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遇离奇空难,中央紧急将杨成武调离总参:美台需要你去震慑

陶陶读历史 2024-05-17 12:24:17

我军之中有“三杨”,但论名气,恐怕属杨成武上将最高。杨成武是“双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出身。自红军时期以来便战功赫赫,大名鼎鼎。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都是杨成武的杰作。抗战时期,杨成武首战平型关,又纵横晋察冀,在雁宿崖大破日军,接着又在黄土岭一炮击毙素有“名将之花”之称的阿部规秀,从此名扬天下。

到了解放战争中,杨成武堪称华北军区首屈一指的战将,他在华北地区东征西讨,并在平津战役中攻占张家口,配合东北野战军将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全歼于新保安城内。

抗美援朝爆发后,杨成武带领第20兵团入朝参战。杨成武入朝之时,志愿军的情况并不容乐观。第五次战役后,美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不断利用海空炮优势,向我军阵地发动猛攻。

当时杨成武率兵驻守于中部战线的金城地区,而美军主将范弗利特则将此地作为战术的突破口。随即,美第九军集中5万余兵力,200多辆坦克、14个重炮营以及上百架飞机,在27公里的正面向志愿军阵地发动猛攻。

从实力来看,出身华北野战军的第20兵团比不上三野、四野的精锐,但在杨成武的指挥下,20兵团采用前轻后重的运动防御,顽强阻击。白天丢失阵地,夜晚立即夺回,与敌反复拉锯。经过11天的激战,美军空有优势兵力和火力,却仅仅只前进了6—9公里,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不仅如此,范弗利特又反复祭出他引以为傲的“弹药量”,废弃的弹壳堆成了小山,我军阵地成了一片火海。但即便如此,美军依然奈何不了杨成武和他的20兵团。

金城南防御战,我军虽然丢失了一些阵地,但在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方面,却异乎寻常的成功,歼敌2.3万余人,其中前三天歼敌1.7万余人,创造了我军单天歼敌之纪录,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电表扬。

在战争年代,杨成武表现出过人的军事素质。而他也绝不只是战将那么简单,在治政理民方面,杨成武也有着过人之处。抗战时期,杨成武作为晋察冀一分区的司令员,将整个根据地治理得如同铁桶一般,多次挫败日军残酷的扫荡。抗战后,晋察冀为我军实力最强之根据地,而一分区则是晋察冀最强的分区,其军队更是晋察冀的主力军,为聂荣臻所器重和倚重。

平津战役后,北平解放,聂荣臻就任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和他的20兵团也一跃成为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担任首都的警戒工作。

作为“双一”出身的将领,杨成武自红军时期起就被毛泽东所器重,被称为“白袍小将”。同时,林总也是他的老上级。更别说,杨成武还是聂代总参谋长的头号爱将。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成武仕途畅通,一路兜兜转转,终归是离不开京畿以及军事中枢。

从朝鲜归来后,杨成武历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长期保卫京畿地区,可见上级首长对杨成武的绝对信任。新中国57个开国上将,杨成武的作用和地位都是首屈一指的。

1958年,杨成武正式进入总参工作,不再兼任北京军区的工作,在罗瑞卿总参谋长的帐下工作。当时的罗瑞卿除了总参谋长外,还身兼16项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工作繁忙。因此擅长指挥打仗的杨成武担任总参常务副总长,主要负责国防和战争。

新中国成立虽然已经有9年了,但边界依然不稳定,美台在台湾虎视眈眈,印度在新疆、西藏蠢蠢欲动,国民党残军在缅甸兴风作浪,而北方的苏联与我们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张。

在总参,杨成武遵照毛泽东以及其他首长的指示,调兵遣将、沉着指挥,在炮击金门、藏区平叛作战、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表现极度出色,可谓是战无不胜。

杨成武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对于参谋部的工作, 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 “参谋、参谋, 就是要能参善谋;总参、总参, 就是最高统帅部的参谋。”

他创造性地提出“上下请示,左右求援, 既不越权, 又不失职”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凡事深入细致, 求真务实, 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心到、眼到、脚到、手到、口到”的工作作风。他不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 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 准确掌握第一手情况, 作为谋划全局、指导工作的依据。

杨成武出色的业绩,得到了毛泽东、贺龙、叶剑英、罗瑞卿等首长的高度肯定。毛泽东每次外访和出差,都由杨成武负责警卫工作,从来不离伟人左右。毛泽东多次说过: “我看杨成武是忠于我的! ”

1965年,杨成武升任总参第一副总参谋长和军委的副秘书长。罗瑞卿离开总参谋长的岗位后,已经确定要担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根据自己对军队高级干部的了解,向毛泽东建议由杨成武接替罗瑞卿,担任总参谋长。

在我军军事系统中,总参谋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徐向前、粟裕、黄克诚、罗瑞卿先后担任总长,基本都是由开国元帅以及大将资历的高级将领担任。而杨成武则将成为第一个总领总参的上将。

对于叶剑英的提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均表示同意。而育帅则说,还是担任代总参谋长好,看了一段时间再说。

很快,中央军委会议上,周恩来宣布了毛泽东和中央决定:杨成武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对于这样的任命,杨成武表现得十分谦虚,他不停地表示自己能力不够、经验不足、资历也浅,难以胜任,还是由叶帅或其他老同志担任为好。不过他的提议被与会同志所否决。

其后杨成武又多次向中央表示:“要我当代总长,心情一直很紧张,反复考虑,我认为不适合担任这一重要工作,担心难以胜任,诚恳建议由叶帅兼任总参谋长,我给叶帅当助手”。

叶剑英阅后,对杨成武说:“你的报告,我不同意送交中央,叫你代总长,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的,你就不要推辞了。”

就这样,杨成武正式走上了代总长的岗位,全身心地开启了新的工作。正所谓能者多劳,杨成武除了负责总参工作外,还担任军委的常务、办事组的组长、中央的专案二办主任。在各项事务上,杨成武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各种原因,杨成武于1968年离开了总参谋部。直到1974年,杨成武才回到总参,再度担任第一副总长。当时邓公主政总参,但他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总参事宜,因此谦虚地说:

“成武同志是咱们班的班长,我只是挂名而已。”

而叶剑英也明确指出:杨成武主持总参工作,总参的事,由杨成武负责。

由此可见,杨成武此时已是总参真正的掌舵人。此后在转折时期,杨成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地稳住了军队。

此时希贤公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还要负责中央的工作,实在没有余力兼任总参的工作。要是这样,杨成武作为第一副总长,理应成为总参谋长的第一候选人。

然而可惜的是,1976年7月7日福建却发生了一场意外的悲剧——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不幸遇到了空难。

当时皮定均正在组织军事演习,乘坐直升机从福州飞往漳州。然而当天的天气并不好,飞机仅仅起飞20分钟,地面就与飞机失去了联系。机场调度人员反复呼叫,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闻听此事后,立即派人员到飞机失去联络的地点寻找,最终悲痛地找到了飞机的残骸以及皮定均等人的遗体。当年威震四方的皮司令,竟以一场空难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皮定均去世后,福州军区的司令员出现了空缺。要知道福州军区在国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隔海相望的就是金门、厦门以及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军从未放弃对大陆沿海的骚扰,他们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用飞机、军舰窥伺我内陆,妄图反攻大陆。因此福州军区的历任司令员,均是我军能征善战的将领。

福州军区第一任司令员是叶飞,他粟裕乃至第三野战军的头号猛将;继承叶飞的,则是有“旋风将军”之称的韩先楚,这个“不败上将”在台湾前线坐镇长达16年之久;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被调到了福州。从军事才能上来说,皮定均也是我军中将中的佼佼者。当年“中原突围”,皮定均名扬天下,并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皮有功,少晋中”,毛泽东亲自为皮定均的军事才能盖章。

皮定均去世后,东南国防如踏一柱。恰巧此时,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也相继去世,台海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必须有人填补这个空缺。因此,中央将目光投向了此时正坐镇总参中枢的杨成武。

在“三杨”之中,属杨成武最会打仗;在朝鲜战争中,杨成武曾与美军交手,对美国有震慑力;杨成武是福建人,对当地轻车熟路。炮击金门时,杨成武也是指挥者之一。

因此邓公、叶剑英和聂荣臻专门找到杨成武谈话:

“三杨之中你最会打仗。今后,我们主抓经济,你主抓军事。现在,就要用一下你的大名,你去兼福州军区司令员,这样对美台都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杨成武在中央以及总参已经工作了20多年,距离总参谋长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对于杨成武来说,自己是共产党员,是一个革命军人。革命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杨成武从来都将国家和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得失之上。

就这样,杨成武从北京飞赴福州,就任福州军区的司令员。在维护国防的同时,杨成武在百忙之中将自己的戎马一生付诸于文字,百万字的《杨成武回忆录》就此出炉。

杨成武诙谐地说:我去东南沿海之后,美国和台湾当局对我的“宽容”,帮了我一把,给了我一些时间。”

杨成武离开后,“三杨之一”、此前在新疆军区担任司令员的杨勇上将,填补了他的位置,被调入总参,就任第一副总长,实际负责了总参工作。

1979年6月,军委决定调整三总部、各大军区、各大单位的领导班子。首长们认为,是时候将总参谋长的担子交给更年轻的同志了。在总参谋长的人选上,聂荣臻推举了杨成武,毕竟他才65岁,在高级干部中尚属年轻。

但是由于台海前线确实需要一位大将坐镇,因此首长们一商量,决定由“三杨”中的另一“杨”——杨得志上将就任总参谋长和总参党委第一书记,而杨勇继续任副总参谋长,作为杨得志的副手。

杨得志和杨成武一样,都是双一出身、聂荣臻的老部下,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他在“三杨”之中年纪最大,素有“老杨哥”之称。而且在此前的对越反击战中,杨得志还担任西线的指挥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战绩。

杨得志就任总参谋长后,杨成武因工作需要,正式于1980年1月离开总参。对于杨成武在总参的贡献,叶剑英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武同志在总参工作20多年,比较熟悉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政策、意图,并任过代总长,比较熟悉参谋业务,对于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对于军队安定团结,对于国家的安危都是较为有利的。”

1983年10月,杨成武卸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从此以后,杨成武从军队中淡出,开始了他快乐的晚年生活。

2004年,杨成武上将以90岁高龄去世,在葬礼那天,上万名群众从全国各地赶到葬礼,挤得满满当当,很多人都是乘坐火车、飞机来到现场,他们来自杨成武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场面把见多识广的八宝山工作人员都惊呆了,说这是自周总理去世之后所没有的景象。

与此同时,中央也对杨成武在总参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杨成武同志戎马一生,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 为总参谋部的建设发展, 奉献了毕生精力, 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1 阅读:328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