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独守空房30年,临终前唯一遗嘱也未能如愿以偿

历史亭 2023-06-14 15:44:05

1947年6月29日凌晨,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她提出葬在大先生旁边,最后的遗嘱却未能如愿以偿。

朱安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旧社会的女子,遵从三从四德,读书识字并非女孩子的正事。特别是富裕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朱家父母为了给她找个好人家,直到20岁都没有嫁出去。

鲁母眼看着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四处为儿子张罗对象,后来在牌友介绍下认识了朱家,朱安温和的性格深得鲁母喜欢,因此,看上了朱安当自己的儿媳妇。

1899年,周家和朱家两家商定,21岁的朱安与18岁的鲁迅婚姻确定,打算年底完婚。但事与愿违,鲁迅赶着留学日本,婚期不断推迟。不久后,一封鲁迅的书信引发了轩然大波……

书信中,鲁迅提出让朱安解绑足,进学堂的要求,却遭到了朱安的拒绝。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子读书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鲁迅对此不能认可,此事也因此陷入了僵局。而朱安却始终守着初心,不愿意改变自己,以至于鲁迅一直不认可这门亲事。

转眼七年过去,朱安已经快30岁了还没出嫁,很多人就议论说鲁迅早就在日本成家了。毕竟朱家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于是去周家向鲁母讨个说法。

1906年,鲁母仅用“母病速回”四个字,就把鲁迅骗回来成了亲。鲁迅接受了新思想,另外朱安不愿意放足读书,他更不能接受这种联姻方式,也不想和朱安成为夫妻。

结婚那天,朱安为了让鲁迅开心,特意穿上了大几号的鞋子。由于不合脚,在鞋子塞满了棉花,当她一走出花轿,露出一双三寸金莲,鲁迅当时的脸色就暗沉下来。

在洞房花烛夜,鲁迅一言不发,手中的书翻了一遍又一遍。到了第三天,鲁迅又回到了日本,朱安从此独守空房,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鲁迅的妻子。

清朝覆灭后,街头巷尾到处流行新改革的说法,男子开始剪发,女子也不再裹脚,留学回来的鲁迅也大有名气。

1919年,鲁迅为了事业,携全家赴京与周作人同住。来访者络绎不绝,每遇到访客,朱安只能躲在屋后。朱安想了想,决定让周作人教他识字。此后,每当有来访者,周作人便到屋后教他写字,直到周作人与鲁迅决裂。

鲁迅与周作人在1923年决裂,决裂的原因至今都是一个谜。据说,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是这段关系破裂的罪魁祸首,她不仅煽风点火,还诬陷鲁迅偷看她洗澡,导致周作人一怒之下与兄长决裂。但这只是后人的猜测,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1923年7月4日,鲁迅不再与周作人一家一起吃饭,到了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写了一封决裂信,兄弟俩的关系从此破裂。鲁迅搬离了八道湾,在砖塔胡同租了一间房子,周作人则独自住在原来的大房子里。

砖塔胡同不比八道湾的大房子,只能住几个人,鲁迅为了让母亲住得舒适,让她继续留在八道湾,周作人也一直照顾着母亲。虽然兄弟俩的关系破裂了,但母子之情却从未变过。

然后他给朱安两个选择:住在八道湾或是回绍兴老家。这一次朱安没有做出选择,她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对鲁迅说:

“我不能住在八道湾,母亲迟早要跟你过去住的,那时我自己留在这和叔婶侄儿侄女过,算怎么回事呢?绍兴朱宅我是绝不会回去的,你搬到砖塔胡同,总要有人给你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这些我都能做,我能不能和你一起搬出去呢?”

貌似朱安第一次说得那么在理,鲁迅无法辩驳,只好点头默许朱安,他在1923年8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

那段时间鲁迅因肺病咳嗽得很严重,在朱安的悉心照料下恢复得很快。待朱安也不像之前那么冷漠,也将她的卧室作为书房,朱安欣喜万分,本以为可以拯救她名存实亡的婚姻。

但当她看到鲁迅随手扔在自己卧室的日记和书信,朱安心如刀割,那位女孩叫许广平。

鲁迅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虽然已经改朝换代,朱安对大先生鲁迅来说,她仍是那个旧社会里的旧人。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搬到上海同居,朱安的等待一下子落了空,传统思想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鲁迅和朱安结婚以来,鲁迅一直不肯接受朱安,无后反倒成了母亲鲁瑞担心的事情。

尽管朱安对鲁母很好,也把她服侍得很好,但终究不能为周家留后,所以对于鲁迅和许广平相处的事情,鲁母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有点高兴。

其实鲁瑞早已察觉到这段婚姻本来就是个错误,但这是她一手操办的,又不能让他们离婚。在当时社会,女子离婚是会遭到唾弃的,特别是以朱安为代表的女性,封建社会思想的毒瘤已经扎根在她们心底。

鲁瑞也感恩着朱安多年来对她的照顾,她也想缓冲夫妻两人的关系,但儿子什么事都会顺从她,除了包办婚姻这件事。面对婆婆的苦口婆心,朱安很难为情说到:“大先生都不与我亲近,我怎么能和他有孩子呢?”鲁瑞无奈道:”他不亲近你,你就去亲近他。“

朱安面对鲁迅总是小心翼翼的样子,婆婆让她亲近鲁迅,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只有随声附和,在和鲁迅相处时,她总是毫无主见。

有一次鲁迅和朱安在吃饭,鲁迅谈到一种美食非常好吃,他特别怀念那个味道,朱安看到鲁迅难得有兴致,她急忙附和道:”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

当时鲁迅讲的这种菜是日本菜,在中国听说的人都少之又少,朱安怎么可能吃过?鲁迅听到朱安的话立马觉得无趣,他向母亲抱怨过:”我和她是在谈不来,太没趣味 了。“

1929年,许广平生下一名男婴,取名周海婴。朱安欣喜又落寞,她选择放弃等待,安心做好周家的媳妇,照顾好婆婆,并把周海婴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有吃的、穿的都会关照到他。

1936年深秋,许广平给朱安来信:"先生逝世于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

她苦等了几十年,只要鲁迅还活着就有个期盼。如今,阴阳两隔,她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1943年,婆婆鲁瑞去世,日子就更加艰难了。家徒四壁,一日两餐,每日只有汤水似的稀粥,加上几块酱萝卜。

出于鲁迅和周作人的关系,朱安一直没有接受周作人的救济,走投无路的朱安想到了鲁迅的藏书,或许可以换些钱维持生计。

但鲁迅的朋友们得知此事,立刻出面制止。许广平也劝说朱安,让她好好保护鲁迅的遗物,自己会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她。

朱安却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保存保存我呀!”她也是出于无奈才想到这个办法,但最终朱安成功保存了鲁迅的遗物。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走完了不幸的一生,她曾希望能与鲁迅合葬,但却被许广平拒绝了,原因众说纷纭,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鲁迅生前反对封建思想和礼教,如果与朱安合葬,恐怕大先生会魂魄不宁,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批评。

在上个世纪,因为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很多人被封建礼教束缚一辈子,朱安一生都没真正为自己而活。幸福的婚姻大多相似,不幸的婚姻各有不同。

0 阅读:27

历史亭

简介:温故知新,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