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中维多的人物形象,是在美化黑帮还是还原真相?

新瑶看国际 2023-05-01 15:23:05

文案|法拉

编辑|法拉历史

《教父》作为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在小说原著中,马里奥·普佐写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高尔多家族的故事,而电影则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巧妙表现和剪辑,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有力。

电影中的每个场景都精心设计,每个角色都深具特色,每个台词都经过反复琢磨,这使得电影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来说,《教父》就像一座永远不会枯竭的宝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发现其中的新意和新趣,这部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这也是它成为经典作品的原因之一。

我将尝试从文学原著到电影改编这一角度,去探究这部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使人们更加亲近并深入理解。

《教父》是一部1972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纽约,主要围绕着一个意大利裔黑帮家族“科里昂家族”展开。家族首领唐·维托·科里昂是一位传奇性的黑帮老大,他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希望将家族从黑暗的犯罪世界中引导出来,使其合法化,但他的愿望却面临着许多内外部的困难和敌人。

而电影《教父》改编自小说原著,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原著中的人物被认为是约翰•福尔斯所谓的扁平人物,缺乏性格的深度。

但科波拉的电影改变了这一现象,将小说中的情节呈现在大银幕上,去除了商业味道,强调了人文关怀,成为经典影片之一。

这种改变得益于科波拉的才华和从文本到影像的二度创作,电影获得的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也是对这种成功改编的肯定。

维多•科里昂是小说和电影第一部中的主角,整个故事情节都围绕着他展开,在小说原著中,马里奥•普佐将维多•科里昂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古典主义情结的草莽英雄。他时而温柔可靠,时而冷酷无情,这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很难对维多的性格进行明确描述。

由于原著的通俗文学属性,这个角色在人情味方面显得较为淡薄,导致性格上的广度不足。

例如,在小说原著中有一段情节,描述维多得知克莱门扎被警察抓走后,他把五支擦油的枪放在卧室壁橱里,密切留意有无动静。

然而,他并未向任何人透露这件事,包括他吓坏的妻子,他不敢随意说话,深怕害了自己,这种情节表现了维多的谨慎和机智。

这段情节在原著中的描述较为简洁,缺乏对维多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深入挖掘,然而,在电影中,维多的性格更加丰满和立体,他不仅是一位有着强大权力和地位的地下国王,还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

电影中通过马龙•白兰度精湛的表演,将维多塑造成了一个深思熟虑、富有情感的角色。他对家庭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保护,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权力与道德的斗争,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电影《教父》中的维多•科里昂并不仅仅是一个冷酷的黑帮老大,他还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有着自己的情感和矛盾,他在面对家族和事业之间时常陷入困境,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这种对维多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使得电影中的维多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远离了原著中扁平化的人物形象,这也是电影改编作品的一大优势,能够通过视觉和音乐等多种方式,将原著中的角色形象进行深入挖掘,使其更加生动和丰富。

在电影《教父》第二部的50分17秒处,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维多•科里昂藏匿枪支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维多的妻子询问他工作是否顺心,而他的回答却是摇着头说:“别提它了”。这简单的台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愿意承担责任,却不愿意在家人面前提及生活艰难的丈夫形象。

接着,克莱门扎急切地敲开了维多家的窗户,并把一包手枪扔给了他。维多并没有急着打开布包,而是透过卫生间敞开着的门,看到了妻子关切担忧的神色。

于是,他缓缓地关上了卫生间的门,把自己和天大的麻烦留在里面,把妻子和家庭的温暖留在外面。通过对比这两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的维多更加机智和谨慎,对妻子和家庭的关爱也更加明显。

这一场景中呈现了维多作为黑帮头目的复杂性。他需要面对危险和困境,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他的回答“别提它了”,暗示了他不愿意让妻子担心和牵挂,表现出他作为丈夫的担当和责任感。

而在他看到妻子的关切神色时,他选择关上卫生间的门,将自己与枪支隔绝,表现出对家人的关爱和保护欲。这种对比使得电影中的维多形象更加复杂和丰富,突显了他作为黑帮头目和家庭人的角色转变和冲突。

然而,这一场景中也呈现了电影对黑帮生活的美化,尽管维多需要面对危险和困境,但他的行为却被渲染成一种机智和英雄气质。

他不惧怕麻烦,接受了克莱门扎扔来的枪支,并在卫生间里处理,这种情节在电影中被呈现为一种刺激和有趣的生活方式,给人一种对黑帮生活的浪漫化和理想化的印象。

这可能让观众对黑帮活动产生一些误解,认为这种犯罪行为是一种令人向往和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从而对黑帮文化产生美化的误解。

另外,这一场景中也可以看到,对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和陈旧的性别观念。维多的妻子在这一场景中,只是作为一个关心丈夫的妻子出现。

她的角色主要是围绕着维多展开,缺乏独立的性格和行动,她只是在询问丈夫的工作情况,并表现出对丈夫的担忧,强调了传统的家庭角色,这种对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和传统性别观念的呈现,也是电影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而在科波拉在电影《教父》第二部的50分45秒处,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先入为主的心理特征,通过展现成年后的维多的场景,来展示他与生俱来的狠决和胆大的性格特征。

在这一场景中,维多的好友阿班丹杜邀请他去小剧场看演出,并计划带心仪的女演员一同吃夜宵,但法努其的意外出现却破坏了这场意大利年轻移民间的浪漫约会。

表面上看,法努其在剧场的出现是为了展现这个所谓的黑帮人物,对当地百姓的震慑力,实际上这出戏的真正主角是在一边冷眼旁观的维多。

当维多和好友目睹了法努其的“暴行”之后,两人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状态。阿班丹杜虽然心系被威胁的女孩,但懦弱的他选择落荒而逃;

而维多则是“饶有兴趣”的观望着,这一场景通过对维多的表现,展现了他的冷静和果断,显示了他与生俱来的狠决和胆大的性格特征,从而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场景,科波拉高明地利用了观众的先入为主的心理特征,即观众对黑帮人物的刻板印象,通过对维多在这种情境下的表现,让观众对他形成了积极的评价,从而加深了观众对维多这一角色的印象和对电影情节的关注,这种设计巧妙地引导了观众的情感和认知,使他们更加投入和参与电影的观看体验。

同时,在这一场景中,维多与阿班丹杜之间的对比,也凸显了维多作为主角的性格特点。维多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冷静和勇敢,与阿班丹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维多作为故事中的关键角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还通过对法努其的暴行和维多的观望,暗示了维多可能在未来的情节中与法努其产生冲突,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决心,为电影后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在电影《教父》中,导演科波拉通过细致的塑造和刻画,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具有性格维度和真实感的“教父”形象,他不再是单纯的黑帮大佬,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内心冲突的人物形象。

相对于小说原文本,电影中的维多更有人情味,更热爱他的家人。在影片中,他的所作所为都有充分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无论是他的善良还是他的恶劣行为,都展现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和情节的重要性并不矛盾,他们互相依存,才能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出,电影《教父》中的维多•科里昂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这是因为导演科波拉在创作中为人物的行为,赋予了合理而充分的理由。

他在将小说原有情节电影化展现的同时,通过充满想象力的二度创作,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维度,呈现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更为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

在电影中,维多•科里昂的行为都有合理的心理动机和原因,这让他的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他并非简单的黑帮人物,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内心冲突的人物形象。

导演科波拉通过细腻的表现和塑造,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维多•科里昂的性格和人性,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充分的立体化,凸显了他所应当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物本身的悲剧性。

这并不是对黑帮人物的美化,而是对人物性格真实性的还原,让维多•科里昂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如现实中的人物一样。

而且,这个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简单地美化或夸大,而是通过深入的刻画和细致的表现,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可信、丰富多维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加引人入胜和感人。

这种对人物性格真相的还原和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处理,使电影在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上,都有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0 阅读:91

新瑶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