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迁徙流动的史诗——云博新展“追寻香格里拉”

云南省博物馆 2023-12-29 21:50:57

阅读文章之前,让我们打开音乐,一起跨越时空,看到先人跋山涉水、怀揣希望前行的身影,和前方宁静美好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它是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里和谐、宁静的土地,是他笔下隐秘祥和的乌托邦。

这里有壮丽的雪山、广阔的草地、静谧的湖泊,以及孕育于其间的无数生灵。这是数千年来迁徙的人们跨越重重山水去追寻的美好栖息地;是世人向往的,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和谐共处的生活;是你我一直追寻的,在远方亦在心里的“香格里拉”。

2023年12月28日,原创大展《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展,280余件(套)展品带领观众聚焦青藏高原东麓,以“迁徙-融合”为主题,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切入,采用少数民族民间史诗叙事、考古学叙事、民族学叙事三条叙事线互为补充,勾勒出数千年来人群迁徙与流动、交流与融合的图景,提升展览的故事性与沉浸感、文学性与趣味性。

开篇

追寻香格里拉

0

展览以史诗吟唱开篇,结合沉浸式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展示,讲述在青藏高原东麓一些民族(彝、纳西、哈尼、普米、拉祜、基诺、傈僳、景颇等)的习俗中,有一个特别的仪式,人死后要由祭司指引其灵魂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跋山涉水,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由于气候变化、战争、人口增加、天灾瘟疫等客观因素,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去寻找新的水草丰美之地。他们记录下每一个途经或定居过的地名,形成一条条迁徙(回归)路线。大量无法考证的山名、河流名、平坝名显示这些人群主要沿着青藏高原东麓的山脉和河流自北而南迁徙。

彝族《铜鼓王》

同时这些民族中保留的关于先祖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传说及与之相关的语言或文化习俗方面的证据,印证了他们迁徙流动的历史。

第一部分

沿着青藏高原东麓

01

展览第一部分“沿着青藏高原东麓”,通过“自河湟而下”“涉澜沧之水”“跨横断山脉”三个单元,对彩陶、卡若遗址出土器物及石棺墓出土器物进行展示,揭示青藏高原东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北与西南族群沟通交流的重要孔道,历史上该区域民族迁徒与流动频繁。

第二部分

来到香格里拉

02

第二部分“来到香格里拉”,从民族学视角展现青藏高原东麓地区文化的多元,以及在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赋予这片土地的和合共生的美好。

摩梭人《达巴经》

第一单元“一方山水一方人”以沉浸式剧场效果展示青藏高原东麓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居的画面,通过服饰特征的共性与特性呈现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单元“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从青藏高原东麓人们再日常不过的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说起,展示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农牧结合的生计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糌粑-酥油饮食文化。

我们还邀请了著名版画家李焕民的四幅版画《开犁》《扬青稞》《初踏黄金路》《牧场》参与展览,以描绘青藏高原东麓人们的生产生活日常。

第三单元“愿白天平安,夜晚宁静”讲述了数千年来,青藏高原东麓的人们与自然相生相长,他们从不忘感谢万物的馈赠,也始终敬畏天地的无常。

人们祈愿、感恩,在灶房、在农田、在路旁、在湖畔、在山巅,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们将心中的愿景融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创造力中。

我们展出了一批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的庄学本摄影作品,展示今天居住于青藏高原东麓地区的川西、滇西北民族的照片。

我们通过展品的触摸、闻嗅等形式,力图为观众提供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方式的体验。

第四单元“和睦相处是一家”以影像讲述了一个多民族家庭的真实故事,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在青藏高原东麓,各族群不断迁徙,交往、交流、交融。

傈僳族《创世纪》

各民族的史诗中,有大量关于民族同源的神话故事,其中记述了不同民族是兄弟姐妹,为同一父母所生。这类神话传达了各民族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意愿,也是今天生活在香格里拉的人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域样本。

观影区

第三部分

心中的日月

02

第三部分“心中的日月”转向与当下的联结,围绕“迁徙与流动”这一主题,以面向观众征集展品的形式,邀请更多人讲述自己心中有关故乡和异乡的故事。

今天,流动成为常态。我们祖辈所拥有的那种一生居于一地的安稳逐渐被打破。很多人离开熟悉的地方,到另一处,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一起,不知不觉将异乡生活成故乡。

著名当代艺术家丁乙的作品中,用星辰大海暗示着一段又一段旅程的开启。祖籍宁波的丁乙在儿时随父亲一次次搭乘从上海十六铺码头的船只返回故乡,由浦江进入东海时,在夜航的船舱中所望向的宇宙和星空。这画面也带给观者联想:无论人的足迹如何转变,经历了哪些变化,在他之上永恒不变的是浩瀚无垠的星空,指引着人们远行的道路。

展览以一个参与式项目结尾,我们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师生团队合作,在展前发起了公众征集项目,分为两部分活动:

活动一:邀请参与者以一个物件讲述自己关于“流动与迁徙”的故事。

开展前,我们已征集到的40个故事和展品,通过“群像+故事”征集,邀请参与者以一个物件讲述自己关于“流动与迁徙”的故事。

展厅还预留了50余个白盒子,剩余的盒子会在开展后等待更多人的加入,我们期待着这些逐渐被填满的盒子讲述越来越多人的故事……

活动二:通过人物访谈收集人物个体更详细的流动轨迹、故事和物件,展览中盛放物件的亚克力盒,其颜色由参与者选择,表达着他们对不同物件的情绪和记忆,每一组不同色彩的亚克力盒子记录一个人的故事。

尾声

参与式项目

我们邀请每一位观众以拴线的方式,连接自己的出生地和居住地,不同的人生轨迹拼凑为一个装置。

提到故乡,你会想到什么?

是那方伴你长大的土地

是老屋里围炉团聚的家人

是家乡菜的味道和浓浓的乡音

是家门口熟悉的街道,树林和田地

是小时候玩耍的院子

和那群如今已各奔东西的伙伴

无论走多远

想到那一草一木

一人一景

就安宁

这也许就是人们一直以来追寻的栖息地

在远方

在心里

它叫

“香格里拉”

展览名称

追寻香格里拉

——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

展出时间

2023年12月28日—2024年4月28日

展览地点

云南省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

云南省博物馆

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协办单位

青海省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

罗布林卡管理处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博物馆

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茂县羌族博物馆

宁蒗彝族自治县博物馆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云南肯公聪奔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青海极地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联合策展

蔡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师生团队

参展艺术家

李焕民

丁乙

汪海蓓

数媒设计团队

撰稿:邱玮 摄影:杨成书 叶之声

编辑:叶之声 审核:刘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