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授予典礼,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离书中的世界还有多远?

拉格朗日开拓者 2023-12-11 20:46:36

12月10日,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作为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奖项,诺贝尔奖现在已经学术界的个人最高荣誉。人类群星于斯德哥尔摩上空闪耀,每一位诺奖获得者都对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知识与真理对人类有多么关键。

作为自然科学中最核心部分的物理学,其对应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自然也是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奖项。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家授予了三位阿秒光脉冲技术研究者: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卢利尔,表彰他们在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要说“阿秒”是什么,或许大家都不清楚,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相机的”快门速度“。在快门速度中,一千分之一秒即一毫秒,这个快门速度已经能捕捉生活中绝大多数快速运动的物体了,满足我们拍照的大部分需求。但为了观测更快速、更细微的原子运动时,我们便需要更快的”快门速度“。

科学家曾经能达到的极限速度是飞秒,是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倍;而如今,三位诺奖获得者将这个尺度再推进了1000倍,达到”阿秒“的领域。这让人类叩开了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让人类开始有机会了解电子运动的机制,甚至可以尝试利用、控制它们,甚至在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有所建树。

每一份诺奖的授予,都代表人类攻克了一个科技难题,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一步,书中那美好的科幻生活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而回归现实,我们离书中描绘的世界还有多远呢?作家笔下又有哪些科幻畅想,会让我们实现人类历史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呢?

可控核聚变技术

可控核聚变技术,又可以称作“人造太阳”,是目前各国均在持续研究的能源技术,理论上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能量。一旦这项技术成熟,人类将从化石能时代跨越到核能时代,资源短缺的问题被解决,人类将实现能源自由。

可惜有一句话叫“可控核聚变离成功永远都是50年”,每当科学人员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就会发现前面还有更多的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聚变反应持续时间太短、中子辐射影响材料结构、聚变启动功率消耗过大......所以即便这一概念在1933年就已经提出,但目前人类依然没有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

曲率引擎技术

曲率引擎技术是众多宇宙科幻作品中必备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设想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66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将飞船包裹在曲速泡泡中,通过熨平身后的空间使得飞船被牵引向前,飞船的速度来自于空间的扩张与收缩,无法超过光速的限制。

曲率引擎的理论严格基于相对论创建,若是成功实现,必定是人类发展史的又一里程碑,届时实现人类短途星际航行将不再是幻想。不过如今曲率引擎技术仍然处于设想状态,究竟要如何实现,还需再看。

空间共振点与星门技术

如果说限制人类星际旅行的关键因素除了速度之外,还有时间。曲率引擎的设想虽然能让飞船速度大大加快,但依然在光速的限制下。人类想实现短时间的长途星际航行,要么突破光速,要么实现空间传送。

而《无尽的拉格朗日》这款游戏就对围绕“空间传送”构建了一套逻辑自洽的技术设想:在星球的引力平衡点上,存在一个连接另一片星系的“空间共振点”,利用“空间振荡器”改变测试区域的空间曲率参数,激发空间共振现象,挑选出最为稳定的空间共振点,即“拉格朗日空间共振点”。

为了让空间共振点持续稳定的被激发,保证两片空间的稳定联通,人们修建了一种持续激发与维持空间共振点的新型锚定装置——拉格朗日之门。拉格朗日之门能稳定撕裂空间通道,实现物质星域之间的运输,所以人们更喜欢将他称为“星门”,即通往其他星域之门。

星门的落成让人类正式跳出太阳系,奔向无垠的宇宙中。脚踏银河,仰望星空的梦想,是《无尽的拉格朗日》中每一位开拓者的日常生活。

巴拿马星门二期工程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还是拉格朗日中的空间共振点,作家笔下作品的每一个科幻畅想,都离不开现有科学提供的理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家笔下的科幻世界将不再是天方夜谭。终有一日,我们也能穿过拉格朗日之门,到达宇宙的另一端。

0 阅读:77

拉格朗日开拓者

简介:拉格朗日宇宙中的开拓者,共同探索星空,开拓新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