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进农家开出产业振兴之花

文旅中国 2024-05-17 14:18:02

乡村作为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千百年来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非遗,使之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对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 “村超”预选赛中,啦啦队身着民族服饰入场。周光胜 摄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不仅让乡村有了灵魂,更让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形成特色产业,变成生产力,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兴旺。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首批全国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区县通过挖掘非遗等乡村特色文旅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板块。

一间间非遗手工作坊,集聚起了蓝染、刺绣、银器、木艺等多类非遗项目;昔日老房屋化身非遗博物馆、非遗主题民宿等;在街头巷尾欣赏非遗表演,在农家铺子品尝地道非遗美食,在茶余饭后体验非遗手艺……以“非遗+”的方式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让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出圈出彩。

近年来,多地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与家庭作坊结合”的方式,深挖非遗相关产业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把促进更多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动规模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培植非遗工坊、打造劳务品牌、设立激励基金、开展传统技艺与电商销售培训,将企业生产链延伸至村落,订单直接与农户对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与增收,捧上了文化致富的“新饭碗”。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潼关段美食小吃文化,尤其是潼关肉夹馍,更是以其“焦黄酥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而驰名中外,2012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底,潼关肉夹馍带动相关领域就业达2万余人,销往海内外“小肉馍”蝶变“大产业”,老手艺已然成为新动力。

广西侗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柳州市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覃桂珍开设绣坊,以“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的模式,带领2500多名绣娘提升了技艺、300多名绣娘端稳了刺绣“饭碗”。

非遗工坊为四川多地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省泸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围绕当地需求特点,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创造出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为民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雅安市、攀枝花市落实《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中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吸纳到非遗工坊就业。

……

促进非遗产业链条延伸,开展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研学体验产品和数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建设非遗小镇、非遗艺术乡村、非遗主题民宿、非遗主题餐厅……让非遗广泛自然地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将传统手工艺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尖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产业经济规模,为创造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与希望。

贵州: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本报记者 连晓芳

贵州民族文化灿若星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指尖经济”,采取“搭平台、抓产业、强培训”等有力措施,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开展创意设计大赛,实施绣娘培训工程等,推动百姓在家创业,苗绣等示范基地不断涌现,非遗产业蓬勃发展。

在贵州,特色村镇遍布全省,非遗资源特色鲜明。3月18日,侗族“萨玛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宝侗寨举行。这场包含了祭萨仪式、千人多耶、舞稻草龙等民俗活动的民族节日,向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展示了贵州非遗的魅力。侗族“萨玛节”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节庆活动,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萨玛节”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对民族传统技能的保护,还带动了传统文化转型升级,让文化助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2023年的夏天,榕江县举办的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火爆“出圈”。比赛前的入场仪式,俨然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秀场,“村超”的绿茵场上除了挥汗如雨的球员,还有穿着苗族、侗族、水族等不同民族服饰的各村代表队,手持芦笙、鼓等民族乐器,载歌载舞进入球场。

榕江县苗侗民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苗族服饰、侗族服饰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榕江县栽麻镇丰登村,一家名为倚山人的手造生活工作室吸引着研学团队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作为一个集蜡染、植物染、织布、民宿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其开发的研学游活动主打织染体验、特色文创设计、农耕文化体验等一系列项目,让非遗得到活态传承的同时,也盘活了地方经济,让“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除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天眼”,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拥有的另一宝就是牙舟陶。作为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牙舟陶在6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本地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贵州陶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8月,平塘县举办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文化节,活动期间,从开窑仪式、学术论坛、产学基地等节庆内容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及非遗作品展示,不仅让国内外游客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还让当地群众在学陶、知陶、爱陶中把平塘牙舟陶文化发扬光大。

目前牙舟镇从事牙舟陶制作的企业及家庭作坊达12家,每年实现经济产值超500万元,非遗有效带动脱贫户增收,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山西:抱着娃,守着家,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程晓刚

4月20日,在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108位打铁花非遗传承人现场挑战,成功创造了“最大规模的打铁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民间匠人用熔炉将生铁熔化成上千摄氏度的铁汁,奋力抛起击向天空,朵朵铁花如天女散花,绚丽夺目……

▲ 司徒村《千年铁魂》演出现场 司徒小镇供图

10年前,司徒村因“地下无资源”陷入了发展困境,在村两委带领全村转型过程中,通过营建司徒小镇,以文旅经济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到六尺巷,不看打铁花,就算没来过司徒小镇。”2015年,司徒村请出老一辈匠人,将打铁花进行编排创作,形成了大型煤铁文化山水实景演出《千年铁魂》。如今,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以《千年铁魂》和《又见老山西》为主的大小80余场演出,从早8点到晚8点在司徒小镇循环上演。

司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小明介绍,司徒村已培养打铁花匠人1300多人。为突破客源、空间等发展瓶颈,2021年起,司徒村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先后与湖南宁乡道林古镇、江苏宜兴等地签订合作协议,为多地景区量身策划《千年铁魂·湖南人》《千年铁魂·江苏情》等实景演出项目,将晋城的非遗和民俗技艺播撒到更大范围。“参与这两台大戏演出的打铁花匠人,都是这两年从村民中培养出来的。”周小明说。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看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前青塘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8公里的湫水河西岸,盛产粽叶、苇席,这里的粽叶宽大、色正、味香,远销省内外。但多年来粽叶并未给村子带来富裕,2014年,一斤粽叶仅能卖4元钱。精准扶贫开始后,临县大力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加工业。

从2015年,村里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非遗产品的青塘粽子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渐发展成工厂化生产。“前青塘村的粽子厂目前已发展至130多家。加入生产、销售粽子的村民越来越多,平均月收入四五千元,多的可达1万余元。”前青塘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贵顺说,随着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很多家庭以此为主要生计,前青塘村真正成了“粽子村”,粽子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也浸润着村民的美好生活。2022年,青塘粽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前青塘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亿元村。

铁花四溅,粽子飘香,山西以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于2022年起执行,截至2023年12月已经建立185家非遗工坊。全省各地依托非遗项目在脱贫地区的先天优势,通过成立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方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帮助脱贫人口学习传统技艺,增强致富的内生动力。其中,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广灵县手工业园,在推进非遗与乡村振兴对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下,娄烦县依托资源优势,把非遗转换成文旅产品,成立了“雪梅绣坊”非遗工坊,2017年以来,累计有300多名绣娘实现了“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的梦想。广灵县巧娘宫非遗工坊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打造出“广灵巧娘”本土劳务品牌,让妇女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饭碗”。

四川:“非遗之花”竞相开放

本报实习记者 丁贵梓

染色、上经、过纬,指尖跳动间,传统藏毯色泽尽显;涂色、勾线、磨金,笔尖勾勒处,唐卡画作美轮美奂……在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非遗之花”竞相开放,织就“文化+旅游”“文化+振兴”“文化+社会治理”的新图景。

▲ 壤塘唐卡走进北京北海公园展示 壤塘县供图

壤塘地处川甘青交界的高原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孕育出壤塘梵音古乐、川西藏族山歌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塘藏戏、石刻、藏香、唐卡等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壤塘以传习创业园为代表走出了一条“以文兴业”之路。

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壤塘县先后设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遗传习所46个、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2017年,壤塘建立起传习创业园,吸纳唐卡传习所、藏医药传习所等16个传习所入驻,规划建设传习、创作、交流及展示等中心12个,新建民居70余栋。

过去零星分散的非遗传习场所,如今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协作”。以传承发展为目标,一个个传习所、传习基地撒下粒粒非遗的种子,孕育着非遗传承的新鲜活力。截至2023年,创业园已有长期务工学员18人,临时务工人员200余人,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拜师学艺”。

色青拉姆是土生土长的壤塘人,17岁开始学习藏毯制作,并成长为阿坝州传统工艺藏毯非遗传承人。通过学习古老技艺、制作文化产品,大批像色青拉姆这样的农牧民青年成为稀缺性文化技能人才,带着作品走进故宫博物院、刘海粟美术馆、北京798艺术中心等地,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赓续力量。

为充分发挥非遗工坊优势,将其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创业园还因地制宜,制定“1+N”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产业总体规划,以藏香、陶艺、唐卡系列、藏医、手工制品、服装传习所女学员为主体,带动当地有务工意愿的10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近年来,壤塘每年促进3000余人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非遗传习所遍地开花,还探出了“非遗+”的新路子。多年来,壤塘让非遗与动漫、瓷器、康养融合,让非遗焕发出新活力。当地不但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还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萨尔王》唐卡动漫作品;与此同时,推动企业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合作建成大师工作室,建立了藏药浴、藏纸、藏毯、堆绣、藏族雕刻等产品可深度体验的非遗项目,研发出一批文创特色产品,藏陶、藏香、藏药护肤品、牦牛毛手包等热销上海、深圳等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

如今,四川省900多个各级非遗工坊星罗棋布,犹如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鲜动力,“非遗+旅游业”“非遗+制造业”等业态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江西:非遗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刘海红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萍乡市湘东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传承谱系完整、历史源远流长,湘东傩面具、湘东皮影戏、湘东旱龙舟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要素。近年来,湘东区将非遗作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资源,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特色“文化艺术展示+传统非遗技艺文创产品”平台让湘东区江口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2020年,零799艺术区落户江口村,吸引众多省内外艺术家、高校学者入驻,设立了白空间美术展厅、零799艺术原创中心等艺术展示平台。“湘东区积极引进艺术人才和创意资源,以零799艺术区等为平台,创建了湘东‘非遗+文创’IP,打造了地方特色文旅品牌;通过与高校合作,构建了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创新平台,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湘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副局长陈述刚介绍,IP团队先后创作了湘东傩面具文创系列产品、湘东花锣鼓文创系列产品、湘东旱龙舟文创系列产品等。“这些品牌以文创产品版权入股的形式,与当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将所获股权收益用于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非遗为主的传统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陈述刚说。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湘东区在人才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湘东区文化馆副馆长、湘东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传书介绍,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三石带领村民学习瓷胎竹编技艺,不仅让竹编技艺传承后继有人,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增收。刘传书说,湘东区还建立了集竹编博物馆、竹编工作室、瓷胎竹编展厅、多功能研学厅于一体的三石竹艺中心,陈列竹衣、竹篮等历史竹制物品数十件,每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次,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研学观光、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九江市武宁县西海湾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该景区建设了民俗工坊,常态化演出国家级非遗“武宁打鼓歌”和省级非遗“武宁采茶戏”,生动展现了武宁的历史文化艺术。武宁还推出了《遇见武宁》旅游演艺项目,以武宁文化和山水实景为主题,融入武宁非遗元素,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现武宁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发展面貌。

2023年,武宁县长水村被列入“橙黄橘绿乡村胜景”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遗资源,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融入乡村旅游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丽乡村风光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

责编: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