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劲教你学好,然后好由着他们使坏。

咩咩爱历史 2024-04-16 08:56:01

01

1276年,襄樊之战,南宋大败,元军直逼临安城下。

5岁的小皇帝赵㬎在谢太后的带领下退位降元,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儿子赵昰和赵昺从临安出逃。

同年五月,在群臣的拥立下,赵昰成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

然而没过多久,福州沦陷,南宋朝廷继续逃跑。

天有不测风云,在乘船逃往广东的途中,正好碰到海上狂风大作,船翻了,小皇帝赵昰溺水后惊惧成疾,没过多久就过世了。

危难时刻见人品。

赵昰一死,流亡朝廷的臣子本就人心惶惶,这下更坐不住了,纷纷想各回各家。

陆秀夫站出来,斥责想逃的同僚:先帝仍有一子在,你们就想散伙了吗?如今百官尚在,仍有士族数万,如果天佑大宋,中兴仍指日可待!

就这样,宋朝最后的独苗——赵昺,即位称帝。

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的保护下,逃往崖山。

02

1279年,蒙籍汉人张弘范,率领元军浩浩荡荡,追至崖山。

决战开始了。

有人建议张世杰:先占领海湾的出口留作退路,如果此战有幸取胜,那是大宋之福,可如果败了,不至于被困在此处无路可走。

张世杰坚定地拒绝了:有退路,就会有人不拼死奋战,逃亡扰乱军心。

张世杰焚烧了陆地上所有的房屋,士兵和百姓不得不登船作战,军民背水一战。

然而,崖山一直不下雨,逼得数十万军民渴的喝海水。

喝海水无异于饮鸩止渴,喝一个吐一个。

眼看军心每况愈下,张世杰下令,把所有船绑在一起,排列成“一”字型,把小皇帝赵昺安排在最中央的船只上,以便保护。

嗯,虽然张世杰干了和曹操一样的事。

张世杰并非没有想到,为了防止被火攻,下令把船身涂满了厚厚的湿泥,还在船边绑上了长木杆,防止元军的火船靠近。

这一招果然奏效了。

元军的船被长木杆隔开,无法靠拢;在湿泥的防御下,元军的火也燃不着宋军的船。

张弘范一时无法击败张世杰,想用张世杰的外甥逼他投降。

张世杰誓死不降。

张弘范于是将文天祥押赴崖山,强迫他写信招降宋军主帅张世杰。

我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03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世杰和文天祥这么有骨气。

张世杰的部将陈宝率,先投降了元军。

张世杰派人夜袭元军大营失败,损兵折将。

张弘范准备趁机猛攻宋军。

他和西夏将领李恒配合,趁涨潮,四面包围宋军。

宋军喝了海水后战斗力大大下滑,身心疲惫,被打得溃不成军。

张世杰手下大将翟国秀和刘俊等人,接连投降元军。

张弘范担心宋军借着潮水向东面逃跑,下令元军以奏乐为号,听到奏乐声便急攻宋军。

可宋军不知道这是张弘范和手下的约定,他们误以为元军提前开始宴乐庆贺,因此放松了警惕,正好给了元军进攻的机会。

张弘范再次大举进攻时,宋军再也无力抵抗了。

仗打到这个地步,张世杰心里也清楚,即便再和元军这么耗下去,也没有赢的可能了。

便派小批精锐去接皇帝赵昺,坐船逃走,再谋后事。

然而当时在皇帝赵昺身边保护的陆秀夫,犹豫了。

那么多将领都投了元军,万一元军知道了他们中军的位置,派人假扮宋军来骗他们怎么办?

真要上了他们的船,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陆秀夫没有带小皇帝上船。

然而悲催的是,此时宋军溃败,陆秀夫带着赵昺站在巨大无比的主舟上,望着四面都是铁锁相连的船只,发现已无路可逃了。

思虑良久......陆秀夫决定以身殉国。

他先是仗剑把妻子孩子驱赶入海。

回头,对9岁的小皇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说完,便背着小皇帝纵身跳入海中。

04

如果当时,陆秀夫带上小皇帝,跟精锐人马上船,也许是有机会逃走的。

但也许南宋气数已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就这样在懵懂无知的年纪,以这样的方式身亡了。

得知小皇帝的死讯,生母杨妃心如刀割,投海自尽。

但张世杰仍想着:没有了度宗的亲儿子,赵氏宗亲里总有能当皇帝的人,重建朝廷。

只要上天庇佑......

可上天偏偏不开眼,给了张世杰致命的一击。

飓风又一次和南宋站在了对立面,张世杰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风掀翻了船只,张世杰溺水而亡,死于海陵岛平章山下。

05

南宋败亡后,张弘范派人把文天祥护送至元朝首都。

文天祥被送往元大都途中,曾尝试绝食。

但老天爷不让他死在路上,八日水米不进,却仍然不死。

到了大都后,忽必烈对文天祥待若上宾,并对他展开了一系列的劝降活动。

包括前老板——宋帝赵㬎,亲自来劝降。

文天祥痛不欲生,只说:

“臣不能保大宋,致使陛下今日,深愧。圣驾请回,圣驾请回!”

宋恭帝哪还有脸说下去。

蒙古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文天祥的女儿柳娘写信劝降。

别人的话你不听,你女儿的呢?

只要你投降,你全家四口马上恢复自由,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文天祥依旧拒绝道: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忽必烈又先后派很多人劝降文天祥......但始终未果。

忽必烈爱才,又不愿意杀他,只能继续囚禁着。

06

三年后的1282年,忽必烈给文天祥最后一次机会:“你愿意像对待大宋朝廷一样效忠于我,在我这儿,你也一样做宰相。”

文天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忽必烈:不愿意做宰相,做枢密使也可以。

文天祥:不稀罕……

到这个份上,留着文天祥对忽必烈来说也没有什么用了。

1283年1月9日,大都城南柴市。

文天祥问侩子手:“哪边是南?”

然后朝着故国的方向跪拜,大声呼道:

“臣报国至此矣!”

随后,文天祥从容就义。

妻子为他收尸时,发现了文天祥在衣袋内留下的绝笔: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感叹一句:“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

然后与两个女儿一起自尽。

07

9日深夜,一个黑影偷下一个人头和三具女尸,用最快的速度火化,然后带着首级和骨灰,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大都,一路向南。

天边破晓,元兵才发现,文天祥一家四口的尸首不翼而飞了。

这个不惜生命,替文家人收尸的的黑影,叫张千载。

是文天祥的发小。

自文天祥被俘开始,张千载就想着救出自己的好兄弟。

但元兵看守严密,张千载就散尽家财,买通看守的元军,一路跟随文天祥北上,暗中照顾文天祥的饮食起居。

3年来,张千载没让文天祥饿过、冷过。

文天祥的诗词,也是他尽力偷偷带出保存了下来,包括那首《正气歌》。

张千载将文天祥和妻女的尸首带回了庐陵老家,安葬。

08

有无数人想让文天祥去死。

不仅是蒙古人、那些投降的软骨头,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前大宋宰相留梦炎更是在忽必烈面前大言不惭地声称:

“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

钱塘人汪元量曾利用为元世祖奏琴之机,多次到狱中探望文天祥,并趁机劝其以死尽忠。

还有大宋遗民。

比如,文天祥的部下王炎午,就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一个劲地怂恿文天祥自杀殉国。

为什么?

南宋被灭,无数官宦要么被杀,要么投降,包括文天祥的弟弟。

而百姓和原来的低级官僚则是“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并非不爱国,但他们自己不原意牺牲。

但他们希望别人守节殉难。

王炎午并非个体行为。

这种道德高调主义下,掩盖不住对生命的冷漠,对于为敌人俘虏的士人,与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能够以死守节。

总知,文丞相应该死,而且要赶快死。

这并非什么文化荣耀,反是一种文化悲哀。

这种高调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之前就存在。

但王炎午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

身未亡,却享受“生祭文”,历史长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

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劲教你学好,然后好由着他们使坏。

——王朔

2 阅读:167

咩咩爱历史

简介: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