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后的思考,《第二十条》探讨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优雅荷叶 2024-02-25 00:46:22

《第二十条》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主演为雷佳音、马丽、高叶等。影片讲述了检察官韩明人到中年,本想努力赶上职业生涯的末班车,不料卷入一起分歧巨大的案件,面对固执己见的检察官吕正方,韩明从开始的不解、退缩到最终和他一起顶住压力,将嫌疑人的故意伤害扭转为正当防卫,还法律以公平、公正的故事。

基层检察官韩明到市检察院挂职后,主要负责处理康村村民王永强反杀村霸一案,同时也着手调查中学生韩雨辰反对校园霸凌事件和公共汽车驾驶员张贵生打伤车上性骚扰者一案。这三个故事都涉及到“防卫”问题,影片通过三个不同人物的故事,逐渐揭示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

故事1:王永强和他的哑妻郝秀萍,两人育有一女,遗憾的是,他们的女儿也是个哑巴。医院称女儿有可能通过手术恢复语言能力。为了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用,王永强不得不向村里的恶霸刘文经借贷,而且还是高额的利息贷款。刘文经利用债务为借口,对郝秀萍进行了侮辱。在一次刘文经强迫郝秀萍时,他用锁狗的铁链将王永强锁在门外,完事后才将钥匙丢给他。

刘文经坐在门外的路沿上吸烟,王永强冲出去与他发生了肢体冲突。刘文经将王永强打倒在地,并凶狠地踢了他几脚,威胁说:“等着,我要拿刀杀了你,然后再来玩你老婆。”

由于刘文经长期对郝秀萍进行霸凌和占有,在这种极度恐惧中,王永强迅速回到家中,抓起一把剪刀,冲回来,疯狂地刺向正在打开车门准备拿刀的刘文经。刘文经身受重伤,昏迷不醒,几天后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根据司法惯例,这一事件很可能被定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最高检察院曾明确表示,如果有证据显示行为人不顾后果,对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那么这种行为就可以被认定为故意伤害。

故事2:韩明的孩子韩雨辰在三中就读时,上厕所时目睹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些学生正在殴打并羞辱另一名学生。韩雨辰试图阻止这一霸凌行为,结果不慎打伤了其中一名学生张科,导致张科的鼻梁骨折。张科的父亲随后报了警。这个案件一旦成立,可能会对韩雨辰的大学生涯造成影响。

韩明请求张主任能够网开一面,撤销案件。张主任同意了,但条件是韩雨辰必须在双方家长面前向张科道歉。韩雨辰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做错,拒绝了这个要求。张科对此感到不满,于是找人在校外拦截韩雨辰并进行了报复性打击。这次韩雨辰听从了父亲的话,没有反击,因为反击可能会被法律认定为互殴。不幸的是,那条路没有监控,袭击者也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韩雨辰的母亲李茂娟去找张主任理论,但由于缺乏证据,在争执中张主任意外摔伤,导致手臂骨折。经过调查,确认了张科确实参与了校园霸凌,张主任撤销了案件,但李茂娟因争执事件被拘留了七天。

故事3:公交司机张贵生在一次行车中,面对车内的流氓行为,勇敢地使用灭火器击退了滋事者,结果造成对方颅骨受伤。法官韩明依据法律,将张贵生的行为定为故意伤害,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

在张贵生服刑期间,他的妻子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带着年幼的女儿四处奔波,寻求法律援助和申诉,最终因劳累过度不幸离世。张贵生出狱后,继续为正义而战,却在一次上访途中遭遇车祸身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张贵生的女儿悲痛欲绝,她紧握着父亲破碎的头盔,泪流满面,质疑韩明检察官的判决:“如果你当时也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被欺负,你会勇敢地站出来吗?你敢说,我爸爸犯了罪吗?这样的判决,真的公正吗?”这让韩明检察官感到压力巨大,无言以对。

电影的最终结局是圆满的。正义最终得以实现,王永强被判正当防卫,张贵生死后被平反为见义勇为,韩宇辰所在的学校发现了霸凌事件,霸凌者家长撤诉。这些结局都体现了正义和公平,让观众感到欣慰和满意。

电影《第二十条》通过剧情也反映出很多的现实问题:

1. 司法独立与权力干预:影片中,律师在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来自政府和司法系统内部的干预和阻碍,反映了现实中司法独立性不足的问题。

2.权力滥用:电影中的政治人物利用手中权力掩盖事实、打压异己,揭示了权力滥用对社会公正的破坏。

3.媒体道德与责任:在电影中,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存在偏差,有时甚至成为权力的工具,未能充分发挥监督和揭露真相的作用。

4.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主人公在追求个人正义的同时,不得不与整个社会体制发生冲突,反映了个体在集体利益面前的困境和抉择。

5.法律制度的漏洞:电影展示了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如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程序不正义,以及法律对于权力的制约不力。

6.社会道德沦丧:影片中的一些角色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缺失和道德底线的滑坡。

通过这些问题的展现,电影不仅批判了特定的社会现象,也引发观众对于正义、权力、道德等深层次社会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第二十条》是一部充满正义和感动的电影,值得观众一看。

0 阅读:3

优雅荷叶

简介:美事 难事 烦心事 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