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桑塔纳:中国汽车工业高瞻远瞩的一次选择

后视镜里的未来 2024-01-08 18:03:45

面对汽车行业已经开启的“新四化”变局,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正在构建前瞻性的合作方式,上汽大众的再一次脱变已经扑面而来。中德双方立足长远、不计眼前得失的默契,已经成为上汽大众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现实使然,也是久远的历练。上汽大众首款车型选定桑塔纳,就是传奇的基石。

1981年,国企改革的讨论终于变成了“笼子里的变革”,总体思路是企业的变革必须在稳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具体实施则需“摸着石头过河”。就在各方探寻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时,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代表又一次到访中国,继续商谈与上汽集团(当时为上海汽车厂)的合作。

| 1981年8月21日,合资改造上海轿车项目建议书批复

这时,为日后成立的上汽大众选择首款车型,成为中德双方需要着重考虑的事项。按照从北京传来的指示,上汽大众需要从大众汽车集团的车型里,挑选一款以目标客户为核心的车型。它既能作为公务车使用,又能作为商务用车使用,还能作为旅游出租车使用,“这样才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在国家汽车总局组织的研讨会上,有使用过奥迪80轿车的用户认为,这款车的性能和质量很不错,只是车厢内部尺寸不够大。用户建议上汽大众的新车,在车辆的性能和质量上不低于奥迪80,最好尺寸上要大过这款车型。类似的建议,成为上海方面选择车型的重要参考。

到访的大众代表团建议中方可以生产奥迪80,或者可以生产即将推出的新车桑坦纳。中方负责谈判的代表在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后,认为奥迪80是1978年上市的车型,当时已经生产了几年了,且与中国用户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选择大众即将投产的新车,不仅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更是有利于今后的发展。立足高远的战略基因,就这样在上汽大众默默地培育着。

知道中方更愿意生产即将上市的新车后,德方代表团的代表当即表示,如果上海方面愿意生产,他们会先把资料给过来。待新车正式上市后,中方可以到德国去看样车。就这样,桑塔纳开始成为上汽大众优先考虑的车型。

其实,选择桑塔纳,中方谈判小组还有一个更长远的计划。由于这款车是新车,它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例如,这款车配备了大众当时最好的发动机,以90公里的速度在高速上行驶时,百公里油耗只有6.1升;新进的车身结构,充分考虑了被撞击后的能量吸收和缓冲措施。这些都是中国汽车所缺乏的。可以说,这款车对于培养上汽大众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水平,都是一次难得的锤炼,也更贴合中国汽车合资发展的初衷。

大众汽车代表团回国后,很快就把桑塔纳的资料传到了中国。中方谈判小组的成人员经过一番研究后认为,这款车的设计朴素大方,完全可以满足多元用户的需求,在动力、燃油经济性、乘坐舒适性方面的表现,比评测过的其他品牌都要好。随后,他们把桑坦纳选为上汽大众首款车型的计划汇报给了上级部门。

很快,主管部门正式批准了他们的意见,桑塔纳正式成为上汽大众的第一款车。

|1982年,中德双方签订合作的《基础协议》

为了了解用户对新车型的意见,并了解市场的真实状况,同时为了培训工人,尽快掌握大众的技术,桑坦纳项目小组又一次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

1982年6月,中方与大众签订了《试生产协议》,先在上海汽车厂组装100辆桑塔纳轿车,给有代表性的用户试用,听取他们的意见。为紧密配合中方的决策,大众汽车从德国派出专家团队用试装车在中国各地不同的道路上测试,了解新车在中国道路上的适应情况。上汽大众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种子,彼时就已经播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评测后,中国的用户提出了自己的调整建议。例如,后排空间需要更大、离地间隙需要提高等。这些中国用户的要求,都被大众的工程师一一采纳,并反映在了即将推出的新车上。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桑塔纳才最终推向市场。类似的做法,后来成为跨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作业准则。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1984年10月,上汽大众正式成立,属于桑塔纳的时代正式开启。伴随着的销量持续攀升,“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语,家喻户晓。在上汽大众日渐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的同时,中国汽车的合资之路越发宽广。

时移事易。在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当下,桑塔纳在燃油车时代书写的佳话,仍被实时提起,更让各方对上汽大众的转型充满了期待。

0 阅读:0

后视镜里的未来

简介:汽车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