人抗议示威,而这场和平游行也逐渐演变成了暴力对抗。随着反政府示威行动的暴力升级,示威者与警方爆发了激烈冲突,造成了人员伤亡。亚努科维奇在这期间为缓和民众情绪,向反对派作出过让步,但未能阻止冲突的持续升级。由于国内形势的紧迫,亚努科维奇逃离了基辅,同时乌克兰议会解除了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位。

亚努科维奇卸任总统后,乌克兰成立了过渡政府,反对派夺取了政权。与此同时,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爆发了新一轮危机。在俄罗斯族聚居的乌东地区陆续出现了反对新政权的抗议活动,而在俄罗斯族人口尤其多的克里米亚地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离主义。

2014年2月27日,一批亲俄武装分子占据了克里米亚自治议会和政府大楼,随后俄罗斯黑海舰队进行军事调动,夺取了辛菲罗波尔的军用机场等重要军事设施。俄罗斯方面明确表明要“坚决捍卫克里米亚同胞的权利”,并批准了普京总统所提出的要在克里米亚地区进驻俄罗斯军队的要求,俄乌关系徒然紧张。普京随后向克里米亚增派兵力,攻占了克里米亚的乌克兰边防指挥部,对乌克兰驻克里米亚的多处军事基地进行包围。在克里米亚政府的配合下,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实际上已经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

克里米亚议会通过了关于在3月16日举行克里米亚全民公投的决议,最终公投统计结果表明,96.65%选民赞同克里米亚归俄,反对归俄的仅占 2.51%。随后俄罗斯迅速的与克里米亚签署《关于接受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和建立两个新的联邦主体的条约》,单方面承认了克里米亚归俄的地位。

克里米亚公投

由于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4月6日起,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和哈尔科夫州出现了大量亲俄居民的抗议活动。克里米亚归俄在乌克兰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抗议民众组成了顿涅茨克人民委员会,宣告将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并预定于 5 月 11 举行关于本地区地位问题的全民公决。4月15日,因乌克兰政府未能与亲俄武装达成和解,乌克兰政府在顿涅茨克州发起了军事行动,清剿亲俄武装人员,乌克兰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5月11日,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如期举行公投,最终支持独立的选票高达89%和96%,随后两州宣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5月25 日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波罗申科高票当选。而乌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一直持续至今。

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

2021年末,俄美之间关于北约东扩问题进行了多次对话,但未能就双方的诉求达成一致。俄罗斯始终强调北约东扩是其红线,要求北约停止东扩,不再吸收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其他国家加入。而北约方面则声称从未承诺过不会扩大规模。北约的立场加强了乌克兰与俄对抗的意愿,2022年一月,一方面乌克兰的军队开始在乌东部停火线集结,另一方面北约适时的宣布向东欧地区增强战力以威慑俄罗斯,进一步激化了俄乌之间的冲突。此后,美国与乌克兰进一步的联合,声明美国将为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美国和北约甚至书面拒绝了不吸纳乌克兰、不在俄边境附近部署进攻性武器的核心诉求。二月初,俄罗斯、乌克兰、美欧等国家纷纷开始进行军事演习,为了调节乌克兰危机的“诺曼底模式”无果而终,俄乌之间矛盾锐化,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二月中旬开始,西方国家开始发布要求公民撤离乌克兰、关闭大使馆等信息,并提前“谴责”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意图,有意营造了俄乌即将爆发战争的舆论环境。乌东地区随后宣布因存在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的威胁,要求向俄罗斯疏散当地居民,俄罗斯方面也下令接受。

2022年,乌东地区局势恶化,2 月 21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的命令,次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乌爆发军事冲突。为了和平解决冲突,两国开始展开谈判。但西方国家在局势中拱火浇油,制造障碍。西方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不断蔓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乌克兰愿意就乌克兰永久中立的相关事宜与俄罗斯达成共识,但乌方表示无法接受俄罗斯关于领土方面的要求。

1 阅读:179

小坊啊

简介:小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