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拒绝内耗,常读书,不要太多目的性

岩石和沙滩 2024-04-22 10:08:31

“读书某种程度是一种精神愉悦,没什么好坏之分。不同的书籍,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体验。”

闲暇下来,你会去看什么书。更多的时候,你今天看的书和十年之前看的书,还是那本书,体会的厚重感又不一样。

01

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

这个问题我彼时思考了很久,一直也没有个答案。有次和朋友闲聊,他说,让你能读下去的书就是好书,并不是书本身。

我一下子仿佛开悟了。

漫步各式书店,不管是闹市街角的,还是去县城无意探寻的,是路过机场的短暂驻足,还是市集摆摊的流连,自己买来的间或友人赠送的,这么些年过来,陆陆续续攒(cuán)了好多书,当然也读了好多书。

我也记不清是为啥喜欢上那本书的,只是翻开第一页,就那么读了下去。

很多书有很大的代入感,让我维持一段时间的精神亢奋。很少去思考这本书是否有用,也只有别人问起我这个问题,我才凭空多了一闪而过的焦虑。其实原本我压根没有考虑过,为啥要读这本而不是那本,它让我能读下去,这个理由就够了。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焦躁不安,快餐式的文化,人们做任何事情或许都带着丝丝功利性。具体到读书这么原本简单的事情,也被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其实事后想想,也不过尔尔。

有人喜欢读成功学的书,有人又喜欢都市文学,还有人说历史书营养价值高,不同意的人说要多读名人传记。说实话,太累。

不同的书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用非得有价值。况且,每个人看同一本书,能看到的落脚点也不同,所以不是书是否有用,而是看书的这个人对于书里的内容,到底是怎么看待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绝对的对错,反而去深究有用没用的人,往往读不进去书。

读书,重在读。

现实中,很多人翻开第一页,很久还是停留在那一页,总是不是被这事儿打断了,就是被那事儿转移了,那书的第二页,比独木桥还难以逾越,这是不是当代很多人读书的写照。

封面上的灰尘,比内心的灰尘,干净的多。

往往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是难得静下心,坐下来读完书自己获得了什么,这远比读书更有价值。

02

共鸣很难

“如果有一本书,你反复读却读不懂,证明你的阅历还不够,或者你的积累不够多”

很多人,对于读书最大的倾注,是可以产生愉悦,或者说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酣畅淋漓的感受特别的舒爽。

实话说,能有这种感觉固然很好,但是往往大多数人,欲求不得。

其实和每个人的阅历和积累有关。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为啥我们国家的作者,很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有很多的比如种族歧视,翻译水平,意识形态等凡此种种的原因,但是更多的由于文化差异。

不是说我们没有文学巨匠和书之大家,而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过于博大精深,加上很多书籍有很深的时代背景,国外的很多人,不是很知晓这些,所以无法和作者的表达进行跨国界心灵的沟通。因而很难得到外人的认可,只有真正的了解了我们的文化的人,才能有那种共鸣,但是这种人少之又少。

我们自己有时也一样。

很多人,喜欢读名著,但是好不容易千挑万选买来的外国名著,读不了几页就进行不下去了,更何谈共鸣。那往往就是书里的内容,我们实在无法深入进去,包括他们的习俗,时代的背景,文化的脉络,甚至生活的禁忌,很多很多,有时几乎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晦涩难懂。

这种不用过于苛责,也不用有什么羞耻之心,读不下去,就暂且放一放。

不仅是外国的,甚至很多古代的或者近代时期的书,也是如此。

遑论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很多时期当权者还有很多的桎梏,作者为了表达某些观点,只能采取隐晦的语境来措辞,最常用的是用某个东西指代某件事物,原本这俩没有任何的关联,如果后人不了解当时社会的这种写作掣肘,是很难理解真实的意思的。

随着我们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某些方面的学识日积月累,回头再去读,会轻松许多。不是每个人生来就知道所有东西的,也不是所有东西我们在某个年纪就能知道,水到渠成才是最好的。

03

书荒

经常读书的人,总是遇到书荒,尤其是网上,求人推荐书籍的比比皆是。

其实有几十本书足矣。

如果要更多,不妨学习为了做一道菜,去研究一下佐料,也许炒的菜更好吃。

这是读很多书和读书厉害的人的根本差异。

书不用特别多,要学会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是自己获得了什么!上学时包括现在,特别讨厌做阅读理解,觉得出题的人有问题,这哪里有标准答案。等工作了多年以后,我对这事反而释然了,无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路径。

因为读了这本书,如果他特别好,容易给我们以启迪,也许每个人获得感受千差万别,但是总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获得了新知,这个过程学会了思考,这个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说十年前,上网会让我们获得新知识,那是因为原本我们的知识面太窄,很多新鲜的东西先一股脑的吞进去,慢慢消化,我们确实受益匪浅,但如今出了个算法的东西,一切都变了。

如今的我们就像小时候,喜欢吃糖的小孩,什么甜,算法就给我们什么,慢慢的,我们就陷入了信息的茧房,往往而不自知。如若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洗脑或者欺骗是大概率事件,这比鸦片危害还大。

记得有个友人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读书,从今往后,你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要么被网络洗脑,要么被你身边各色的七大姑八大姨洗脑。

目前来看,读书是唯一能持续带给我们新知的来源。

记得苏格拉底曾说: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经验,轻易汲取并改善自己。

很多书是经典,是被很多人筛选过留下的营养,我们去读他,总会沾点养料,给我们一点滋补。

很多书是作者多年的经历中的所思所感,里面蕴含着作者人生的智慧和感悟。我们通过这些文字,揭开深埋里面的经历,情感和所见所闻,哪怕仅仅窥视背后的点滴,也能激发很大的自身潜能,或者获知一个哲理,或者欣赏世间万物的美,或者了解异域的风情等等。

这一切的获得,我们仅仅读了一本书,而作者可能为此经受了太多。

也许是无数坎坷,甚至跋山涉水,又或者被欺骗,被背叛,被针对,他的委屈,他的不甘,甚至生离死别,全部倾泻在字里行间。

我们和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看繁华落尽,也一起横眉冷对。他得以释放,而我们得以启迪。仅仅因为我们读了他得书,仿佛陪他于人生里,走过几十年。

这可以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

很多书本身就是作者的读书感悟,他用他自己的知识为我们剖析,用他的阅历为我们诠释,用他的阅读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只是为把苦涩乏味的知识,抽丝剥茧,像个导游一样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而我们自己很难凭借自身能悟到,能透过简单几个句子,获知到背后的曲径通幽处,到达潺潺小溪,品得那份甘甜。

翻来一本书,泡上一壶茶,也是一种活法,有时,幸福就这么黏上了你。

本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收藏和分享。

我的全网笔名:岩石和沙滩

如有更多看法,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聊聊

0 阅读:8

岩石和沙滩

简介:通过故事记录那些逝去和即将逝去的风俗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