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去世前,4大老帅仍在,却为何“托孤”一上将:要挂帅啊

陶陶读历史 2024-05-18 00:23:03

说到二野战将,就不能不提素有“小钢炮”之称的著名上将——陈锡联。作为一代战将,陈锡联不论是军功还是政治功绩,都有过人之处。他不但三次进入政治局,还主持过军委日常工作。甚至主席临终之前,还得到伟人的“托孤”。

对此,陈锡联曾回忆道:

“中央开会的时候,我见到主席,主席当时眼睛不好,视力比较差,我就对主席说,我是陈锡联。主席拉着我的手说,你要挂帅啊。会议结束时,主席又拉着我的手说,你要挂帅啊。后来政事局开会,一致同意主席的提议。”

毛主席去世之时,许多元帅、大将其实依然在世。当时健在的元帅,就有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和刘伯承等四人。那么在四大老帅仍在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何选择将军权托付给陈锡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陈锡联除了政治上、资历上极其过硬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会打仗。

陈锡联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红安。陈锡联14岁时就参加了红军,可谓是“从小就革命”。别看他年纪小、个子也不高,但他作战英勇、勇冠三军,打了很多苦战、恶战甚至死战。

陈锡联一生曾多次负伤,其中有四次是危及生命的重伤:一为左手,二为下颌处,一弹穿进,从后脖耳根飞出,从此右手残疾;三为胸部,子弹由前胸进,后背出,贯通伤;四为腰部,一弹横穿腰部,左进右出,又是贯通伤。

红军时期的某次战役,陈锡联将军的左手拇指手上,由于包扎不慎,血流不畅,渐渐坏死。当时没有麻醉剂,自然没人敢给他做切除手术。而陈锡联却一不做,二不休,先是连饮数口白酒,然后一口喷在剃刀上。他大喝道:“妈的,给我黑了,没啥用了。”随即他瞪眼咬牙,举手飞刀切断左指。当年夏侯惇拔矢啖睛,如今的陈锡联也不遑多让。

然而作为一个上将,光是不要命式的勇敢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智谋。陈锡联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在指挥时却能压抑自己如同烈火般的性格,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就这样,陈上将在红军中茁壮成长,从鄂豫皖打到川陕,18 随便成为了红 30 军 88 师 263 团的政委。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连番血战中,陈上将和团长邵烈坤指挥 263 团坚守一线阵地,顽强苦斗,以防御战磨掉了川军的嚣张气焰,配合主力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后,该团获得方面军总部授予的“钢军”奖旗。

因为此功,陈锡联高升红四军10师的副师长,不久后又调任红11师政委。红军长征结束后,陈锡联以红4军10师师长的身份结束了自己土地革命战争的征程。红军时期的师长,也成为陈锡联荣膺上将之位的保证。

陈锡联在土地革命时期表现出众,到了抗战时期,更是名扬天下。作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的团长,陈锡联活跃于华北战场。先是在忻口会战中,陈锡联指挥八路军奇袭日军阳明堡,一举摧毁日军战机24架,严重削弱了日军的空战能力。此战的战果之大,甚至连老蒋也不情愿地发出了贺电和奖金。

对于这场胜利,陈锡联却并没有自满,反而觉得自己打得并不完美。

他说:“这仗其实没打好。一不会打飞机,只知道拿铁锹砍,这可能砍坏几架啊?二、一架飞机爆炸,其他飞机跟着也炸了,许多战士来不及跑,牺牲了。”

“如果我们那时对飞机懂得多一点,就会倒上汽油把它烧光,会干得更漂亮。”正是这种朝乾夕惕的谨慎性格,让陈锡联越大越好。在其后的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反九路围攻中,陈上将率部打得生龙活虎,斩获甚多,为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百团大战,已升任385旅旅长的陈锡联带领部队,守狮垴山、攻打落摩寺、榆辽拔点战、保卫黄崖洞、浴血关家垴,先后作战 70 余次,毙伤俘敌 1500 余人,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在当时的八路军中,有两人被称为“军中赵子龙”,一个是杨成武上将,另一个就是陈锡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陈锡联就任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他组织力量、发展生产,巧妙于扫荡而来的日伪军周旋,撑过了抗战最艰危的时期。在此期间,陈锡联被调往延安学习,参加了中共七大,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军事以及政治素养。

抗战胜利后,内战的阴云笼罩着神州大地。陈锡联随刘伯承、邓公等乘坐美军军机返回太行根据地,就任太行纵队副司令员。不久后,陈锡联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就战斗力而论,杨勇、苏振华的一纵较为持重,亮点不突出;陈再道的2纵因损失过大导致战斗力不足,被称为“姑娘纵队”;王近山、杜义德的6纵攻击力甚强,但底蕴不足;而陈锡联的3纵攻守兼备,战斗力均衡,表现最稳定,堪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中流砥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陈锡联的3纵可谓无役不与、恶战连连。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陈锡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黄维兵团正向被围的黄百韬兵团方向猛冲。为了防止两黄兵团合为一体,中原野战军决定将之分割围歼。在刘邓的指挥下,陈锡联的3纵临危受命、虎口拔牙,攻占了徐州和蚌埠之间的宿县,彻底陷黄维兵团于孤立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攻克宿县,陈锡联以万军之尊,亲自带领各级指战员抵近勘察,几次都差点被敌人的炮弹给端掉。总攻发起后,陈锡联部经一夜的激战,顺利拿下了宿县,切断敌徐州和蚌埠之间带领联系。

在随后对黄维兵团的总攻中,陈锡联一肩挑三担,统一指挥中野第一、第三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的西集团,最终完成了全歼黄维兵团的伟业。因为陈锡联过人的功勋,陈锡联成为了我军中的耀眼明星。

解放后,陈锡联先后担任军委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他埋头于本职工作,从不愿出风头,谨言慎行。正是这样的性格,让陈锡联就任作为国防要冲的沈阳军区司令员。当时中苏已然交恶,曾经不设防的边界变得剑拔弩张,苏联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头号威胁。毛泽东将陈锡联派到东北当司令员,一干就是14年,由此可见主席对陈锡联的器重。

到了1969年,陈锡联遇到了一场大考——珍宝岛战役。自60年代中期起,珍宝岛地区成为中苏两军争夺的重点。珍宝岛本为我国人民世居之地,苏联也一直承认珍宝岛为中国的领土。

为了打击苏军的嚣张气焰,中央决定在珍宝岛给予苏军以狠狠的反击,打出国威军威。1969年3月1日,对峙已久的中苏两军终于爆发热战。此战之中,我军有备而来,一口气打死30多个苏联兵。

军委深知俄国人睚眦必报,于是立即组织以司令员陈锡联和政委曾绍山为首的前敌司令部,由肖全夫担任前线指挥。其后,苏军果然发动了反扑。陈锡联遵照军委指示,敢打敢拼,痛歼入侵珍宝岛的苏军,杀得敌军尸横遍野,并缴获T62坦克一辆,让苏军输得灰头土脸。

珍宝岛战役的胜利,让整个中国都扬眉吐气、备受鼓舞。而立下大功的陈锡联也因此名扬天下,得到了毛主席的注意与欣赏。

在九大上,陈锡联在毛泽东的亲自提议下进入了政治局。此后陈锡联依然坐镇东北、稳定秩序、发展生产,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在八大军区对调之中,陈锡联与北京军区司令员兼国家副主席的李德生对调。由此陈锡联得以执掌京畿要地之兵权。

毛主席每次遇到陈锡联,言必称其“陈司令”。在1974年的一场政治局会议上,陈锡联和毛泽东握手。毛主席微笑着说:“陈司令,你忙啊!”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毛泽东对于陈锡联愈发重用,他常说陈锡联打小参加革命,能打仗,带过大兵团,管过炮兵,忠心耿耿、战功赫赫,可以进一步任用。

到了1975年,陈锡联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国防工业和国家体委的领导工作,主持军委常务工作。

此时的毛主席的身体已经不是太好了,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打算。此时的共和国,仍有四位老帅尚在。但聂荣臻主要负责国防工业的工作,徐向前早已退出二线,而刘伯承则因为医疗失误,导致丧失了思考能力。唯一有能力执掌军权的元帅,只有叶剑英。

然而此时的叶剑英已然80高龄,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因此毛泽东考虑,还是让一个会打仗,年富力强之人管好自己身后的军事工作。而从当时的形势看,政治局和军委之中属陈锡联最会打仗。更何况陈锡联还有与苏军的作战经验,这是弥足珍贵的。而陈锡联厚重、朴实的性格,更让毛泽东感到十分踏实。

因此毛泽东才会嘱托陈锡联:“你要挂帅啊”。在毛泽东看来,陈锡联对于内外敌人,无疑具有极强的震慑力。

毛泽东去世后,陈锡联完美地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工作。希贤公复出后,陈锡联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老上级的麾下工作。在老政委的领导下工作,陈锡联感到非常舒心。到了11大时,陈锡联第三次进入政治局,继续担任军委常委,负责国防口的工作。

历史证明,无论是毛主席还是邓政委,他们都没有看错人,陈锡联却是足够踏实,为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转折保驾护航。

陈锡联退休后,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建设。他早晨必须六点半起床;早饭后,锻炼身体;八点在办公室阅读书报。他专门有一精巧的记事册,摘录着国内外的新闻,字里行间心忧天下,喜国事之喜,忧国事之忧,怒国事之弊。

最痛恨党风腐败,凡是看到报纸有党内腐败之消息,必然怒不可遏,甚至拍案大怒:“干了五毛钱(五毛钱)的事,哪能瞒得过。”

1995年北京出了个王宝森事件,陈锡联听完传达,回家愤怒爆发,他对秘书说:“我想不明白,组织上是怎么考察他的?我们一个地盘一个地盘打出来的江山,要是断送在这帮乌龟王八蛋手里,我们的血就白流了。”

1999年,美军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把满头银发的陈锡联气得老泪纵横:

“这么小的女孩都死了,欺人太甚啊!”

每看一名烈士殉难,陈锡联都要擦拭眼泪。晚年很少接受记者采访的他爽快地答应了《人民日报》的采访。一次吃饭时,陈锡联更是挥舞着拳头说:

“我虽然老了,但还可以上前线。”

陈锡联将军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幸存者,他晚年常常思索平生作战之得失,论及当年一、四方面军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事件,将军都颇有心得,见解独到。但终其一生,却从未付之文字,将军说:“我一个字也没写,也不想写……红军时期,和我一块儿打天下的有2000多人。解放时,只剩下十几个人,现在就我一个人,有什么好说的呢?”

1999年6月10日早晨,陈锡联突然感觉头痛,一天之中都没有得到缓解。晚上八点,陈锡联被送入了301医院。临行前,他伸出手,握着相伴50年的夫人王璇梅的手说:“还是有点疼,但没事,我两三天就回家了。”随后他又向子女们挥了挥手:“回去吧,明天还要工作呢。”

但家人们万万也没想到,这竟是将军与他们的永诀。当天凌晨,陈锡联将军被宣布病危。1点30分,陈锡联不幸去世。他面部安详,如午夜中的午睡。这位打仗不要命的小钢炮,经历了七十年的征战,终于放下一切可以休息了。

纵观陈锡联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无论作为战将还是作为主要领导人,陈锡联总能做到形迹不显,以静制动。无论在边疆还是在国防中枢,陈锡联上将总能做到最好。陈锡联确实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伟大将领。

0 阅读:12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