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大器晚成的文学巨匠

李少闲茶馆 2024-02-20 14:48:05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犹如璀璨的群星,其中,有一家人尤为突出,他们一家三人就占据唐宋八大家近半壁江山,他们被后人称为“三苏”,他们就是父亲苏洵及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今天我们就先从父亲苏洵先开始说起。

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他们是初唐宰相苏味道的后人,苏洵的父亲苏序生性豁达,乐观天真,对读书并不热衷,只求略懂。这种态度也影响了苏洵,他在年轻时不喜读书,过着放羊、玩乐的生活。直到27岁,由于母亲的去世和长女的夭折,他开始担负起养家的重任,苏洵才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奋起直追。

尽管苏洵开始学习的时间较晚,但他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决心,在家中苦学两年后参加科举。然而,他并未通过乡试,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为了家族的声誉和儿子们的未来,他痛下决心,将过去的书稿付之一炬,重新研读《论语》和《孟子》。

这一努力的过程持续了20年,期间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他的影响下成长为苏家的新一代顶梁柱。公元1056年,苏洵再次进京应试,这次他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一同前往。考试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两个儿子同榜进士及第,苏轼还差点中了状元,轰动京城;忧的是自己依然榜上无名。

尽管科举失意,苏洵的文学才华却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被推荐给朝廷。在京期间,他的作品广为传颂。最终,苏洵在52岁时,在宰相韩琦的推荐下被任命为秘书省教书郎,正式步入仕途。后与欧阳修一同修撰宋朝礼典,就当礼典修撰完成正呈上给朝廷批复时,苏洵却因病去世了,享年58岁。

虽然苏洵一生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他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代表作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等。他的文学特点鲜明,善于以犀利的笔触批判时弊,同时也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他的文章立论精深,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苏询的一生中,《六国论》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通过对六国兴衰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清明与否、国家强盛与否。苏询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土的广袤和人口的众多,更在于政治清明、法制健全、人民安居乐业。这些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国论》等作品至今仍被视为文学经典,展示了苏洵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苏洵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取决于起步的早晚,而是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他的文学遗产将永远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

0 阅读:8

李少闲茶馆

简介:探索历史魅力,关注时事热点 闲聊人生百态,畅谈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