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1912-1916年袁世凯的人生巅峰与轰然倒台

迅哥的小迷弟 2024-04-23 17:12:45
中华民国成立

满清执政末期,清廷无法抗拒列强侵略、清末体制阻碍社会发展、满汉冲突、经济财政困窘、士绅及知识分子缺乏出路,种种矛盾因素不断累积。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帝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不幸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至于是怎么被窃取的,教科书上并没有告知我们细节。小编只好自己去扒拉扒拉了。

辛亥革命期间,南方革命军由于军事力量有限无法向北推进,被迫与袁世凯势力进行军事谈判,即南北议和。双方进行会议四次,终达成协议:(1).同意停战;(2).袁世凯支持逼清廷退位,换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华民国大总统;(3)为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体遭到内战或外国军队可能的入侵而夭折,孙中山同意袁世凯提出的把中国统一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之下的要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府;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2月12日,南北议和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顺天府(北京),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继承清朝。出来混,是要有讲实力的。袁世凯凭借着手下的北洋军,一手抵挡住南方革命军的进攻,一手威逼清政府退位;而列强则持观望态度,因为他们只想要一个虚弱统一的中国进行通商。就这样,袁世凯在三方之间谋取到了自己的最大利益,成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的理念是什么呢?从后面的一系列事情来看,袁世凯是反对国民党所主张的内阁制,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且统一的中央的,集中权力。

让我们看看袁执政后发生的两件大事。

民初第一大案 - 宋教仁被刺案

宋教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主张“责任内阁制”,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而且“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还认为只有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医生”。由于其极力推崇议会制度,当时政坛上都给他取了个绰号为“议会迷”。

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获压倒性多数席次,宋教仁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魁身份组阁,遂与国民党重要人士群集沪滨商讨应付国会之党略,大纲既定,宋即拟挟至北京党本部决议施行,适袁世凯亦电促赴京,宋因订期3月20日若干国会议员同行北上,是晚22时45分甫步入上海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即遭预伏杀手狙击,腰部中弹,子弹射入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当时绝大多数人相信袁世凯是刺杀宋的主谋。

刺杀案发生后,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裁的孙中山于事发后立即中断在日本的访问,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剑桥中华民国史》称,宋教仁曾在国会大选获胜后的演说中主张实行内阁制,削减总统的权力,并认真考虑过赶袁世凯下台,但孙中山当时却支持袁世凯。《剑桥中华民国史》也认为,袁世凯在面对国民党大选胜利威胁他的地位后,准备发动与国民党的战斗。

如果这件事是只是引起了部分国民党人反对袁世凯,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就是彻底将南方国民党人等与袁世凯的矛盾彻底计划。它就是善后大借款 。

善后大借款

清政府灭亡前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大为削弱。以关税为例,清朝末年,清政府的关税逐渐被外国人管理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把持。关税在偿付赔款或外债后,留下“关余”以补贴财政。清政府灭亡后,关税大幅度下降,也不再有足够的关余支付给政府。也就是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不仅财政收入上一地鸡毛,还承担了之前因战争等问题欠下列强的巨额债务。借不到款,是退位前宣统政府很大的致命伤,对比起来,袁世凯长期累积起来的信誉,使得北洋在1911年,仍然能够向国外银行筹到款。另一方面,孙中山在听闻武昌起义后,也努力在英美筹款,但结果不如人意,一点钱都没捞着。民国成立的第一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可以说是荡入谷底,时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的胡汉民,回忆道有一天,安徽都督,也是同盟会元老之一的孙玉云,来到南京,表示安徽需要财政帮助,孙中山批示20万,我拿着总统的命令到了财政部,然后发现金库只剩10块,1912年,袁世凯上台,财政总长熊希龄清点国库时报告,南京库存仅余3万,北京备值不及6万。此时民国政府,不只要还各种战争赔款与借款,支付军队和官员的生活费,还有满清宗室的开销,同时还必须赔偿辛亥革命,所造成的各国损失。换句话说,这时的民国政府的财政完全是濒临破产,一触即溃。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的一次大借款,款项高达二千五百万镑,年息五厘,分47年偿清,以解决政府的国库空虚问题。善后大借款当时未经参议院同意以盐税、海关税抵押,并将盐务交给外人交办,引发争议,认为是丧权辱国之行为。然而国库空虚,袁世凯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目前政府的财政问题。经过多次谈判后,4月26日夜至27日凌晨,赵秉钧、陆征祥、周学熙等在北京东交民巷汇丰银行大楼签署《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换算各国货币是:德国51125万马克,法国63125万法郎,俄国23675万卢布,日本24490万日元,发行价格九扣,利息五息,实收八四扣。实际借到不过2100万英镑,再扣除偿还已到期各种款项共约570万镑、赔偿各国因中国革命损失200万镑、赎回各省政府所欠五国旧债287万镑、各省军队解散费300万镑等,实得不过债面40%。借款以盐税、关税等担保,期限47年。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由于善后借款的条件过于苛刻,在进入国会审议,条款章程,立刻遭到强烈反对,国民党人反对尤烈。

国民党人认为袁意在扩张北洋军队,而且借款未经现任国会批准签署属非法,但袁世凯称借款事宜曾于1912年底由临时参议院通过,因此拒绝交由国会表决。5月2日,财政总长周学熙发一长电,反复伸论借款合法。5月3日,众议院会议上指出,根据1912年12月20日临时参议院议事录,大借款案并非大总统所提议的法案,仅为财政总长周学熙的报告,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国民党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各自通电反对贷款,这三个地方都是袁世凯的北洋军暂时无法染指的地方。5月5日,三人又与湖南都督谭延闿联名请求取消签字合同。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国民党之争。6月,北京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职务。之后袁世凯以江西湖口“匪党谋乱”为借口,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与赣军发生交火。二次革命爆发。

顺带提这项借款后来由国民政府偿还至1939年,才因对日抗战,无力偿债而终止还债。2002年,美国一个名为“美国外国债券持有人保护理事会”的组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要求偿还债务,但遭到拒绝,之后有债券持有人向美国联邦法院提出诉讼,2007年3月,美国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判决撤销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必偿还债务。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斗争。发生于中华民国2年(1913年),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一度脱离北洋政府独立。该次活动历时三个月,最后以北洋军击溃革命势力告终。 4月,为反对善后大借款,孙策划讨袁。5月上旬,袁下令“除暴安良”,公开挑战国民党;旋又“传语国民党人”,辱骂孙、黄兴等“除捣乱外无本领”,称:不能“听人捣乱”——“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举兵讨伐之。”5月初,国民党员江西省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贷款。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国民党之争,岑春煊、章太炎、章士钊等人亦往武昌见黎元洪,冀望调解,但无功而还。5月20日,上海国民党机关刊物《国民》月刊撰〈出世辞〉有评论称“民国以来,“吾人所抱负之希望,未达其一”。孙反对法律程序解决,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

7月份,南方部分省份电告独立。

7月8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潜抵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12日,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

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胁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17日,程德全以求医为由,即逃往上海。

7月17日,安徽宣布独立。

7月18日,上海遵从南京训令,宣告独立,陈其美即建立司令部,担任驻沪讨袁军总司令。

7月18日,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

7月19日,福建都督孙道仁因许崇智逼迫,通电宣布福建独立。

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布中立。

7月22日,黄兴等人推举岑春煊为讨袁军大元帅。

7月25日,湖南谭延闿宣布湖南独立。

对于国民党来说,这场战争并不顺利。

7月21日,安徽军中内哄,孙多森和都督胡万泰于深夜逃离安庆,祁耿寰、刘国栋相继接任都督。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大败,徐州失陷。

7月25日,江西湖口失守。

自7月22日至28日,上海讨袁军五次进攻江南制造局,因有海军协助,制造局幸保不失。讨袁军司令部从南市迁至闸北后,27日,上海领事团派兵驱逐。

镇江、苏州相继取消独立,南京后防尽失,北军自徐州南下,江西、安徽又战事失利,黄兴见大势已去,28日便悄然离开南京,岑春煊也从上海乘船往香港。

8月4日,陈炯明被部下第二师师长苏慎初驱逐,广东取消独立。

8月5日,熊克武在重庆宣布四川独立。袁世凯命令云南都督蔡锷率军入川镇压。

8月8日,何海鸣在南京再次宣布独立,当晚陈拘何于南京第八师司令部,再次取消独立。

8月11日,何海鸣率南京第八师部分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旗讨袁,宣布恢复独立,2000多名士兵们与北洋军展开血战。

8月12日,谭延闿电告黎元洪取消湖南独立。

8月13日, 孙道仁通电宣布取消福建独立。

8月13日,拥袁的济军龙济光部攻占广州。

8月13日,袁海军攻占吴淞,上海讨袁军退往嘉定,随即解体。

8月18日,北洋军李纯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冲率兵进驻安庆。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辑,相继逃亡日本。

9月11日,熊克武放弃重庆,解散部队,化名逃亡。

9月12日,滇军入重庆。二次革命宣告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亡命海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不仅派倪嗣冲、龙济光、李纯取得原属国民党的安徽、广东与江西3省,甚至将非袁派的南方都督程德全、朱瑞、蔡锷、谭延闾、孙道仁、黎元洪都加以撤换。1914年2月28日,袁世凯以“省议会不宜于统一国家,统一国家不应有此等庞大地方会议”为理由,一律解散各省省议会。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公布省官制,把民政长改为巡按使,使省政府变成中央政府的派驻机构;5月31日又发布命令,连划分中央与地方税的国家税、地方税之名目也行取消;到6月30日后,更进一步将各省都督一律裁撤,而于北京设立将军府,将原先各省都督,改名为定武、镇安、泰武等将军名号,使其不再具有地方色彩。从此,民国国内再无反对中央集权的呼声。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其一手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此项约法规定,大总统对外有代表国家宣战、媾和以及缔结条约之权力,对内有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吏,统帅海、陆军、授予荣典及发布紧急命令之权力。其中,缔约权与官制、官规以及民政长等官员之任免权,均系以往各省省议会及都督与中央竭力争抗之问题,至此完全由大总统独断独行。所以,不仅国民党人借地方主义保障自治的计划落空,而原本拥护袁世凯立宪的梁启超进步党人等,在“狡兔尽,走狗烹”的情况下,也开始走向反袁。

普通大众对民国成立以来未能实现民主共和而感到失望,故有评论指出:“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各省之武力,尽为袁军所消灭。袁氏以冯国璋驻南京,段祺瑞驻湖北,龙济光驻广东,监视各省。国民党既失其武力,其在议会及舆论之势力,亦受压迫。辛亥革命所成之事业,至此仅存中华民国之四字矣。”

至此袁世凯算是抵达了权力巅峰了,孙中山一派的革命党已经远动海外,再也掀不起波浪了,很碍事的国民党议员也已经回家养老了,手底下的军统们呢,也都获得妥善的安置了,自家的总统椅子上也贴上了终身保护的条子,甚至还能决定下一个坐的人,环顾海外,比起英国女王德国皇帝日本天皇来说,权力甚至更大,因为上述几位多少都还得顾及一下国会,但是在袁大总统这里,都不存在这种问题。此时国内能打败袁世凯的,只有他自己了。也正是他后来的一念之差,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袁世凯称帝

1915年夏,北京政局动荡不定,共和政体以来乱象不断,《二十一条》刚交涉结束,“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言论不断在社会上传播。通晓中国事务的前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袁安排宪法顾问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称:“……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从世界形势看,当时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的强国亦不在少数。杨度和孙毓筠等人成立筹安会,发文支持施行君宪。杨度认为,国家须一元领导才能安定,在安定环境中才能立宪,并逐渐富强。他指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其一:中国人文化程度低,共和难以立宪,只有君主才能立宪;其二,共和国选举总统时易动乱。8月23日,筹安会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团进京商讨国体事宜,除少数表示拥护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须改变国体。8月25日,蔡锷等北洋军人请愿帝制。袁克定亦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支持袁称帝的氛围。10月6日,参议院收到建议改国体为君宪制的各省代表请愿书83件。依参政院起草的《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由全国选出的国民代表共计1993人于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时就国体变更问题投票,结果全票通过君宪制。12月12日,袁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此后,中华帝国进入筹备阶段,欲改年号为洪宪,意为洪扬宪法,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然而蔡锷、唐继尧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举行护国运动,西南爆发反袁运动。蔡锷当初多次劝进袁君主立宪制,后来却又起兵讨袁,袁才明白自己被蔡锷欺骗了。1915年12月云南起义爆发后,袁组织北洋军征伐滇军,互有胜负。与此同时,中华革命党和大日本帝国也趁机活动,日本早在1916年初就开始密切关注中国动向,袁政权并不符合日本在华利益,因此日本在背后以各种手段支持反袁势力。虽然部分官员及参政院奏请袁世凯早日登基,但随着战势的加剧,人心不稳,黔、蜀、粤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冯国璋于1916年3月18日联合5名将军发密电致各省将军,就迅速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停战议和等征求各省将军同意。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召秘书张一麟起草文告宣布取消君主立宪国体。

护国战争

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任可澄、刘显世和戴戡五人联名宣布云南独立,诉请其他各省响应讨袁。1916年1月1日,成立云南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定名“护国军”,増编滇军为七师,分为两军,以蔡锷任第一军长,李烈钧任第二军长,并向四川、贵州、广西三路出兵

袁准备称帝之时,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

为镇压云南的护国军,袁世凯设立“征滇临时军务处”,亲自主持用兵计划,分三路进攻:第一路(中路)、第二路(北翼)以北洋军为主力,曹锟为总司令, 马继增率三万余人取道湖南入贵州,张敬尧率五万余人经由四川攻云南;第三路(南翼)以龙觐光为司令,率粤军道途广西,侧击云南,三路兵力共十万以上。北洋军在四川遭到蔡锷顽强抵抗。

1月18日,袁世凯曾邀请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到北京商议,请他南下劝蔡锷取消独立,熊却于2月8日借口回乡省母,而一去不返。

1月20日,护国军攻陷四川叙州,27日,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2月上旬,云贵联军占领湖南黔阳、沅州、麻阳。3月初,北军夺回叙州、麻阳等地,15日,广西都督陆荣廷、梁启超宣布广西独立,19日,直隶巡按使朱家宝将要求取消帝制的“五将军密电呈送袁世凯,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23日,废止“洪宪”年号。北京即以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名义发电,要求停战商议,但是护国军坚持袁世凯必须下台。

4月1日,四川将军陈宧与蔡锷同意休战。4月1日江苏都督冯国璋通电劝袁世凯退位。6日,龙济光、张鸣岐宣布广东独立,12日,浙江亦宣布独立,将军朱瑞出逃,屈映光被推任浙江都督,同日广东发生海珠事变。4月16日冯国璋再次通电劝袁世凯及早退位。5月8日,滇、黔、桂、粤四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宣告以黎元洪为大总统,唐继尧任抚军长,梁启超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统一指挥。陕西陈树藩(5月9日)、四川陈宧(5月22日)、湖南汤芗铭(5月29日)等相继独立。“二陈汤”指的是陈树藩、陈宦、汤芗铭。这三个人原本是袁世凯的心腹,举国纷纷声讨袁世凯的时候,这三个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投入了反袁阵营。这便是京城中有家药店贴出“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对联的由来

4月22日袁世凯被迫重新启用段祺瑞组阁。随后旧桂系军队北进湖南,于5月6日至5月19日进行的武冈衡阳战斗中,旧桂系一支偏师以少打多,决定性的歼灭当地北洋军队。此战的结果迫使湖南脱离北洋政府的统治。而袁世凯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支持上,但是英国公使朱尔典带来的消息是:各国都不赞成洪宪帝制。无奈之下,袁世凯下令,全国各机关对外仍称民国,对内才叫洪宪,一时出现纪年混乱,帝国与民国并存的荒唐景象。而北京政府高层亦出现离心。

5月18日,袁买凶刺杀陈其美。

6月6日,袁病逝,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即于29日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7月25日中华革命党也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各省陆续取消独立。

以上便是1912-1916年民国的一些历史,希望大家喜欢。

0 阅读:62

迅哥的小迷弟

简介:客观纯朴地还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