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欧领导人会晤前,马克龙公开对华示好:我们需要中国人

袁周院长 2024-05-08 10:13:27

观察者网报道,5月5日,中国元首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这趟访问行程中,法国的接待规格也非常高,法国总理阿塔尔在内的多名法国政府高级官员在机场接机,这说明法国政府非常看重这次中国元首访法之行。

而就在中法欧举行三方会晤前,马克龙在接受采访时就公开示好称,并不希望与中国保持距离,我们需要中国人,不论在气候问题上还是安全问题上,欧洲都需要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这一表态意味着法国在政府层面认为,维持和中国友好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马克龙并没有将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纳入到“保持与中国的关系”中去。

因此,马克龙这一表态其实也带着两面性。这一点从法国媒体《论坛报》中看出来。该报纸在援引马克龙的话表示,呼吁欧洲国家与中国“更新”关系,希望中欧之间贸易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以保证欧洲的经济安全。除此之外,马克龙还点到为止地提及了中国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以此隐喻中国大量向欧洲出口工业品是一种“不公平”的外贸方式。

马克龙

而这种两面性,实际上是欧洲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矛盾,以及美国施压的双重结果所导致。一方面,尽管在中美关系恶化背景下,中国从曾经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对欧盟来说,中国这个全球最庞大的单一市场,对欧盟依旧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发起一项“魅力攻势”,希望吸引来自中企的投资。

另一方面,中国常年保持对欧洲庞大的贸易逆差,而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初见成效,尤其是中国一些新兴产业的崛起,比如新能源电动车、电池以及光伏产业,已经对欧洲构成了实质上的产业领先,并已经对欧洲传统燃油车市场构成冲击。

在这种双重因素影响下,欧洲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展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一边希望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另一边又希望减少对华贸易逆差,防止中国的新兴产业对欧洲的传统优势产业构成冲击。而如果欧盟直接禁止中国新能源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也必将导致中国对欧洲相关产业采取报复性措施,欧盟同样无法承担这种后果。

中法关系

美国已经先欧洲一步,出台了针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禁令,而欧洲作为美国的跟随者,本身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因此以所谓“产能过剩”为由,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起了反倾销调查,预计在今年5月将对中国的电动车征收临时关税,永久性关税可能会在今年11月推出。

尽管欧盟已经用行动在中美之间做出了抉择。但马克龙的双重表态表明,他依旧希望欧洲在中美之间扮演一种类似于中立的角色,在中美之间保持一种巧妙的平衡,并且希望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的热点问题中去,尤其是俄乌战争。

欧盟

这种表态实际上也符合法国的利益。虽然现在的法国并没能在欧盟中扮演主心骨的作用,但马克龙的战略主要仍是自戴高乐时代以来就奉行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战略,即重建一个强大的欧洲,提高欧洲的战略自主。

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同样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俄乌战争已经将俄罗斯的虚弱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美西方的集体制裁打压,俄罗斯在全球的话语权已经被削弱。而相反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竞争话语权的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地位也导致法国并不想将中国推的太远,毕竟如果没有中国对美国形成有效的战略牵制,那么马克龙提出的欧洲战略自主,不仅难以实现,也将失去意义。

1 阅读:111

袁周院长

简介:军事专家,特约军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