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河边有只象 2023-12-15 15:29:06

“食色性也”是一种中国古人在务实和务虚之间的最好表述,一般我们都认为这句话是孔夫子所说,在吃这件事上,孔夫子还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其实我们的古人对饮食之事一直都是非常重视,《诗经》被当作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比如《小雅·正月》云:“彼有旨酒,又有嘉肴。”,到了陶渊明是“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唐王维则有“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李白有“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后来的老饕苏轼就不用多说了,一道“东坡肉”影响至今。

或者可以说要想明白中国人的心,必先了解中国人的胃。

所以今天就要来介绍一下这本《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算是一本经典之作,这是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初版于1977年,是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先驱著作,既不乏学术深度,又有兼具可读性。全书以朝代顺序为划分,各章由史景迁,薛爱华,许烺光,等海外汉学重镇负责撰写,考察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大观。

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象征,到不同地区偏爱的食材、烹饪技法、厨具……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扉页同样选取了《韩熙载夜宴图》,吃喝玩乐样样齐全,可见古人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是很强的。

虽然古人说“君子远庖厨”,可是他们却不吝在壁画和石头上记录下庖厨的场景。

这幅画到底是在制作什么一直都没有定论,一般被叫做《豆腐制作石刻图》,认为是制作豆腐的过程。

还有从出行到宴会的详细记录,这些画都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汉代饮食文化例证。这壁画还告诉我们,其实古人也是分餐制的,和现在中国人普遍的合餐制可不一样哦。那么我们是怎样发生这样的转变的呢,这本《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也有说到哦,就是需要读者自己找一下啦。

对甜的热爱,可以说不分古今和中外,在甘蔗没有引入中国的中古时代,我们唐朝的古人是怎么获得甜的滋味呢?虽然甘蔗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可是离大规模从甘蔗中制糖还是有着很远的距离,这里面涉及甘蔗的压榨,还有煮糖,结晶等等技术。甜味剂的来源不只是中国本身的文化传承,还是一个中西方交流的重要结果。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书中的内容,《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还收录很多相关的照片,铜版纸全彩印刷,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人的生活,孙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直都在大象的推荐书目里,有兴趣也可以看看哦。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