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刘备的帝位之路,是理想还是野心?

河边观柳 2024-03-17 14:08:58

摘要:刘备的帝位之路充满争议,权力与忠诚的较量,理想与野心的交织,到底复兴谁的汉室?权利的游戏只有结果,没有答案!

01.

走在正轨上的刘备政权

刘备,从织席贩履的贫贱开始,到桃园结义的豪情,不顾微弱举义勤王,从此英雄天下知;从四处奔波流浪,屡败屡战,最后,时间来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已据益州并取得汉中,完成名位升格,为汉中王。

刘备的一生,是一部抗争与奋斗的史诗。

他选择的道路是匡扶汉室,在汉末群雄纷争的态势下,必然是一条晦涩难行的曲折之路。而此时,建安二十四年,汉室余晖似乎令刘备第一觉得匡扶汉室的道路是一条可行可达的道路了。

这一年,刘备在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稳固了他在益州的统治,更是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关羽在荆州出兵襄阳,一路势如破竹。

图片源自网络(建安二十四年汉末势力图)

刘邦起家也比不过刘备富裕了,一切似乎发展的很顺利。

而历史的演进,总是以一种更加戏剧性的方式加剧。

02.政治军事的风云突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在荆州出兵襄阳,一路势如破竹。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一月,孙权早已结束与曹操淮南对峙,并在关羽进攻襄阳时决然背盟,袭取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如给刘备当头一棒。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刘备的宿命之敌曹操病逝,曹丕继承魏王和汉丞相之位。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二月,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建魏,改元黄初。

孙权袭荆州、曹操之死、曹丕篡汉,每一件都是需要震动天下的大事。天下都在关注最后一个擎着大汉旗帜的刘备作何反应,而蜀中却陷入了异常的沉寂。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改变了整个三国的政治格局。汉朝的名存实亡,让刘备恢复汉室的大业变得愈发迫切。

图片源自电视剧《三国》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刻,刘备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是立即起兵伐魏以正天下视听?

还是为出生入死的兄弟关羽报仇雪恨?

是继续坚持他的理想,寻找恢复汉室的正统之路?

可汉室啊汉室,谁的汉室?曹丕小儿尚敢践位,我为皇叔,称帝可乎?

03.刘备的选择

在一系列的军事挫败和政治动荡之后,刘备被迫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汉室名存实亡,荆州已失,他领导的益州政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必须在两条路之间做出选择:是伐魏以维护汉室的尊严,还是伐吴以报关羽之仇?

刘备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伐魏,意味着继续坚持他的恢复汉室理想,但同时也意味着与强大的曹魏政权直接对抗。伐吴,虽然能报关羽之仇,但可能会让益州陷入更大的战乱。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心中的野心开始发酵,他开始思考一个更大胆的计划。

经过深思熟虑,刘备决定伪造汉献帝已死的消息。他深知,没有了汉室的掣肘,追求汉室王业正朔或许艰难,可建立由自己主导的霸业却唾手可得。

图片源自电视剧《三国》

于是在众将的拥戴下,刘备与成都称帝,继承汉室帝祚,史称“蜀汉”。

此时是公元221年四月,距关羽败亡过去一年半,距曹丕代汉五个月。

04.刘备称帝的讨论

刘备的称帝,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历史学家和三国爱好者们对这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一些人认为,刘备的称帝是恢复汉室理想的必然选择,是在动荡时局中的明智之举。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持有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刘备的称帝实际上是违背了他一直坚持的恢复汉室理想。

在益州众人劝说刘备称帝的时候,正主谦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诸葛亮劝说道:

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这是一种现实的考虑。刘备的事业既定位为复兴汉室,而曹丕已经篡汉,因此,非称帝不足以维系天下人对汉室的希望,非称帝不足以维系士大夫们对刘备的追随。

可同时也有费诗认为称帝时机尚不到,他上书道:

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可见当时益州政权内部对刘备称帝也是未达成意见统一。

图片源自电视剧《三国》

实际上,曹操病死、曹丕代汉,都是震动天下的大事,这应该是刘备伐曹的有利时机。

可是曹操病死,刘备未有一旅之师北向;曹丕代汉,刘备也没有一纸檄文声讨。且距离关羽败亡日久,如若愤然伐吴,曹魏必不会干涉,可刘备也没有出兵讨伐孙吴。

反而在此时,他示意臣下鼓噪,制造舆论,为称帝铺路。

可见此时的刘备在一系列的变化轰炸下,已经控制不住私欲,把自立称帝置于比讨贼和复仇更优先的位置。

或许是曹操身死给了刘备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吧。枭雄如曹操,事业未竟而身死道消。作为此时天下年纪最大的汉末诸侯,如果不在此时称帝,可能此生都没有机会了。

后世对刘备称帝的争议,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忠诚和理想的复杂看法。刘备的形象,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他既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又是一位有着政治野心的君主。他的称帝,既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蜀汉历史的转折点。

05.观柳漫谈

刘备称帝的法理依据,可以从王莽篡汉后更始帝的称帝典故中找到相似之处。更始帝刘盆子,是西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王莽篡汉后,被赤眉军拥立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更始帝的称帝,是在汉室衰微、王莽篡汉的背景下,为了迅速维护众心并恢复汉室的正统地位而采取的行动。

刘备的称帝,同样是在汉室衰微、曹丕篡汉的背景下,为了恢复汉室的正统地位而采取的行动。但或许还有更优的路线。

如果,曹操病死,刘备立即北伐。此时中原势力在曹操死后蠢蠢欲动,曹氏权利传承也并非无懈可击。或许会像袁绍诸子一样,一击而破呢?

如果,曹丕代汉,刘备立即北伐。天下士民或许会在汉室果然倾覆的震撼中倒向刘备的王师,北伐或许功成呢?

又或者,只是以出兵为幌子,在路上由将士黄袍加身,以士众望所归?

称帝本无问题,关键需要处理好称帝与讨贼谁更优先的问题。

可是历史不容假设。

神有神的选择,人有人的选择。至少,刘备选择是真诚的,他还是桃源结义的那个人。所以他称帝后选择伐吴复仇。

人的选择不都是正确的,又怎么样呢?大家都喜欢看三国,没听说谁喜欢读圣经!

所以,成败付流水,我自向山行。

(呜安完)点个关注,听我继续唠着急的直接看开头链接,全书易读且观点深刻,十分推荐喜欢三国的你
0 阅读:17

河边观柳

简介:读书,分享书,不跑偏的历史,不跑偏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