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瓦店遗址DNA检测揭示:先民与土家族畲族,究竟有多亲?

船长卡戎 2023-12-31 22:06:36

在古代,人们认为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而其他地方则被视为未开化的地方。但是,近代考古学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看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在南方的瘴疠之地发现了良渚、石家河等古老的遗址。这些遗址所展现的文化并非源自中原,而且可能表明长江流域也可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考古学家们经过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他们从挖掘到的证据推断: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如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单一的地方或文化发展而来,而是由多个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而成。这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满天星斗”。

这个新的观点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多元文化交织的壮丽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犹如一块瑰宝,吸引了多种文化的汇聚。这些文化包括灿烂的仰韶文化、雄浑的大汶口文化,还有深邃的龙山文化。每个文化都像一颗独特的明珠各自闪烁着光芒,使得中原地区愈发丰富和多元。

这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催生出了一种叫做广域王权的全新社会结构。这个强大的王权统治者,统领的地区涵盖了多个文化圈,其影响力在夏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广域王权的一个璀璨的代表。然而,这一切背后的具体细节,是如何相互融合的,目前还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之中。

根据2019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占研究院联合发表的《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古代居民DNA分析》一文。科技工作者们对龙山时期河南离州店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进行了古DNA提取,并获取了高质量全基因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古代瓦店人群与现代汉族遗传关系最为密切。同时龙山时期瓦店居民具有东亚南部遗传成分的流入。这一成分在现代汉族形成过程中呈现持续流入的状态。此外,这些古代人已经包含了东亚南部的遗传因素。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Y染色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分类被称为单倍型类群。其中,一个叫做F338602a2b1a2a1c的单倍型类群是O-F46下游的亚型。根据Y染色体的家系突变时间,这个单倍型类群产生的时间是301万年前。这个单倍型类群在现代汉族人群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大约占3%。与线粒体的遗传相比,Y染色体非重组区更严格地按照父系遗传,简单说也就是只来自父亲。这个单倍型类群也表明,瓦店人群是典型的东亚人群,并且与现代汉族人群有更紧密的关系。

他们获得5个古人的全基因组数据,其中成功划分了2个线粒体单倍型类群N9a2和D5a2a1,它们均为东亚常见类型,其中N9a2在日本频率最高4.6%,其次在中国2.8%,还在东南亚人群中有少量分布;而D5a2a1在东北亚人群中高频分布如亚库特、鄂温克等人群中高频分布,分别为29%和9%。分析结果显示禹州瓦店龙山晚期的古人,最接近现代的土家族和畲族。瓦店人与现代汉族人遗传上接近,但现代汉族人包含了更多东亚南部的遗传。瓦店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少外来人口。在龙山时代,居民具有来自东亚南部的遗传成分。并且在现代汉族形成过程中,这些南方成分持续加入到中原人中。他们得出了结论,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形成了现代汉族遗传的最初框架,中原人在民族形成中一直占主要地位,外来的基因并没有根本改变汉族遗传。

考古发现显示:到了晚期的王湾三期文化,与早期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表明,这个地区可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历史记载也表明,在尧舜时期,发生了一次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中游的人们开始向北迁移。他们可能被长江中游地区频繁发生的洪水所驱赶。而河南地区相对较少受到水患的影响,并且拥有肥沃的土地。这些迁移的人们可能被吸引到了河南地区。据此,专家们推断长江中游的人们在经历了一次大洪水后,开始向河南地区迁移。这种人口迁移可能导致了王湾三期文化早期和晚期文物的差异。这也为尧舜时期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在这份报告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南方基因的流入。而且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南方石家河文化中的文物非常相似,这表明南方石家河文化曾经向北传播,并且对中原地区产生了影响。这种文化和基因的双重证据表明,南方石家河文化北上中原已经成为事实。

这个发现对于二里头文化的来源也有着重要的启示。科学家们发现二里头文化的来源越来越清晰,这极大地丰富了多元一体学说,为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瓦店遗址的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4 阅读:1043
评论列表
  • 2024-01-21 20:06

    数据错误!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