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机会,他却没有利用,崇祯究竟有多仁慈

熊猫哥说游戏 2023-06-13 10:27:52

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崇祯帝召见了文武百官,可是一个人都没有到,崇祯帝道:“是你们害了我,我的国家已经被你们毁了,都是因为你们的不忠。”崇祯最终以死谢罪,只有一位总督公公王承恩陪伴,令后世叹为观止,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仁至义尽了。难不成,这崇祯皇帝,还能不能活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的绝望了,李自成大军压境,到头来,他根本没有任何办法,甚至没有任何逃跑的可能,所以,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成为俘虏,更不愿意忍受屈辱。崇祯皇帝其实还有两次逃脱的机会,可是他的犹豫不决,注定了他的结局。

第一次向南迁移

朱棣登基之后,英明神武,当机立断,将首都迁移到了北京,但南京的行政区划却依旧保留着,依旧是一个陪都。只不过,到了明代后期,别说皇帝古怪了,就连大臣都古怪了。就拿“移宫案”来说,许多读书人都说,东林党铁骨铮铮。但是,由此可见,外廷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连皇上都有些担心。为什么在神宗“罢工”的时候,会有一群大臣对他进行“批评”,就算他有什么新的想法,也会被以“不合祖制”为由拒绝,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因此,崇祯皇帝对那些大臣也很“忌惮”,李明睿说南下才是唯一的办法,可是崇祯皇帝心里想的,就是怎么让大臣提出来。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自己说出来?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缺乏一位真皇帝应有的“果敢”,用“怕担责”这四个字,实在是太难听了。他怕的是,一旦撤退到了南京,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到时候,“骂名”就会落在他的头上。这可不行,自己可是一代明君。这是什么情况?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月,距离大明灭亡还有两个月。当时的崇祯皇帝哪里想到,自己的皇位即将易手,他根本没想过大明的未来,而是在想,到底是什么人提议,无论是好是坏,他都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些大臣在朝堂上呆得更久,又怎么会不知道陛下的心思?因此,没有一个人愿意向南迁移。之前就是一个南宋的例子,他至少活了一百五十年。而且,大明开国之初,首都就在南京,最后才搬到了北京,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搬回来,也是有原因的。崇祯陛下何尝不是如此,甚至还在朝堂上提过,可惜,群臣都像是听不见似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还特意的将南下的事情宣扬了出去,并且,对着圣上林慕白就是一顿臭骂,说圣上林慕白居心叵测。

归根结底,还是争权夺利。南京如果真的要迁移,必然会进行一些人事上的变动,毕竟没有人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在北京也买了不少房子,这些房子一时半会儿也卖不出去。说白了,就是君王为自己考虑“声誉”,大臣为自己考虑“钱途”。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所有人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如此一个皇朝,能够延续下去,才是怪事。崇祯皇帝的自尊心,本应是最强烈的,可偏偏,他管不住自己的部下。所以,这件事情也就暂时放了下来,一放下来,便彻底断绝了一切可能。那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分成两个方向,其中一个向山东进发,那时,崇祯皇帝就算想离开北京,也无从可退。

第二次李自成给的“机会”

这个机缘与后世“割地赔款”有些相似,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逼近复兴门,但他却在次日,以“和谈”为代价,要一份西北的土地,以及一百万两银子作为交换。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慈禧那么有远见。他手下的官员,也都很有趣,一个个信誓旦旦,说什么宁死不屈,可最后的结局,又有多少人跟他一起牺牲了呢?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崇祯皇帝本打算冒险一试,看能不能冲出北京,但他找遍了所有的城池,都没有打开城门。

到了那个时候,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煤山。这就是以一己之私,置天下于不顾的结果。满朝文武,根本就没有一个是真的对这个国家感兴趣的。难道是体制出了问题?或者说,这个人太小气了?体制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控者。任何一位君王,都会聚集一批有见识的人,而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只会聚集一群无关紧要的人。但凡有本事的,他都是看不上的。事实上,并不只是这两个,十七年的时间,他能干的事情太多了。难道他还能节衣缩食,成为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同样朴素的朱元璋,都能把大臣给砍了,崇祯还能把内阁给砍了?大明是朱家江山的天下,如果连他自己都拿不定主意,那么,又有谁能为他着想呢?

崇祯临死之前,在青衣上写下了一行字:“自十七年来,我虽薄德匪躬,上应苍天之命,但都是群臣错怪我,使叛军攻入京城。我若死了,在九泉之下,我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所以,我要摘下我的王冠,戴上我的头发,遮住我的脸。叛徒可以将我的身体分开,但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平民。”“无地自容,无地自容”,这才是崇祯皇帝真正的想法,而“不要伤害任何一个平民”,更像是一种仁慈。

0 阅读:77

熊猫哥说游戏

简介:我长得帅不说,打游戏还很6,简直就是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