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春第一会”,这些信号与港科大(广州)有关

中国工程报 2024-02-20 23:48:18

岭南春早,开年就“热辣滚烫”起来了。继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2月19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本次大会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这一主题,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二次创业”再出发,奋力谱写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在大会上发言,当中多次提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郭永航表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敞亮。科技创新实现新跃升,科研城市排名提升至全球第8位,港科大(广州)教授苏权科、暨南大学教授周常河2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全社会研发投入首超千亿,独角兽企业增量(12家)全国第一。湾区建设展现新气象,南沙方案加快实施,广州白云站、广汕汕高铁等一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成投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本科招生,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挂牌运营,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个。他强调,广州必须把握“创新”这个特点勇攀科技高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州创新资源丰富,集聚了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大、华工、港科大(广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新型研发机构、165万高校学生、374万技能人才,在全国名列前茅。

大会上,广州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表态发言,共话高质量发展。其中——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表示,广州支持港科大(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动科技成果在地转化,助力人才赋智、科技赋能。此外,广州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治理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个性的学习体验。推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教育合作,进一步丰富国际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强广州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还提到,要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推动产学研结合“由虚到实”。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加快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琶洲智数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开局之年。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五周年,身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是《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大学。设立一年多以来,这所年轻的大学在融合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布局已有亮眼表现。

如何落实广东省、广州市“开春第一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要求?

对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当前,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蕴育并创建,学校致力于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展融合学科,培养尖端科技创新人才,促进产教融合,为广东省新兴产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倪明选校长指出,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顺利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并实现良好开局。学校大力发展融合学科,致力改变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范式,提升人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校将加快在科技领域的原创性突破研究以及知识转移转化,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广州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表示,学校应做到“三个自觉”:时代自觉、区域自觉和人才培养自觉。

一是时代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要有充分的自我意识,要担负起高校应有的责任。

二是区域自觉。港科大(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广州南沙, 处于广州地区和香港地区的最佳结合点。“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的建设,将激励我校担负起知识转移责任,对接实体经济振兴,更加主动地做出前瞻性的部署,做出积极有为的贡献。

三是人才培养自觉。人才培养创新是一个长线工程,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课程教育到生活教育,从学生的自我成长到来自教师的主动加持,港科大(广州)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顶层设计。接下来,如何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是港科大(广州)是否能够成为一流大学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此次广东省、广州市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港科大(广州)得到高度关注。从近的角度说,港科大(广州)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往远的方向说,港科大(广州)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能够成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标杆。

图文:笃学路1号编辑部

0 阅读:22

中国工程报

简介:中国工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