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1年,重温1952年国产电影的感慨万千,冯喆,陈戈,郭振清,谁是最佳男主角?

涛哥有理想 2023-02-11 21:58:16

1952年,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电影产量最少的一年。

各大电影厂拍摄制作的故事影片,加起来,也只有9部。

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孙瑜执导、赵丹主演的影片《武训传》等,于1951年遭到了批判,于是电影界进入全面整风。

另外电影厂的公私合营也在这一年进行,所以占去了创作者们的大部分时间。

但这一年仍然有好几部优秀影片破土而出。

而且正是在这一年,我国就已经开启了“大片时代”。

一部气势恢宏的《南征北战》,直到现在,仍被众多影迷奉为经典,被称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

除了《南征北战》之外,这一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前身)拍摄了《六号门》、《人民的战士》和《葡萄熟了的时候》三部影片,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龙须沟》和《一贯害人道》两部影片,而私营的大光明影业、长江昆仑联合影业和文华影片公司,也分别推出了《方珍珠》、《纺花曲》和《美国之窗》三部影片。

其中《六号门》、《龙须沟》、《葡萄熟了的时候》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今,71年的时间过去了。如果我们要对1952年的国产电影进行评选,谁是最佳影片?哪位演员又能获得最佳男主角或最佳女主角呢?

今天,我们不妨通过个有趣的话题,来对1952年的国产故事影片,做一个重温和回顾吧。

一、最佳影片无疑该是《南征北战》

电影《南征北战》根据话剧《战线》改编,全面展现了解放战争初期,在华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畏艰苦、英勇斗争,最终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恢弘场景。

这部影片在筹备阶段,就被确定为一部“大片”。

光摄制组的人员,就有近5000人,前后拍摄了近一年的时间,精心打磨。

主创人员不仅调动了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参与剧本创作,而且导演也启用了东影厂的成荫和上影厂的汤晓丹联合执导。

选择成荫是因为他曾参加过一些重要战役,对战争生活比较熟悉的了解。

而选择汤晓丹则是他在艺术方面有严谨的追求,并且善于刻画战争环境之中的抒情部分。

强强联手,必出精品。

演员方面,更是群星荟萃。

陈戈、汤化达 、冯喆、张瑞芳、铁牛、仲星火、布里加等演员,均在影片中呈现了炉火纯青的演技,为影片锦上添花。

而项堃、白穆、阳华、穆宏等演员所塑造的反派形象,同样令人记忆犹新。

孙道临所扮演的指挥员,虽然只在影片中出现了几分钟,惊鸿一瞥,但他那深厚的台词功底,和沉稳娴熟的演技,也令影迷津津乐道。

而群众演员,则由部队战士和当地老百姓组成,大家都情绪饱满,积极配合,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支前场景,都呈现出了真实的氛围。

这部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所拍摄的第一部视角宏大的军事片,它场面恢弘、叙事清晰,艺术风格质朴而明快。片中虽出场人物众多,但却个个形象鲜明。尤其是在展现战争场面的气势、几大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

片中的许多经典台词,都成为了几代观众耳熟能详的集体回忆。

如“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我们的两条腿一定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又喝到家乡水了”、“军座,这不是我们⽆能,⽽是共军太狡猾了”、“张军⻓,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把吧”、“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等,都是那么令人津津乐道。

所以,将它评为1952年的最佳影片,应该是大家统一的认识吧?

二、《六号门》和《龙须沟》各有千秋

我觉得1952年上映的《六号门》和《龙须沟》这两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两部电影都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

《六号门》改编自天津码头搬运工人集体创作的一出话剧,而且搬上银幕之后,也是由工人演工人,情感真挚,表演投入,所以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导演吕班对工人生活非常熟悉。

他本人在做导演之前,就曾当过工人。而接到《六号门》的拍摄任务之后,他又花了半年时间,深入到天津码头的搬运行业,和工人兄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切体会到了搬运工人的艰辛和不易。为电影中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依据。

最终,吕班凭借“刚韧粗壮、大刀阔斧”的艺术风格,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新中国银幕上早期的“硬汉影片”。

他对演员的选择,尤为精准。首要的条件就是扮演搬运工的男演员必须体格健壮,外形朴实,气质阳刚。由此郭振清、刘永才、张莹等,就进入到他的选择范围。

郭振清和刘永才,都是工人出身,刘永才还原本就是码头搬运工人,而选择张莹也是因为他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劳动者的气质。

在反派演员的选择上,他选择谢添扮演把头马金龙,选择老评书艺人陈士和扮演马八辈,他们身上所独具的江湖气,为角色增色不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央电影局局长的袁牧之,亲自为影片担任了剪辑,使得影片的衔接更为流畅,节奏也更为明快,视觉冲击力,特别强。

还有影片的音乐也极富感染力,为营造氛围和表现码头工人的不同情绪,起到了积极的烘托作用。

如果影片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我觉得就是故事线比较单一,因此显得人物较为“脸谱化”。

在这方面,《龙须沟》这部电影就更加出色。

《龙须沟》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解放前龙须沟一带劳苦大众的生活表现得无比真实生动,另外在人物群像的塑造方面,也个个栩栩如生。

龙须沟在解放前,曾是北京最脏最臭的地方。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整修龙须沟,才终于使得两岸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影片通过新旧对比的方式,表现了龙须沟一带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在解放前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片的演员主要由北京人艺的于是之、叶子、郑榕、黎频等,和北影厂的于蓝、李唐、黄素影、封顺等组成,此外还有张伐、牛犇等也加入其中,同样堪称群星荟萃。

关键是他们都拥有精湛的演技,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所塑造的人物,全都那么鲜活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程疯子的扮演者,最初定下的人选是北影厂的谢添,而不是于是之。为此谢添还搜集了众多素材,甚至程疯子身上所穿的那件旧大褂,也是谢添从西四牌楼一位老大爷那里淘来的。后来谢添因为接到了另外的表演任务,所以程疯子由于是之扮演。为此谢添还将那件旧大褂,送给了于是之。

我觉得《龙须沟》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无论是置景还是镜头的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演员的表演也是那么引人入胜。

如果非要提缺点的话,那就是结尾太仓促了,对于解放后人民新生活的展示,显然不如前半部分那么细腻而从容。

不过时隔71年后,这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仍能达到7.8分,就足以说明如今的年轻观众,同样对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除了《六号门》和《龙须沟》之外,另外的几部影片如《葡萄熟了的时候》、《一贯害人道》、《方珍珠》、《纺花曲》和《美国之窗》等,也都各有出彩之处。

如《葡萄熟了的时候》将镜头对准了50年代初过上幸福新生活的农民,营造出了一派祥和的劳动生产氛围。

《一贯害人道》则很有现实意义。影片开始的那一组展现老北京景色的横移镜头别具特色。而演员们的表演也全都自然真实。

《方珍珠》则是被大家严重忽视的一部好影片。讲述的是民间艺人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生活变化。同样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话剧所改编。搬上银幕后,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醇熟,镜头的展示也独具张力。在演员表演方面,也都细腻而真实。片中出现了年轻时候的侯宝林和郭启儒,应该会让更多相声迷眼前一亮。

《纺花曲》由沈浮、上官云珠主演。在该片中,上官云珠一改之前风情万种的戏路,饰演了一位纱厂女工蔡阿珠的形象,演技精湛。

《美国之窗》是由黄佐临、石挥、叶明执导、根据狄豪里赤纳原著改编的一部电影。表现了一个美国工人,在生活无望的情况下,准备自杀的故事。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中国演员扮演美国人。不得不赞叹当时的化妆术非常了得,石挥那大鼻子和深眼窝的造型,着实取得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而石挥的表演,也特别精妙,令人赞叹。

只是,如今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还有谁会记得像《方珍珠》、《纺花曲》和《美国之窗》这样的影片呢?

三、陈戈、郭振清、于是之等演技大比拼,谁是最佳?

1952年的国产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演员的表演,却个个过关,没有一个拖后腿的。

其中男演员中,表现最出色的,我觉得是陈戈、冯喆、郭振清和于是之这四个人。

其中陈戈在《南征北战》中成功地塑造了我军高级干部的形象。

虽然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然而他所表现出的威武气势,沉稳气度和大将之风,却全都那么栩栩如生。

台词也说得铿锵有力,那带有明显四川方音的川普,反而成为了一大特色,独具辨识度,令观众久久难忘。

其中“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被敌人打烂”等台词,也都成为了大家口口相传的经典话语。

用“神形兼备”四个字来形容陈戈所扮演的师长,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吧?

在《南征北战》中,同样演的好的,还有冯喆。

在这之前,冯喆在电影总是出演“翩翩公子”之类的角色。而且电影快开拍的时候,他才刚从香港回到上海,气质十分“洋气”。

然而为了演好高营长这个角色,他主动下部队体验生活,和战士们一起行军操练,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在短时间内缩短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而且为了体现出高营长的钢铁意志,他在大冷天还坚持练冬泳,最终军装一穿,一个英俊儒雅的营长形象,赫然眼前。

他的表演也是那么朴实无华,笃定的眼神,和温和的话语,令人由衷感到亲近。

如果说在1952年的国产电影中,冯喆是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的“银幕男神”的话,那么郭振清无疑就是“银幕硬汉”的代表。

首先他的外形就很引人注目,面庞方正,目光如炬,身材强壮,铁骨铮铮。

其次他本身就是工人出身,所以身上自带劳动者百折不挠的气质。

还有他的嗓音,浑厚、低沉,也为塑造《六号门》中胡二这个码头工人的形象,增添了雄浑的色彩。

郭振清在此之前已经有过舞台话剧表演的经历,所以对于角色的内在节奏和外在表现,都显得游刃有余,尤其是将胡二身上的阳刚彪悍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郭振清更多的是凭借本色表演而获得观众喜爱的话,那么于是之无疑就是典型的性格演员了。

他演技一流,在《龙须沟》中所扮演的程疯子,无论是形体还是说话的语气,都进行了特别的设计,使其成为更具有旧社会老艺人的行为特征。

他原本是一位气场强大的演员,然而在《龙须沟》中却能低微到尘埃里,将胆小、怯弱的程疯子塑造得那么呼之欲出。

所以1952年,若评最佳男演员,大家会将选票投给谁?

女演员的表现也同样精彩纷呈。

张瑞芳和于蓝可以说是最佳女演员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张瑞芳在《南征北战》中呈现出了一位成熟女演员的强大可塑性。

在此之前,她在电影也多演纯真美丽的女性角色。但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银幕要求,她大胆突破自己,寻找出了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

当洗尽铅华、穿上民兵队长赵玉敏的服装,她俨然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农村干部。但导演成荫认为她的眼神太收敛,走路也太拘谨,于是她就每天观察老区农村妇女看人时的眼神,和走路时的姿势。

经过刻苦练习,最终呈现到银幕上的赵玉敏,眼神直率坚定,走路脚下生风,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她都像是刚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农妇一样。

所以,后来,包括黄宗英、上官云珠等演员都说,张瑞芳为所有女演员,提供了一个改变戏路的范本。这话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咱们再看于蓝在《龙须沟》中的表演。虽然她的个人气质,其实与程娘子相差较大,然而她也通过不断的观察和练习,来彻底地改变自己。

她先是将自己家邻居住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嫂作为体验对象,然后苦练韵味十足的北京话,还将自己平常说话细声细气的习惯,改为宽门大嗓。最终呈现到银幕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手脚麻利、性格泼辣的程娘子形象。

而现在,还有多少女演员,能够像张瑞芳和于蓝等前辈这样,愿意为了角色,而改变自己所谓的“人设”呢?

咱们再来说说在1952年,有哪些配角演员有精彩演绎?

在《南征北战》中扮演赵大娘的布加里、扮演小战士李进的铁牛、扮演敌张军长的项堃、扮演敌参谋长的白穆,在《六号门》中扮演马金龙的谢添、扮演李俊华的张莹,在《龙须沟》中扮演丁四嫂的叶子、扮演赵老头的郑榕等,他们都凭借各自出色的表演,将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性格分明,令人难忘。

所以,如果要评选最佳男女配角,大家又会写上谁的名字?

如今,我们再重温1952年的国产老电影,不知能唤起各位怎样的回忆?

往昔熟悉的画面重现眼前,是否令大家感慨万千?当年这些电影曾给我们带来过鼓舞和感动,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历历在目。只是啊,如今再看这些老电影,它们的主创者,却大多都已经离世了,怎不令人唏嘘不已呢?

也不知咱们今天所说到的这9部电影,大家都看过没有?看过之后,最大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讨论吧。

我是雅清,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文/DJ雅清编辑部:阿杰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 阅读:7

涛哥有理想

简介: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