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翰墨丨济宁书法名家写李白诗词之隶书

济宁影响力 2024-05-06 11:03:37

李白的诗歌闻名遐迩

书法也别具特色

太白楼院内的“壮观”碑刻遒劲潇洒

如今已成为太白楼的灵魂

无声地展呈着诗仙当年的笔锋

李白在济宁生活了二十三年

走遍了济宁大地

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不朽的诗篇

在他的诗中

既有对济宁厚重历史的感叹

也有对亲情、友情的真情流露

既有抒发对大自然的挚爱情怀

也有对济宁风土人情的详细描绘

李白虽已逝去一千多个春秋

但是在济宁的每一寸土地上

诗仙诗魂,生生不息

我们邀请济宁书法名家

以真、草、隶、篆书法形式

同写李白诗篇

领略书法魅力 追忆太白诗风

个人简介

杜庆龙,山东金乡人,济宁市政协委员,自幼随祖父学习书法,200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201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国家艺术基金“书法评论班”、“齐鲁汉碑隶书人才培养班”成员、全国八零年代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社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副秘书长、首批济宁市签约制文学艺术家、济宁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供职于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其书法作品曾获《全国首届临帖展》优秀奖(中书协主办最高奖)、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文艺奖三等奖、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乔羽文艺奖等,并多次入展全国及省级展览。

隶书发展简史

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代。隶书的历史遗存主要有两大类:简帛书(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绸);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战国时期的一些帛书和简牍已可窥见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迹象(如《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青川木犊》等等),并在字形和笔画上呈现早期隶书的特征。秦代《云梦睡虎地简》突破篆书圆转均衡的形态,结体趋于方正,笔画多作方折,波浪笔势明显,可视为隶书的雏形。汉代隶书可分为西汉简帛和东汉碑刻两类。东汉时期,是隶书高度成熟的阶段,尤以济宁的“庙堂三杰”为代表,达到了隶书艺术的颠峰。除碑刻外的摩崖石刻依山书写和凿刻而成,大气磅薄,恣意天然,是东汉隶书的另一个典型。东汉末至明代,隶书显露颓势,以蔡邕所书《熹平石经》而论,虽有以隶书正体规范文字的作用,但笔画刻板,形态僵化,成为隶书的“馆阁体”。清代因碑学蔚成风气,汉代碑刻得到空前推崇,书家直取汉隶法度,促进了隶书的中兴。这一时期有邓石如、伊秉绶、西泠诸家、赵之谦等人,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写出了极具个性的隶书,使隶书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园地中形态独具的奇葩。总之,隶书的演变概括来讲,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复兴于清。

成熟时期隶书的分类

1、方整朴拙,代表作《张迁碑》《鲜于璜碑》等,笔画方整,刀味森森,字形或横或方。

2、中庸典雅,代表作《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具有典雅之气,规矩森严。

3、端庄秀逸,《曹全碑》《韩仁碑》等,严谨而飘逸,左右开张。

4、恣肆奇逸,《石门颂》《杨淮表记》等,有山林之趣,随形布势,错落有致。

隶书的基本特征

——以济宁东汉名品《乙瑛碑》为例

01

用笔特征

(1)藏起顺出,左右回环;

(2)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3)重起轻收,提按适度;

(4)敢于铺毫,沉着果断。

临摹《乙瑛碑》

02

点画特征

(1)蚕头雁尾,尾少双飞;

(2)一波三折,姿态优美;

(3)笔断意连,左右呼应;

(4)转折多变,方圆并用。

03

结体特征

(1)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结体呼应避让有序;

(2)半包围、全包围结体空间分配合理;

(3)中宫紧收,四周延伸;

隶书的常见章法

1、中规中矩、有行有列。

李白《东鲁泛舟其一》

2、恣肆飘逸,有行无列。

李白《东鲁泛舟其二》

3、散点随性,无行无列。

王鉴《咏运河诗二首》

学习隶书的重难点

1、从篆而来,方圆并用,化繁就简;

2、适宜书写,入门容易,融会稍难;

3、应避时风,勤追汉韵,书从隶出。

杜庆龙作品赏析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临摹《礼器碑》

李白《题元丹丘山居》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老桧 断碑》对联

《钟声 塔影》自作联

来源:济宁文旅

0 阅读:5

济宁影响力

简介:关注社会热点,追踪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